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女人的一生:給老公當媽,給媽當老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剛結束了和媽媽同游,身心俱疲的我一邊上班,一邊想起來前段時間上網衝浪時看到的一句話:

看到一句話笑死我了,“東亞女人給媽媽當老公,給老公當媽。”

 

簡單理解一下,意思是身為女兒,往往在和媽媽的關係裡,提供了更多伴侶性的支援,比如傾聽她的煩惱、關心她的感受,在她需要的時候提供足夠的幫助。

 

這麼一看,可夠累了......結果等到結了婚,好多女性不僅還在給媽當老公,還得在婚姻關係裡成為老公的媽,比如更勤快地收拾家務、替小家庭考慮各種人情往來和統籌經濟財務。

給另一半當媽倒還好解決,直接撂挑子不幹或找對方好好掰扯掰扯就行。但在給媽當老公這件事上,情況會更加複雜。

 

實際上,這種給媽當老公的現象背後,體現了一個普遍存在但很少被識別的家庭狀態,叫做「情感錯位」(emotional incest),它指的是父母中的某一方,依賴孩子來獲取本該由伴侶提供的情感支持,甚至在某些時候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浪漫伴侶。

 

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父母總會和孩子分享超出孩子年齡所能承擔的內容,比如自己在工作、親密關係和未來發展上的困擾,並希望孩子去承擔支持、幫助解決這些困擾的功能。

 

家庭中,情感錯位一旦發生,將會給親子雙方都造成隱秘而重大的負面影響。

 

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深入聊聊情感錯位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現實中怎樣去識別它,以及面對負面影響能做些什麼。



情感錯位,

往往是全體家庭成員的合謀

 


成年後,儘管你終於開始意識到給媽當老公這件事情不太對勁,但不管是對當時的媽媽來說,還是對當時的你來說,這種近乎無邊界、纏結在一起的親子關係都是難以識別且充滿誘惑的。

 

一方面,不少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需求與動機,儘管 ta 們其實從不想傷害孩子。

 

其中最常導致情感錯位的情況,是單親家庭或父母有一方長期缺位(如出軌)。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迫於情感創傷還是生活壓力,被「落單」的父母都有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從孩子身上持續大量地「索取」情感支持。

 

但充滿了危險的部分是,假設孩子正處於高度需要父母照顧的強依戀階段,為了在家庭中得獲得足夠的安全感,ta 可能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壓抑自己的需求,優先滿足父母的。

令人難過的是,現實生活裡孩子的這種自我壓抑和討好,並不能換回愛,反而進一步喚醒了父母對另一半的怨恨,從而使得自己被迫陷入更深的內疚困境——「是我做的還不夠好,無法彌補媽媽(或爸爸)所受的傷害」。

 

*注:不是所有的單親家庭都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另一方面,情感錯位很容易在代際間無意識地傳遞。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童年時期沒有學會正確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ta 們可能會不自覺地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因為 ta 們自身在過去的成長中,從沒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沒有被父母滿足過,進而也無法正確去回應孩子的需求。

 

跳出家庭內部,情感錯位的廣泛發生,也與社會文化密切關聯。

 

開發了CEIS(Childhood Emotional Incest Scale, 兒童情感錯位量表)量表的研究者們指出,情感錯位往往更頻繁地出現在特定的文化類型中。以土耳其文化為例,其宣導:

1)與孩子們討論身為父母的日常擔憂和家庭困境;

2)相比於主動提需求和追求獨立,更弘揚團體的親近和忠誠;

3)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伸,也是父母們未來的照顧者。


不難發現,在這種父母高度參與、控制孩子生活的文化下,親子邊界會被模糊乃至剝奪。此時,孩子幾乎被父母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更像是所屬品,而不是真正獨立的個體。而這恰恰是滋生情感錯位的土壤。

 

對應到東亞文化,類似的情況則更加頻繁地體現在母親而非父親,與孩子的關係中。

 

主要原因在於,受到「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影響。男性會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去外面掙錢養家上,而忽略對伴侶的情感支持。同時作為妻子的女性,常常從小就被要求要善解人意,所以她們往往很難對此提出抗議或做出改變,不然就被評論為矯情。

 

久而久之,媽媽們常常會下意識地轉而以「孝道」的方式,從孩子那裡索取情緒的缺失。而相比兒子,同為女性的女兒天然會和母親更加親近,也更容易被視為母親生命的延續載體。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女兒們來說,這樣的情感錯位最初發生時,伴隨的不總是困擾或痛苦,相反有時候可能帶來一種「我是被選中的」特別感。當媽媽總是和自己分享所謂「成年世界才懂的事」,似乎「我比同齡人更早地成熟」,「我和媽媽的關係也顯得更加親密」。

 

因此某種程度上,家庭中的情感錯位,往往是由丈夫的缺位、妻子的無助與孩子的依戀需要,所相互完成的一場合謀。

 

 

如何識別你的家庭中,

是否存在情感錯位?

