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了和媽媽同游,身心俱疲的我一邊上班,一邊想起來前段時間上網衝浪時看到的一句話:
看到一句話笑死我了,“東亞女人給媽媽當老公,給老公當媽。”
簡單理解一下,意思是身為女兒,往往在和媽媽的關係裡,提供了更多伴侶性的支援,比如傾聽她的煩惱、關心她的感受,在她需要的時候提供足夠的幫助。
這麼一看,可夠累了......結果等到結了婚,好多女性不僅還在給媽當老公,還得在婚姻關係裡成為老公的媽,比如更勤快地收拾家務、替小家庭考慮各種人情往來和統籌經濟財務。
給另一半當媽倒還好解決,直接撂挑子不幹或找對方好好掰扯掰扯就行。但在給媽當老公這件事上,情況會更加複雜。
實際上,這種給媽當老公的現象背後,體現了一個普遍存在但很少被識別的家庭狀態,叫做「情感錯位」(emotional incest),它指的是父母中的某一方,依賴孩子來獲取本該由伴侶提供的情感支持,甚至在某些時候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浪漫伴侶。
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父母總會和孩子分享超出孩子年齡所能承擔的內容,比如自己在工作、親密關係和未來發展上的困擾,並希望孩子去承擔支持、幫助解決這些困擾的功能。
家庭中,情感錯位一旦發生,將會給親子雙方都造成隱秘而重大的負面影響。
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深入聊聊情感錯位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現實中怎樣去識別它,以及面對負面影響能做些什麼。
成年後,儘管你終於開始意識到給媽當老公這件事情不太對勁,但不管是對當時的媽媽來說,還是對當時的你來說,這種近乎無邊界、纏結在一起的親子關係都是難以識別且充滿誘惑的。
一方面,不少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需求與動機,儘管 ta 們其實從不想傷害孩子。
其中最常導致情感錯位的情況,是單親家庭或父母有一方長期缺位(如出軌)。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迫於情感創傷還是生活壓力,被「落單」的父母都有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從孩子身上持續大量地「索取」情感支持。
但充滿了危險的部分是,假設孩子正處於高度需要父母照顧的強依戀階段,為了在家庭中得獲得足夠的安全感,ta 可能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壓抑自己的需求,優先滿足父母的。
令人難過的是,現實生活裡孩子的這種自我壓抑和討好,並不能換回愛,反而進一步喚醒了父母對另一半的怨恨,從而使得自己被迫陷入更深的內疚困境——「是我做的還不夠好,無法彌補媽媽(或爸爸)所受的傷害」。
*注:不是所有的單親家庭都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另一方面,情感錯位很容易在代際間無意識地傳遞。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童年時期沒有學會正確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ta 們可能會不自覺地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因為 ta 們自身在過去的成長中,從沒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沒有被父母滿足過,進而也無法正確去回應孩子的需求。
跳出家庭內部,情感錯位的廣泛發生,也與社會文化密切關聯。
開發了CEIS(Childhood Emotional Incest Scale, 兒童情感錯位量表)量表的研究者們指出,情感錯位往往更頻繁地出現在特定的文化類型中。以土耳其文化為例,其宣導:
1)與孩子們討論身為父母的日常擔憂和家庭困境;
2)相比於主動提需求和追求獨立,更弘揚團體的親近和忠誠;
3)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伸,也是父母們未來的照顧者。
不難發現,在這種父母高度參與、控制孩子生活的文化下,親子邊界會被模糊乃至剝奪。此時,孩子幾乎被父母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更像是所屬品,而不是真正獨立的個體。而這恰恰是滋生情感錯位的土壤。
