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認真生活。
我們對社會發生的事情關不關心,有沒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對自己周遭環境的變化好不好奇?古人說「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同情,理解,思考與反省,這四個習慣是寫出好作品的基礎,而不是背範本套佳句。見多識廣的閱卷老師,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是補習來的,還是自己的想法與思考的內涵。
有位學測的作文閱卷老師,提供了以下不失分或者可以增分的基本原則。
首先是儘量少用立可白,也就是在考卷上塗抹過度,到處都是一塊一塊白色補丁,閱卷老師還沒有看內文,心中評價的等級就先打折扣,當然,字跡也要力求整潔。
錯別字要儘量避免,沒把握怎麼寫才是正確的字就改換成其他字句,同時不要寫贅語、套用現成的陳腔濫調,不少閱卷老師對這些廢話是很反感的。
最重要的是要仔細看清楚題目,是語釋還是擴寫題,字數或行數不對,寫得過多或過少,依規定都會扣分降級。文不對題最致命,可能就整題作廢零分;也要注意不能在文章中因為各種原因不小心透露自己的名字,即使因文章內容需求出現的對白或稱呼也不能寫到名字。
適當的使用成語有畫龍點睛之效,但過度使用(比如同一段出現二個以上,或者整篇出現了四、五個以上),反而失去新意,落入陳腔濫調的感覺。
儘量說故事,真誠的心意會感動人,成績也會高。
我的閱讀與寫作習慣
從學生時代開始,除了課程上應付考試或專業上所看的書之外,休閒的閱讀習慣至今都沒有太大改變,大約六至七成的閱讀時間會集中在二至三個主題,其他三至四成時間就隨手亂看。
主題的選擇依當時的興趣或關注,不是刻意挑選,而是後來整理閱讀書目時才很清楚地看到這個脈絡,至於每個主題持續的時間少則一年二年,長到三年五年,沒有很明確。
倒是在十多年前開始出書後,這種主題閱讀就比較有計畫些,若預定寫那類題目,通常就會把市面上買得到的書全都買來看,幾乎不用借的,因為我會在書上劃線作記號,也常會看完後再回過頭來翻看一些數字與細節,所以書一定是要自己的。
我覺得這種以書寫為終點的閱讀,是比較有效率的閱讀,因為有發表的壓力,所以閱讀時就必須認真地思考,一邊將零星的訊息在腦海中進行結構化,而且也因為一直懷著問題意識,所以不知不覺也會不斷地對正在閱讀的書進行批判性思考,不斷地自問自答:「作者到底想說什麼?他說得對不對?理由充不充分?有更好的表達方式嗎?」而且在同一段時間內大量地閱讀同一主題的不同作者的書,更能夠以不同的角度來掌握這個主題的核心概念與論述脈絡。至今我出版的四十本書,大致都是在這種主題閱讀下完成。
而且也因為我不是專業作家,我有自己的醫療本業,也有我的社會參與及興趣,所以我的書,我所選定的出版主題,也都是我面對當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想尋求的解答,因此這些主題也隨著結婚生子,社團參與,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乃至我自己歲月成長的不同需求所產生的疑問或好奇。
因為從小喜歡閱讀,所以當我有問題時,很習慣就會從書中去找答案。當我自己花了大量時間解答了自己的問題,有了成果,將這些心得分享給周邊有同樣問題的人,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這七成的「專注」閱讀時間,因為有發表的最終目標,雖然讀得有效率,但是也難免帶來壓力,這時候另外三成隨心所欲亂看的時間,就純然是享受了。
我們對社會發生的事情關不關心,有沒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對自己周遭環境的變化好不好奇?古人說「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同情,理解,思考與反省,這四個習慣是寫出好作品的基礎,而不是背範本套佳句。見多識廣的閱卷老師,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是補習來的,還是自己的想法與思考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