 


通常來說,情感錯位的家庭相處模式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 父母給孩子取不恰當的綽號,壟斷孩子的個人生活。
 我出生時,媽媽沒有額外的精力照顧我,她把大多數時間都放在了哥哥身上。我家有兩個固定組合,我媽和我哥,我和我爸。我媽愛叫我哥小王子,我爸叫我他的寶貝。
我和媽媽的關係不怎麼好,她似乎總對我充滿敵意。爸爸不在家的時候,我要麼待在房間裡,要麼去社區花園裡坐著等他回家。我童年幾乎沒有任何朋友,除了上學,我都和爸爸待在一起。等到上大學以後,我和爸爸每天早上都會打視頻電話一起吃早餐。”
——瑪利亞,女

 


  • 父母向孩子過度分享自己的創傷和傾吐情緒,並要求孩子提供持續的回應和關注
一開始給我媽當老公是自願的。因為我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她又快退休了,看著別人老公孩子都在身邊,她總是很寂寞。
後來她頻繁地來我工作的城市,跟我吐槽同事,談起和我爸相處的糟糕往事。比如孕期就開始冷暴力,拋下我們母女倆一聲不吭出外深造。其實,從小到大,我媽就提過許多次想離婚,但每次都說為了我忍忍。
最近,我們一起看了出走的決心,我也勸她正式考慮分開的事情,因為我也大了,不必再為了我縮在不幸的婚姻裡。但她最後總是,‘我就和你說說’。
可我不想再當你老公的替身了,我心裡想。儘管至今為止,我也還是他的替身。
——薯條,女

 


  • 父母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想瞭解孩子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孩子沒有適齡隱私。
我爸屬於那種想在我身上安監控的。小時候我跟朋友出去玩,隔1小時他就要來電話問一下回家了沒。有時候,他自己外出,也要問我有沒有乖乖回家。
後來我談戀愛,他也問得特別細,我說涉及到女朋友的事情不方便說,他理解這個部分也不會再追問。
結果等我結婚,他又開始每天要給我打電話,問我工作、問我家庭生活、問我朋友,我媽和他說要給我點空間,我是個成年人了,但他就是忍不住要問。
——競,男

 


  • 父母可能通過內疚或情感威脅等操縱方式,讓孩子被迫和自己保持親近。
爸媽在我3歲時就離婚了。爸爸完全離開了我的生活,我和媽媽之間的關係陷入了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困境。
媽媽變得很容易出現自殘行為,也會伴發性的捲入驚恐狀態裡。小時候我一直以為,是我自己不想讓媽媽再陷入這兩種狀態裡,所以才暗自壓制了自己所有的需求。
長大後,我的心理諮詢師指出我的這種壓制,其實是因為媽媽總是向我強調「不要生我的氣」、「不要因為我的痛苦而感到難過」。
我不被允許在這個家裡表露任何的負面情緒,因為媽媽不僅沒有能力支援我,還需要我持續不斷地承接她的負面情緒。
——小P,女

 


  • 父母打破性隱私界限,談論自己的私生活或評論孩子發育中的身體。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性話題。我在5歲的時候就知道了所有關於性的事情,並且知道我媽媽睡過的每一個男人,性生活是怎樣的以及其中的細節。
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涉及到隱私時,這個界限變得更加模糊。我經常被告知,她有權看我的裸體,因為我是從她的身體裡出來的,好像這把我的身體歸於她的某種所有權……
——π


讀到這裡,如果你意外地發現自己也有過情感錯位的經歷,請記住,今天的文章,是希望通過不斷發展的家庭治療觀念,去幫助大家判斷、理解和改善過往的成長模式和家庭環境。但絕不是為了定義或苛責父母曾經不可避免、無意識中犯下的錯誤。

 

當過去那些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家庭相處方式,如今被貼上“錯亂”、“失調”的標籤,它的意義不在於去追究誰應當來為後果買單,而是為了找到一個嶄新的視角去重塑我們與家庭的關係,真正走出可能由情感錯位帶來的心理創傷。

 

那麼童年遭遇的情感錯位,將會繼續悄無聲息地在成年後,給我們造成哪些更隱秘、深遠的影響呢?

