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空檔去看了《女兒的女兒》。想隨筆紀錄觀後感。這是一場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那天觀影後其實心情很難平復,張艾嘉影中表演真的讓我感受到什麼叫「撐起一部電影」。幾乎整部片都是她的戲份,特別是那些獨角戲,真的是能讓人心揪到不行。
從一開始知道女兒過世,到面對冷凍胚胎,再到最後決定找代理孕母,金艾霞這個角色的情感轉折太真實了,讓我不自覺地落下淚哭。
老實說,以前看電影很少去好好仔細看一個人的演戲。也可能是此部很多都是張艾嘉的片段因此這次真的有讓我震住。張艾嘉在片中不多說話,但光是她的眼神和細微的動作,就把角色的內心世界演得一清二楚。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冷凍中心那場戲,從一開始不願承認胚胎是一個孩子,明明什麼話也沒多說,但你就是能感受到她心裡有多抗拒,又有多掙扎。那種「說不出口」的痛,全靠她的表情撐起來了。
還有一場是她辦女兒後事的片段,動作很慢,表情很壓抑,卻又讓人看得想哭,因為那種無力感實在太真實了。
而到最後,她決定找代理孕母的時候,整個人的表情變得平靜了,彷彿所有的痛苦終於找到了出口。
這些細節真的很細膩,讓人完全沉浸在她的故事裡。從抗拒到接受,整部片核心是金艾霞如何與自己和解。
她不是一下子就釋懷,而是一步步在掙扎中找到方向。尤其是她辦女兒後事的時候,終於面對了自己心裡的痛苦,那種情感上的釋放很有力量。
最後,她決定找代理孕母,這不僅是對女兒的愛的延續,也是她對自己的救贖。她終於放下過去,願意重新出發。
但戲中也有最讓我心碎的對話,也是整部片讓我哭得最慘的,是Emma問她:「16歲把我送養的時候,妳在想什麼?」這句話真的很重,像一把刀一樣扎進金艾霞的心,也扎進我的心。(雖然我只是觀影人但共感力真的很強)
她的沉默,那種無法回答的表情,太真實了。那一刻,我完全感受到她內心的痛苦和愧疚。
這段對話我想不只是Emma在尋找答案,也像是在逼金艾霞去面對她過去的選擇。這樣的母女關係,充滿了矛盾與拉扯,但也很真實。
實話很傷人,但當時金艾霞也才16歲。能想到什麼?
作為觀眾,我在這一刻深刻感受到親情的複雜與多面性,也不禁思考,生活中我們是否曾經試圖去理解那些我們未曾原諒的過去。
金艾霞不是一個完美的母親,她的選擇有錯誤,也有無奈,但她的愛卻是真實的。她對冷凍胚胎的態度轉變,不僅是母女情的延續,也是她對生命的理解。
當她最後決定找代理孕母時,我感覺這是她最勇敢的時刻。她用這種方式延續了對女兒的愛,也重新賦予自己的人生意義。
這是一部會讓人深深記在心裡的電影。張艾嘉真的演得很棒,不愧是影后,她把一個母親的痛苦、掙扎與成長詮釋得淋漓盡致。失去不是終點,和自己和解,才是真正的開始。推薦給每個想要一場心靈對話的人。
我想這部片它不只是一次觀影體驗,更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