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與吸引力

專注力與吸引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消遣涉及兩種相互排斥的力量,一種是專注力,另一種為吸引力。

讀書、工作需要專注力,休閒和消遣也要,但程度有差,後者比較不需要那麼高度的專注力。傳統的消遣活動比較需要專注力,例如,下一盤圍棋,從頭到尾都要很專注,否則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又如,打八圈麻將,幾個小時之內都得聚精會神,否則人財兩失。現代的消遣活動不需要太多的專注力,例如,上班滑手機要避免被主管發現、上課滑手機要注意老師靠近、搭捷運滑手機要留意列車到站、騎車開車滑手機要觀察交通號誌以及是否附近有警察,這類消遣隨時可能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而被打斷,因此也無法專注於消遣活動之中。其他像是追劇、看片、玩電動遊戲等消遣活動,則比滑手機需要更多的專注力,但專注程度不及下棋和打麻將一類的傳統消遣。

相對於專注力是個人本身內在的條件,吸引力則為外在事物對人的衝擊。對多數人來說,讀書、工作是令人操煩之事,都不太具有吸引力,之所以還願意從事,不是因為喜歡讀書、喜歡工作,而是有求文憑、求官、求名、求利等其他目的。消遣可不一樣,消遣活動大多無關名利,非得有相當的吸引力,才能吸引人們從事。尤其在商業化的現代社會中,消遣活動必得要有足夠的吸引力,才能在數以千萬計的消遣項目中脫穎而出,吸引到最多的目光。網紅與藝人千奇百怪、爭奇鬥艷,討拍和搏版片的行為,無非都是想吸引觀者的注意。

當各種吸引力的本事被一再放大,消遣者的味口越來越「重鹹」,專注力也就越來越減弱。廠商為迎合消遣者的需求,推出更不需要專注力的消遣活動,短影片的出現,便是人類專注力弱化的表徵。

經營眼球,追逐按讚、討拍的人都知道,在消遣之中,消遣者需要的是「散心」,不要給他專心。

2024.12.01

avatar-img
現象.社會.學
1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現象.社會.學 的其他內容
哲學家漢娜鄂蘭在她的名著《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提出人類「生命活動」(vita active)的三種主要模式,分別為勞動(Labor)、工作(work)和行動(action)。「勞動」指的是身體的活動,它只能依靠本能,屬於最低階的動物生活。不同於一般動物,人類會製造
對基督徒來說,剩餘的時間指的是耶穌基督再度降臨,末日審判之前的時間;因此,這段時間也是「救贖的時刻」,究竟是要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正是由這段剩餘的時間來決定。 且不提宗教的末日審判。現今世界的諸多病灶,包括病毒的攻擊、氣候的異變、核戰的陰影、國家政治的腐敗、經濟文化的霸權等等,莫不令世人有末世之感。
傳統觀念認為,與工作相對應的是閒暇,不是消遣。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在他的《政治學》中明白指出:「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獲致閒暇。那麼,試問,在閒暇的時刻,我們將何所作為?總不宜以遊戲消遣我們的閒暇。如果這樣,則『遊戲』將成為人生的目的(宗旨)。這是不可能的。」[1]對亞里斯多
哲學家漢娜鄂蘭在她的名著《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提出人類「生命活動」(vita active)的三種主要模式,分別為勞動(Labor)、工作(work)和行動(action)。「勞動」指的是身體的活動,它只能依靠本能,屬於最低階的動物生活。不同於一般動物,人類會製造
對基督徒來說,剩餘的時間指的是耶穌基督再度降臨,末日審判之前的時間;因此,這段時間也是「救贖的時刻」,究竟是要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正是由這段剩餘的時間來決定。 且不提宗教的末日審判。現今世界的諸多病灶,包括病毒的攻擊、氣候的異變、核戰的陰影、國家政治的腐敗、經濟文化的霸權等等,莫不令世人有末世之感。
傳統觀念認為,與工作相對應的是閒暇,不是消遣。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在他的《政治學》中明白指出:「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獲致閒暇。那麼,試問,在閒暇的時刻,我們將何所作為?總不宜以遊戲消遣我們的閒暇。如果這樣,則『遊戲』將成為人生的目的(宗旨)。這是不可能的。」[1]對亞里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