 

 

經歷錯位,

如同推倒了關係裡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對於個體來說,情感錯位帶來最顯著的破壞體現為你在各類「關係」中的表現。

 

1.缺乏自我意識和邊界感。

不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在一段關係中你難以區分各自應當承擔的責任。經常容易將自己的主觀感受、猜測,與對方的客觀情況混為一談。

比如,當伴侶情緒低落時,你會不自覺地焦慮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即便伴侶已經明確表示跟你無關,也不需要你提供額外的説明,你也認為自己必須為 ta 的情緒負起責任。

從童年、青春期到成年,你也常常因此在與朋友的相處中感到無所適從,你會因害怕失去認同,用過度付出甚至用討好的方式來迎合對方的需求,以維繫友情。

 

2.無法及時從錯誤的關係中抽身。

健康的關係應當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但經歷情感錯位後,你或許無法把握關係的這一本質,從而造成你容易過度依賴對方、高估這段關係對你的重要程度,同時壓抑自己情緒和需求的結果。

即使這段關係已經不再能夠給你帶來積極的體驗,甚至更多時候令你痛苦,但你卻始終無法對此做出改變,並害怕離開。


3.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無法覺察和表達內心的真實需求。

儘管你在關係中感到很不舒服,你卻往往講不清楚問題具體出在哪兒,也理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更不知道怎樣做出調整和改變。

時間久了,你會因一直無法被對方看見和回應,逐漸在關係中感到孤立無援。當內心的疲憊感加劇,你最終希望保持和對方的心理距離,使得本該能夠為你提供情感支援的親密關係,變得疏離、脆弱。

這意味著,情感錯位不僅影響了你與他人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讓你失去了與自己的聯結。

 

4.容易內化父母的負面情緒,並被淹沒其中。

進入親密關係後,你會不自覺地將父母的需求,置於伴侶和自己的需求之上,導致親密關係失衡。

與此同時,當與伴侶發生衝突時,你更容易體驗到極端的負面感受,會被糟糕的情緒迅速淹沒,沒辦法跳出來去理性客觀的看待,甚至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感到恐懼。

這是因為,你早已無形之中內化了曾經來自父母的消極情緒。

 

此外,如果你進入了婚姻,擁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更要警惕由情感錯位導致的投射,即把當初對於父母的錯位念頭和假設,投射在伴侶身上,總是在出現負面情緒時選擇自我壓抑、自我內疚,深深地陷入又愛又恨的矛盾感之中。

 

不少女性甚至在面對生育選擇時,也容易受此困擾,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害怕孩子以後也會重複自己的痛苦。



要想打破錯位迴圈,

可以分三步來重建邊界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情感錯位的修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需要我們逐步覺察自我需求,重建健康的情感邊界,逐步恢復內心世界的穩定與平和:

 

step1:重新認識父母的角色,調整內在認知

 

許多經歷過情感錯位的人都會習慣將父母視為脆弱的存在,認為必須全心全意照顧 ta 們的情緒與需求。其實,父母也是成年人,ta 們完全有能力獨立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困境。

接受這一點可以減輕你承擔過多責任的壓力,也是改變的起點。

 

step2:劃分三個情感區,明確自己的需求和界限

 

通過劃分三個情感區域來更好地識別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舒適度:

  • 舒適區:你感到輕鬆愉快的互動。
  • 適應區:雖然做出了一些妥協,但你依然能接受。
  • 非舒適區:讓你明確感到無法接受的要求或行為。

通過這種方式,你能清晰識別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並逐漸學會在這些行為發生時勇敢拒絕。這種邊界的設立,不僅有助於保護自己的情感健康,也為維持家庭和諧設定了基礎。


step3:理解文化的限制,探索合適的相處界限

 

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親情關係往往被放在首位,設立邊界可能會引發內心的衝突。然而,設立合適的界限並不是要切斷與父母的聯繫,而是為了在保持親情的同時,不失去自我。


最後,想再一次同螢幕前的你說:

 

對超出能力範圍或令你感覺糟糕的請求,大膽說“不”,並不會破壞你和父母的關係,反而可以減少不健康的情感負擔。

 

哪怕一開始你可能需要面對父母強烈的情緒反應,但也請堅定地相信,作為成年人 ta 們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感受,主導自己的決策。

 

因為「拒絕」這個動作,本就是屬於你的權利與選擇。它曾經被剝奪,但你隨時有機會去重新拿回來。

 

記住。拒絕本身,比方法更重要。

 

以上。



今日互動

 

你經歷過「情感錯位」嗎?

