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媽媽回到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之前上佛學班,有堂課的作業題目是「媽媽,我想跟您說……」,寫完後覺得只貼臉書很可惜,就投了《人間福報》家庭版,後來刊出了,也在這裡出口轉內銷,分享出來。


圖為2024年過年時,我媽和我妹幫我縫外套扭扣的溫馨畫面。

圖為2024年過年時,我媽和我妹幫我縫外套扭扣的溫馨畫面。


這幾年,我「回到自己」,學習與焦慮的情緒和平相處,練習從自己身上長出穩定身心的力量。但每當夜深人靜,細數客觀環境的種種變化,我深感媽媽這些年的成長與進步,在潛移默化中對我產生極大影響。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與媽媽在車上的互動。

曾經,因為家裡經濟問題,我們母子關係非常不好。逢年過節,從高雄開車返回台南鄉下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裡,我們總會聊天,聊怎麼解決家裡問題,聊對彼此的期望,抱怨對彼此的不滿,最後總是吵到面紅耳赤、怒目相視、拍打方向盤。車上密閉的空間,最適合聊天,但吵了架卻無處可躲。回首那些日子,已記不得是否每次都吵,也忘記吵架的盡頭是什麼,只記得滿腔怒火的窒息感。

後來,家裡經濟問題獲得緩解,但累積的創傷、不信任與委屈,總仍輕易地引爆怒氣。直到有一次,我跟媽媽在車上又吵到不可收拾時,媽媽突然一個深呼吸,穩住情緒地說:「我不跟你吵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從小到大,媽媽的高漲情緒總刺激我更火爆的回嘴,但那一刻,媽媽冷靜下來了,我的憤怒失去原本期待的衝撞,這才意識到自己原來充滿那麼多情緒,且這些情緒怪不了誰,都是自己要面對的課題。

幾年後,在爸爸只剩幾個月生命時,媽媽帶領我和妹妹陪爸爸走完最後一程,並在過程中促成我們兄妹和爸爸和解。爸爸過世後,媽媽學習不再把她的期望加諸到我和妹妹身上,也不再對我們情緒勒索或要求金援。在後來與媽媽聊天中,我逐漸得知,媽媽這些年上了很多心理諮商課程,聽了很多相關講座,學習把生命回歸到自己時,也學會對我和妹妹放手,讓我們的生命也回歸到我們自己。

網路上盛傳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但我媽讓我明白,父母若能從生命經歷中學會面對焦慮,懂得和情緒相處,那對孩子的影響不會只有童年;反之,子女真正的成熟獨立,也是能面對並處理自己的情緒與焦慮,並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家人間最大的牽絆莫過於此,能讓彼此的貪嗔癡陷入無盡輪迴,也能相互產生良善的影響。

因此,我對媽媽充滿感謝,感謝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持續精進、學習與成長,當她回到自己身上去改變自己時,也影響了我和妹妹的生命。謝謝媽媽!讓我親身經歷何謂「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


