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已經邁入高齡化、少子化,以往養兒防老的方式,也不盡然適合現代社會。台灣在社會發展的時序上,也跟著日本的腳步,逐步邁入高齡化社會,隨著年均壽命越來越長,以往身體只需要使用到60~70歲,現在醫療制度的健全平均80歲以上是很常見的年齡。
但如果家中有長輩中風、阿茲海默、或關節退化無法行走,只能臥床,需要請外籍看護或是家人自己照顧長輩,甚至有些長輩是沒有意識或是依照醫療儀器維持生命。我在實習階段的時候,到過很多養老院、安養中心,看到許多臥床的長輩,插著鼻胃管,幾乎是無自主意識的活著,可能家中的兒孫半年、一年才來探望一次。
在當下我外表看起來很平靜,因為身為醫療人員要表現的沉穩專業的特性,但其實我心裡是很衝擊的,看著病榻上的長輩們,因為擔心疼痛而去拔鼻胃管,關節都是被拘束著,手腳也因為長期沒有活動,關節都攣縮起來,沒辦法伸直,望著長輩的眼神,不確定能否知道我們在幫他做關節活動跟肌肉放鬆的意義。
我在心裡自己思考著,對我來說,什麼樣的生活算是「活著?」,是心臟有在跳就算活著,還是腦袋還清楚算活著? 我想要有甚麼樣的生活品質,我想要以這個生活品質生活到幾歲? 這些問題不斷的在腦海裏面不斷繚繞著。
國外的臨終前臥床時間大約是2週~1個月,因為國外的醫療非常昂貴,民眾對於預防醫學、保養身體的概念比較有認知,會主動的去運動維持健康。台灣的臨終前臥床時間是8~10年,差距非常巨大,等於家中許多長輩,在離開人世之前,都是躺在病床、家中沒辦法自己獨立生活、享受生活的。
原因一方面是健保醫療發達,很多嚴重疾病是可以醫治,增加存活率,另一方面是民眾對自我健康意識的認知不足,偏向尋求被動的治療方式,覺得有生病在吃藥、手術就好。因此,開始培養自主健康意識,除了被動接受治療之外,也要培養主動運動的習慣與思維,讓人生的下半場可以活得健康又優雅。建議大家可以從三個面向去開始,運動、飲食、睡眠,基本上顧好三塊,百分之80%的問題都可以慢慢迎刃而解。
我希望我自己在老年的時候能夠跟著朋友到處遊山玩水,而不是被家人推著輪椅去曬太陽,如果要有好的老年生活品質,要從現在開始努力,作健康的儲蓄,存資產作退休規劃財富自由,也要存肌肉作健康規劃,有錢、有閒、有健康,就能擁有一個很棒的老年退休生活,這也是我嚮往的人生下半場!
我是物理治療師蔡丞哲,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