為了走出錯位的情感關係,你做了些什麼?

avatar-img
46會員
125內容數
#自我成長 #情感 #育兒 #焦慮 #抑鬱 #催眠 自己看不到全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現代戀情中,伴侶之間的手機使用行為可能影響彼此溝通和親密感,導致情感疏離、被冷落等問題。探討手機作為「第三者」如何影響情感關係,以及如何設定「無手機時間」和增進共同體驗來改善關係。解決方案包括進行坦誠的對話及自我檢查,讓關係回歸平衡。瞭解這些挑戰,助你提升情感連結,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親密度。
抱歉,因為家人生病了,是腦瘤。 目前難以接受中…… 雖說手術了,但是整個人認知功能幾乎完全喪失了, 沒有了記憶,不會說話,沒有自主意識的四肢活動。 接下來要應對一系列的放射治療。 我們把她接到家裡來照顧, 先生希望通過斷食 + 催眠 +放療 來協助她接下來的療程。 抱懷一線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觸摸經常被忽視,但其實它擁有強大的治癒力量。這篇文章探討了觸摸的多重益處,從胎兒時期的觸覺發展,到成年人如何透過觸摸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觸摸不僅能減輕嬰兒的疼痛,也能降低成人的焦慮感,增進人際關係中的親密與滿足感。無論是與伴侶的親密接觸,或是陌生人的溫柔觸摸,都能令人感受到幸福與安慰。
內疚是一種複雜的情感,可能源於自責、自戀或對他人的關注。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內疚的心理機制、好處與壞處,並提供辨別健康內疚與過度內疚的標準。過度的內疚不僅影響個體心理健康,還會影響與他人的關係。透過內省與自我評估,學習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內疚情緒,可以促進心理的自我成長與療癒。
在戀愛的初期,許多人會經歷一段尷尬期,這種情況源於彼此之間的陌生和緊張。雖然尷尬令人不適,但它其實是關係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六個有效的策略,幫助戀人們克服這種尷尬,進入更舒適的戀愛狀態,提升彼此間的親密感和信任。瞭解尷尬感的來源及應對方法,讓戀愛更美好。適合任何尋找親密關係發展的讀者。
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開放的心態能為我們帶來不同的社交體驗及情感價值。與願意嘗試新食物的人同行,不僅能拓展味蕾的邊界,還能讓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多歡樂與回憶。這篇文章探討了飲食中的開放性如何影響人際關係,並如何透過美食來連結情感,讓人際關係更加牢固。
在現代戀情中,伴侶之間的手機使用行為可能影響彼此溝通和親密感,導致情感疏離、被冷落等問題。探討手機作為「第三者」如何影響情感關係,以及如何設定「無手機時間」和增進共同體驗來改善關係。解決方案包括進行坦誠的對話及自我檢查,讓關係回歸平衡。瞭解這些挑戰,助你提升情感連結,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親密度。
抱歉,因為家人生病了,是腦瘤。 目前難以接受中…… 雖說手術了,但是整個人認知功能幾乎完全喪失了, 沒有了記憶,不會說話,沒有自主意識的四肢活動。 接下來要應對一系列的放射治療。 我們把她接到家裡來照顧, 先生希望通過斷食 + 催眠 +放療 來協助她接下來的療程。 抱懷一線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觸摸經常被忽視,但其實它擁有強大的治癒力量。這篇文章探討了觸摸的多重益處,從胎兒時期的觸覺發展,到成年人如何透過觸摸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觸摸不僅能減輕嬰兒的疼痛,也能降低成人的焦慮感,增進人際關係中的親密與滿足感。無論是與伴侶的親密接觸,或是陌生人的溫柔觸摸,都能令人感受到幸福與安慰。
內疚是一種複雜的情感,可能源於自責、自戀或對他人的關注。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內疚的心理機制、好處與壞處,並提供辨別健康內疚與過度內疚的標準。過度的內疚不僅影響個體心理健康,還會影響與他人的關係。透過內省與自我評估,學習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內疚情緒,可以促進心理的自我成長與療癒。
在戀愛的初期,許多人會經歷一段尷尬期,這種情況源於彼此之間的陌生和緊張。雖然尷尬令人不適,但它其實是關係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六個有效的策略,幫助戀人們克服這種尷尬,進入更舒適的戀愛狀態,提升彼此間的親密感和信任。瞭解尷尬感的來源及應對方法,讓戀愛更美好。適合任何尋找親密關係發展的讀者。
