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全球植物大調查:怎樣的多樣性才夠

自從地球上出現了人類以後,地球就開始發生變化。從點到線,到現在每個角落都有人,在近代數百年間,地球可說是搭上了越來越快的火車。


火車的終點站在哪裡呢?隨著氣候暖化的加劇,許多人對地球的未來感到悲觀;但是,也有人認為,亡羊補牢,時猶未晚。他們想要努力去救地球上的眾生,畢竟,是我們把地球弄壞的,我們當然有責任幫助這些因為我們而受災的生物。


但是,哪些地方比較重要呢?為了要找出重要的區域,研究團隊分析了全球1,781,836 個植被樣區的資料,比較各區域的「功能多樣性」和「系統發育多樣性」。


什麼是「功能多樣性」呢?功能多樣性(Functional Diversity, FD)的基本定義是生態系統中生物體的功能特徵(functional traits)的多樣程度。這些功能特徵直接影響生物體的生態表現和生態系統功能。


想像一個工具箱裡有剪刀(用來剪)、有螺絲起子(用來轉螺絲)、有鎚子(用來敲打)、有扳手(用來轉螺帽),這四個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做不同的事,我們就說這個工具箱有功能多樣性。


而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有的植物長得高(可以捕捉更多陽光)、有的植物根很深(可以吸收深層水分)、有的植物葉子大(可以進行更多光合作用)、有的植物種子小(可以傳播得更遠),這麼多植物組成一個森林時,我們就說這個森林有功能多樣性。

植物的功能多樣性。圖片作者:ChatGPT


至於「系統發育多樣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則是衡量群落中物種之間演化關係的多樣程度。科學家基於系統發育樹(phylogenetic tree)進行計算,依據物種間的親緣關係遠近與物種間共同祖先的時間距離,來得出一個地區的系統發育多樣性。


系統發育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視角,它不僅反映當前的物種組成,還包含了物種間的演化關係。簡單來說,系統發育多樣性就像我們畫出一個團體的成員的關係圖,有些是親兄弟(關係很近)、有些是遠房表親(關係較遠)、甚至有些可能要追溯到好多代之前才有共同祖先。系統發育多樣性就像是衡量這個家族中成員關係的遠近程度。


想像兩個不同的花園。花園A種了5種不同的玫瑰,所以花園A的物種多樣性=5。但是,因為都是玫瑰,所以花園A的功能多樣性低(差不多的植物)、系統發育多樣性也低(因為都是近親)。


而花園B種了3種植物:玫瑰、松樹、蕨類。所以花園B的物種多樣性=3,而且因為有不同生長形式的植物且這些植物的演化關係遙遠,所以花園B功能多樣性與系統發育多樣性都高。


所以「功能多樣性」關注的是這些生物能做什麼不同的事,而「系統發育多樣性」則是關注這些生物的親戚關係有多遠。


讀者可能會覺得功能多樣性比較重要。但其實這兩種多樣性都很重要,因為功能多樣性能讓生態系統做更多不同的事,而系統發育多樣性能保持更多的演化歷史和適應潛力​​​​​​​​​​​​​​​​。


相對的,過去大家常談的「物種多樣性」,因為只是數人頭(僅考慮物種的數量和豐度),且把所有物種都視為同等重要,不考慮功能與演化,所以從生態保育的角度來看,反而只提供了比較表面的資料。


所以,彙整分析的結果如何?


先說大的結論。他們發現,功能多樣性和系統發育多樣性呈現弱負相關,表明兩者多半是解耦的。全球有53.03%的樣區顯示較高的功能多樣性,15.6%的樣區顯示較高的系統發育多樣性,31.38%的樣區功能與系統發育多樣性呈耦合關係。


另外,功能多樣性主要受近期氣候條件和末次冰期後氣候變化的影響,而系統發育多樣性在森林生態系統中較高,年雨量對系統發育多樣性有顯著影響。


另外,研究團隊發現了幾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區域。


首先,美國西部地區以及歐洲部分地區,這些地區的植物有較多不同的功能特徵,屬於功能多樣性較高的區域。


其次,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極圈附近、西伯利亞、紐西蘭以及日本,這些地區的植物有較豐富的演化歷史,也就是說,這些地方的系統發育多樣性較高。


然後,他們發現在美國東部、中歐、紐西蘭和日本的部分地區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熱點。在這些地方,不論是功能多樣性或是系統發育多樣性都比較高。


另外,研究團隊發現,因為森林生態系統通常有較高的系統發育多樣性,所以特別需要關注。


那麼,該先關心哪些地方呢?研究團隊建議,應該要優先保護(1)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都高的區域;與(2)具有獨特演化歷史的生態系統。另外,有關鍵功能群的棲地也是非常需要保護的。


這個研究提醒我們,植物群落功能和演化特徵的關係,其實相當複雜。即使是近親物種,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徵。單只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實並不夠,還要同時考慮功能和系統發育兩個面向,這樣對於理解植物群落如何應對氣候變遷等挑戰,才能更有幫助。


最後,研究團隊提出一個需要注意的點:

研究數據在全球的分布並不均勻。熱帶地區的數據相對較少,有些區域,如大部分非洲地區、南美洲的大部分區域(尤其是亞馬遜雨林)、中亞地區、東南亞許多地區、北極和南極地區,以及沙漠、高山、偏遠島嶼與政治衝突區域,甚至完全沒有資料。


為什麼這些區域缺乏資料?可能是因為地形複雜、交通不便難以到達;氣候條件極端造成人類不易停留;另外政治不穩定造成研究資源缺乏且基礎設施不足,甚至有安全考量使研究人員無法前往。


缺少資料,會有什麼影響呢?首先,科學家們因為資料的空缺,便無法完整評估全球生物多樣性,甚至可能忽略重要的生態熱點。這麼一來,就限制了研究結果的普適性,也會影響保育決策的制定。


所以,未來要加強對空缺區域的研究,包括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當地的研究方法、提供必要的研究資源,甚至可以考慮建立國際合作機制等等。


這些資料空缺提醒我們在解讀研究結果時需要謹慎,也指出了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Hähn, G. J. A., Damasceno, G., Alvarez-Davila, E., Aubin, I., Bauters, M., Bergmeier, E., Biurrun, I., Bjorkman, A. D., Bonari, G., Botta-Dukát, Z., ... & Bruelheide, H. (2024). Global decoupling of functional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in plant communitie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4-02589-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