對應到東亞文化,類似的情況則更加頻繁地體現在母親而非父親,與孩子的關係中。
主要原因在於,受到「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影響。男性會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去外面掙錢養家上,而忽略對伴侶的情感支持。同時作為妻子的女性,常常從小就被要求要善解人意,所以她們往往很難對此提出抗議或做出改變,不然就被評論為矯情。
久而久之,媽媽們常常會下意識地轉而以「孝道」的方式,從孩子那裡索取情緒的缺失。而相比兒子,同為女性的女兒天然會和母親更加親近,也更容易被視為母親生命的延續載體。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女兒們來說,這樣的情感錯位最初發生時,伴隨的不總是困擾或痛苦,相反有時候可能帶來一種「我是被選中的」特別感。當媽媽總是和自己分享所謂「成年世界才懂的事」,似乎「我比同齡人更早地成熟」,「我和媽媽的關係也顯得更加親密」。
因此某種程度上,家庭中的情感錯位,往往是由丈夫的缺位、妻子的無助與孩子的依戀需要,所相互完成的一場合謀。
通常來說,情感錯位的家庭相處模式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我出生時,媽媽沒有額外的精力照顧我,她把大多數時間都放在了哥哥身上。我家有兩個固定組合,我媽和我哥,我和我爸。我媽愛叫我哥小王子,我爸叫我他的寶貝。
我和媽媽的關係不怎麼好,她似乎總對我充滿敵意。爸爸不在家的時候,我要麼待在房間裡,要麼去社區花園裡坐著等他回家。我童年幾乎沒有任何朋友,除了上學,我都和爸爸待在一起。等到上大學以後,我和爸爸每天早上都會打視頻電話一起吃早餐。”
——瑪利亞,女
一開始給我媽當老公是自願的。因為我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她又快退休了,看著別人老公孩子都在身邊,她總是很寂寞。
後來她頻繁地來我工作的城市,跟我吐槽同事,談起和我爸相處的糟糕往事。比如孕期就開始冷暴力,拋下我們母女倆一聲不吭出外深造。其實,從小到大,我媽就提過許多次想離婚,但每次都說為了我忍忍。
最近,我們一起看了出走的決心,我也勸她正式考慮分開的事情,因為我也大了,不必再為了我縮在不幸的婚姻裡。但她最後總是,‘我就和你說說’。
可我不想再當你老公的替身了,我心裡想。儘管至今為止,我也還是他的替身。
——薯條,女
我爸屬於那種想在我身上安監控的。小時候我跟朋友出去玩,隔1小時他就要來電話問一下回家了沒。有時候,他自己外出,也要問我有沒有乖乖回家。
後來我談戀愛,他也問得特別細,我說涉及到女朋友的事情不方便說,他理解這個部分也不會再追問。
結果等我結婚,他又開始每天要給我打電話,問我工作、問我家庭生活、問我朋友,我媽和他說要給我點空間,我是個成年人了,但他就是忍不住要問。
——競,男
爸媽在我3歲時就離婚了。爸爸完全離開了我的生活,我和媽媽之間的關係陷入了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困境。
媽媽變得很容易出現自殘行為,也會伴發性的捲入驚恐狀態裡。小時候我一直以為,是我自己不想讓媽媽再陷入這兩種狀態裡,所以才暗自壓制了自己所有的需求。
長大後,我的心理諮詢師指出我的這種壓制,其實是因為媽媽總是向我強調「不要生我的氣」、「不要因為我的痛苦而感到難過」。
我不被允許在這個家裡表露任何的負面情緒,因為媽媽不僅沒有能力支援我,還需要我持續不斷地承接她的負面情緒。
——小P,女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性話題。我在5歲的時候就知道了所有關於性的事情,並且知道我媽媽睡過的每一個男人,性生活是怎樣的以及其中的細節。
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涉及到隱私時,這個界限變得更加模糊。我經常被告知,她有權看我的裸體,因為我是從她的身體裡出來的,好像這把我的身體歸於她的某種所有權……
——π
讀到這裡,如果你意外地發現自己也有過情感錯位的經歷,請記住,今天的文章,是希望通過不斷發展的家庭治療觀念,去幫助大家判斷、理解和改善過往的成長模式和家庭環境。但絕不是為了定義或苛責父母曾經不可避免、無意識中犯下的錯誤。
當過去那些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家庭相處方式,如今被貼上“錯亂”、“失調”的標籤,它的意義不在於去追究誰應當來為後果買單,而是為了找到一個嶄新的視角去重塑我們與家庭的關係,真正走出可能由情感錯位帶來的心理創傷。
那麼童年遭遇的情感錯位,將會繼續悄無聲息地在成年後,給我們造成哪些更隱秘、深遠的影響呢?
