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支柱,台積電不僅背負著技術與市場的期待,更在美中台三方地緣政治壓力下小心翼翼地尋找平衡點。這種平衡,既是成功的基石,也是面臨挑戰的來源。
AI時代的台積電優勢
自 2020 年以來,台積電的銷售額已翻倍,尤其得益於人工智慧的浪潮。作為輝達(Nvidia)的唯一 AI 晶片供應商,台積電在 AI 市場的需求剛剛起步時便站穩了腳跟。相較於其他半導體公司因電子產品和汽車市場需求疲軟而面臨壓力,台積電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地位使其能夠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然而,做為一家位於台灣的企業,其發展從未脫離地緣政治的陰影。中國宣稱台灣主權,而台積電又是美國科技巨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這使其在美中對抗中處於極為敏感的地位。過去,這種敏感性甚至成為優勢,中美對抗反而讓中國企業向台積電尋求替代方案。
華為事件與美中壓力
上個月,台積電披露其生產的晶片被用於華為專用 AI 晶片中,引發外界對美國制裁漏洞的關注。儘管華為否認違規,台積電迅速採取行動,宣布自 11 月 11 日起不再為中國客戶生產最先進的 AI 晶片。這一決定雖將對中國 AI 新創公司造成打擊,但對台積電自身的影響有限,僅可能威脅 5-8 %的營收。
然而,中國並非台積電唯一需要應對的壓力來源。台灣政府越來越強調保護本地晶片技術優勢,要求最先進技術留在台灣。根據《台北時報》,台積電的最新 N2 製程技術將於明年在台灣推出,而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廠則僅能使用上一代的 N4 技術,預計 2030 年後才可能導入 N2 製程。
美台間的利益糾葛
美國對台積電的需求同樣顯而易見。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超過 650 億美元,雖可望獲得 66 億美元的補助和 50 億元的貸款,但美國本土的生產成本比台灣高出三分之一,難以撼動台灣的晶片製造地位。同時,川普等美國政界人士對 CHIPS 補貼法案的批評,反映出美方內部對於如何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矛盾態度。提高關稅雖可能促進本土生產,但最終成本將轉嫁至蘋果、輝達等美國科技巨頭,增加其負擔。
此外,英特爾和三星等唯一有能力製造尖端晶片的其他企業,由於財務困難,推遲了在美國的建廠計畫,讓台積電在美國市場的重要性進一步突顯。
微妙的平衡
台積電如今站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樞紐,這並非全無代價。在中國的需求、美國的依賴以及台灣的技術保護主義之間,台積電需要像在製造數十億個微型電晶體一樣,在錯綜複雜的壓力中牽線搭橋,找到最佳化的解決方案。這種平衡,不僅關乎台積電的未來,也深刻影響著全球半導體產業和地緣政治格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