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開放的心態能為我們帶來不同的社交體驗及情感價值。與願意嘗試新食物的人同行,不僅能拓展味蕾的邊界,還能讓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多歡樂與回憶。這篇文章探討了飲食中的開放性如何影響人際關係,並如何透過美食來連結情感,讓人際關係更加牢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因失去工作又把家裡弄得一團亂導致太太一氣之下與丈夫離婚,為了重回好丈夫好父親的角色,私下男扮女裝擔任家裡的保姆。
Thumbnail
又說到「母愛」,好累喔!我將當年在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copy過來好了,也是我今天看了這篇後要講的。   紀餘 2021/06/17   我只看了題目:「若逃避它的禍害可能,便會把益處一起丟掉」,我同意。   曾經,我困在婚姻裏,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那些事?也不知道要怎麼辦?然後想出一個方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的于奶奶竟然要長子于爸爸,必須幫助弟弟老二、老三創業、買新房、辦婚事。連同老宅購地、父親後事都被迫包辦。 當于二叔因病昏迷時,于媽媽、于二嫂跟于奶奶三人遍尋名醫無果後,私下因某女法師逆天施救,得以甦醒。 可于奶奶卻打破誓言告知外人。 術法反噬了全部人,於是女法師的先生身亡;于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母親獨于二叔,身為家中老大的于爸爸,不僅一人事業有成,在娶妻生子的同時。還依照父母的意願幫助老二老三創業,連同老宅新房婚事都被迫包辦。 甚至連老父後事也一力承擔,就當于爸爸一家人以為終於塵埃落定時。 于二叔,病倒了。 于媽媽為了苦惱的于爸爸,她決定要站出來幫忙。但這個決定,卻
Thumbnail
不分年齡差距、不管國籍種族,更不用說性別星座,只要是情人相處就會有情緒問題,不可能天天上演你儂我儂、甜言蜜語的情節,所以即使俗話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也難免會有嘻笑怒罵、口出惡言的時候;打打罵罵教孩子,吵吵鬧鬧過日子,知輕重有分寸就好。這些日常往往是將來點點滴滴的串串回憶。 說起人類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我在受訓期間陷入與地方媽媽的危險愛情,愛與理性的交織成重重掙扎。當愛情的火焰燃燒時,我發現這段關係可能影響學業與前途。面臨被開除的威脅,他只能離開她,這段經驗也讓我終於標準化我的把妹流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因失去工作又把家裡弄得一團亂導致太太一氣之下與丈夫離婚,為了重回好丈夫好父親的角色,私下男扮女裝擔任家裡的保姆。
Thumbnail
又說到「母愛」,好累喔!我將當年在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copy過來好了,也是我今天看了這篇後要講的。   紀餘 2021/06/17   我只看了題目:「若逃避它的禍害可能,便會把益處一起丟掉」,我同意。   曾經,我困在婚姻裏,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那些事?也不知道要怎麼辦?然後想出一個方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的于奶奶竟然要長子于爸爸,必須幫助弟弟老二、老三創業、買新房、辦婚事。連同老宅購地、父親後事都被迫包辦。 當于二叔因病昏迷時,于媽媽、于二嫂跟于奶奶三人遍尋名醫無果後,私下因某女法師逆天施救,得以甦醒。 可于奶奶卻打破誓言告知外人。 術法反噬了全部人,於是女法師的先生身亡;于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母親獨于二叔,身為家中老大的于爸爸,不僅一人事業有成,在娶妻生子的同時。還依照父母的意願幫助老二老三創業,連同老宅新房婚事都被迫包辦。 甚至連老父後事也一力承擔,就當于爸爸一家人以為終於塵埃落定時。 于二叔,病倒了。 于媽媽為了苦惱的于爸爸,她決定要站出來幫忙。但這個決定,卻
Thumbnail
不分年齡差距、不管國籍種族,更不用說性別星座,只要是情人相處就會有情緒問題,不可能天天上演你儂我儂、甜言蜜語的情節,所以即使俗話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也難免會有嘻笑怒罵、口出惡言的時候;打打罵罵教孩子,吵吵鬧鬧過日子,知輕重有分寸就好。這些日常往往是將來點點滴滴的串串回憶。 說起人類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我在受訓期間陷入與地方媽媽的危險愛情,愛與理性的交織成重重掙扎。當愛情的火焰燃燒時,我發現這段關係可能影響學業與前途。面臨被開除的威脅,他只能離開她,這段經驗也讓我終於標準化我的把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