對於個體來說,情感錯位帶來最顯著的破壞體現為你在各類「關係」中的表現。
1.缺乏自我意識和邊界感。
不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在一段關係中你難以區分各自應當承擔的責任。經常容易將自己的主觀感受、猜測,與對方的客觀情況混為一談。
比如,當伴侶情緒低落時,你會不自覺地焦慮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即便伴侶已經明確表示跟你無關,也不需要你提供額外的説明,你也認為自己必須為 ta 的情緒負起責任。
從童年、青春期到成年,你也常常因此在與朋友的相處中感到無所適從,你會因害怕失去認同,用過度付出甚至用討好的方式來迎合對方的需求,以維繫友情。
2.無法及時從錯誤的關係中抽身。
健康的關係應當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但經歷情感錯位後,你或許無法把握關係的這一本質,從而造成你容易過度依賴對方、高估這段關係對你的重要程度,同時壓抑自己情緒和需求的結果。
即使這段關係已經不再能夠給你帶來積極的體驗,甚至更多時候令你痛苦,但你卻始終無法對此做出改變,並害怕離開。
3.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無法覺察和表達內心的真實需求。
儘管你在關係中感到很不舒服,你卻往往講不清楚問題具體出在哪兒,也理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更不知道怎樣做出調整和改變。
時間久了,你會因一直無法被對方看見和回應,逐漸在關係中感到孤立無援。當內心的疲憊感加劇,你最終希望保持和對方的心理距離,使得本該能夠為你提供情感支援的親密關係,變得疏離、脆弱。
這意味著,情感錯位不僅影響了你與他人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讓你失去了與自己的聯結。
4.容易內化父母的負面情緒,並被淹沒其中。
進入親密關係後,你會不自覺地將父母的需求,置於伴侶和自己的需求之上,導致親密關係失衡。
與此同時,當與伴侶發生衝突時,你更容易體驗到極端的負面感受,會被糟糕的情緒迅速淹沒,沒辦法跳出來去理性客觀的看待,甚至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感到恐懼。
這是因為,你早已無形之中內化了曾經來自父母的消極情緒。
此外,如果你進入了婚姻,擁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更要警惕由情感錯位導致的投射,即把當初對於父母的錯位念頭和假設,投射在伴侶身上,總是在出現負面情緒時選擇自我壓抑、自我內疚,深深地陷入又愛又恨的矛盾感之中。
不少女性甚至在面對生育選擇時,也容易受此困擾,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害怕孩子以後也會重複自己的痛苦。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情感錯位的修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需要我們逐步覺察自我需求,重建健康的情感邊界,逐步恢復內心世界的穩定與平和:
step1:重新認識父母的角色,調整內在認知
許多經歷過情感錯位的人都會習慣將父母視為脆弱的存在,認為必須全心全意照顧 ta 們的情緒與需求。其實,父母也是成年人,ta 們完全有能力獨立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困境。
接受這一點可以減輕你承擔過多責任的壓力,也是改變的起點。
step2:劃分三個情感區,明確自己的需求和界限
通過劃分三個情感區域來更好地識別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舒適度:
通過這種方式,你能清晰識別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並逐漸學會在這些行為發生時勇敢拒絕。這種邊界的設立,不僅有助於保護自己的情感健康,也為維持家庭和諧設定了基礎。
step3:理解文化的限制,探索合適的相處界限
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親情關係往往被放在首位,設立邊界可能會引發內心的衝突。然而,設立合適的界限並不是要切斷與父母的聯繫,而是為了在保持親情的同時,不失去自我。
最後,想再一次同螢幕前的你說:
對超出能力範圍或令你感覺糟糕的請求,大膽說“不”,並不會破壞你和父母的關係,反而可以減少不健康的情感負擔。
哪怕一開始你可能需要面對父母強烈的情緒反應,但也請堅定地相信,作為成年人 ta 們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感受,主導自己的決策。
因為「拒絕」這個動作,本就是屬於你的權利與選擇。它曾經被剝奪,但你隨時有機會去重新拿回來。
記住。拒絕本身,比方法更重要。
以上。
今日互動
你經歷過「情感錯位」嗎?
為了走出錯位的情感關係,你做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