raw-image

印儀佛學研讀班 招生中
https://reurl.cc/7dQ43b

avatar-img
3會員
20內容數
工作與生活中,透過書寫探索「為什麼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崇 的其他內容
我如何突破生命的逆境?我想就是「回到自己」。「回到自己」讓我明白,改造世界跟改造自己,其實是同一回事。
學佛其實就是在學做人,學習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充滿覺知,學習掌握自己行為慣性的規律,有意識地做自己言行舉止的主人,因而成為一個自在的人。
兩個人在一起會遇到很多磨合,如何在一段關係裡做自己,也讓對方能做自己,這是很大的課題。但我能感受到妳為我做的改變,妳願意為了我放下某些自己。我也是,我也願意為妳做些改變,願意為妳放下某些自己。
佛法確實是一門得以實踐與運用的法,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事,我提醒自己時常想著正見、正思維,盡量做到正業和正語。希望做到「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每一次在日常中感受到的苦,都是一次練習的過程,一次探索自身「創造的可能性」,我想那就是智慧吧。這樣想來,佛法說的自在,也是一種愛自己的能力。
我有種感覺,這樣因為知道認識自己很不容易,而同理他人處境並感到不捨的感受,好像就是菩提心。
我如何突破生命的逆境?我想就是「回到自己」。「回到自己」讓我明白,改造世界跟改造自己,其實是同一回事。
學佛其實就是在學做人,學習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充滿覺知,學習掌握自己行為慣性的規律,有意識地做自己言行舉止的主人,因而成為一個自在的人。
兩個人在一起會遇到很多磨合,如何在一段關係裡做自己,也讓對方能做自己,這是很大的課題。但我能感受到妳為我做的改變,妳願意為了我放下某些自己。我也是,我也願意為妳做些改變,願意為妳放下某些自己。
佛法確實是一門得以實踐與運用的法,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事,我提醒自己時常想著正見、正思維,盡量做到正業和正語。希望做到「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每一次在日常中感受到的苦,都是一次練習的過程,一次探索自身「創造的可能性」,我想那就是智慧吧。這樣想來,佛法說的自在,也是一種愛自己的能力。
我有種感覺,這樣因為知道認識自己很不容易,而同理他人處境並感到不捨的感受,好像就是菩提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又說到「母愛」,好累喔!我將當年在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copy過來好了,也是我今天看了這篇後要講的。   紀餘 2021/06/17   我只看了題目:「若逃避它的禍害可能,便會把益處一起丟掉」,我同意。   曾經,我困在婚姻裏,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那些事?也不知道要怎麼辦?然後想出一個方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記住幸福時刻,真誠表達感謝。 前言 手機裡出現一篇文章,說她媽媽經常在家庭群組中描述自己的幸福感受,同時對子女的心意也都真誠表達感謝,讓離家的女兒也覺得幸福。(文章請見下貼網址)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31014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2021.2.22 這陣子除了媽媽在家、還沒回大陸工作的姐姐也同在一個屋簷下住著, 像個邊緣人般將自己與她倆的互動機會降到最低, 心裡知道對媽媽尚未釋放完的情緒該找個時間好好清理一下,卻似乎找不到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心情…就這樣累積了一兩個禮拜, 昨天媽媽不經意的一兩句話觸到了那個點
Thumbnail
透過孩子的教養,媽媽經歷了身心靈的重大轉變,從而找到自己更好的版本。這篇文章探討媽媽所面對的生活挑戰,以及改變思維、增強心理韌性的方式。
前陣子整理東西,翻到一張幾年前隨筆記下當時的心情,看筆跡,大概是以相對平靜的心態在敘述著那時發生的不愉快,因為與媽媽的摩擦而產生的不愉快。
既然聊到了訂目標這件事,也想來聊聊這幾年生活和心境上的轉化。 - 其實我一直不覺得自己算孝順的人。 在媽媽生病之前,我為她做的事好少好少,更別提「順」,我一直隨心所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超不聽話還很愛頂嘴。 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各過各的生活,各自安好就好。 2021~2022年算是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又說到「母愛」,好累喔!我將當年在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copy過來好了,也是我今天看了這篇後要講的。   紀餘 2021/06/17   我只看了題目:「若逃避它的禍害可能,便會把益處一起丟掉」,我同意。   曾經,我困在婚姻裏,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那些事?也不知道要怎麼辦?然後想出一個方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記住幸福時刻,真誠表達感謝。 前言 手機裡出現一篇文章,說她媽媽經常在家庭群組中描述自己的幸福感受,同時對子女的心意也都真誠表達感謝,讓離家的女兒也覺得幸福。(文章請見下貼網址)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31014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2021.2.22 這陣子除了媽媽在家、還沒回大陸工作的姐姐也同在一個屋簷下住著, 像個邊緣人般將自己與她倆的互動機會降到最低, 心裡知道對媽媽尚未釋放完的情緒該找個時間好好清理一下,卻似乎找不到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心情…就這樣累積了一兩個禮拜, 昨天媽媽不經意的一兩句話觸到了那個點
Thumbnail
透過孩子的教養,媽媽經歷了身心靈的重大轉變,從而找到自己更好的版本。這篇文章探討媽媽所面對的生活挑戰,以及改變思維、增強心理韌性的方式。
前陣子整理東西,翻到一張幾年前隨筆記下當時的心情,看筆跡,大概是以相對平靜的心態在敘述著那時發生的不愉快,因為與媽媽的摩擦而產生的不愉快。
既然聊到了訂目標這件事,也想來聊聊這幾年生活和心境上的轉化。 - 其實我一直不覺得自己算孝順的人。 在媽媽生病之前,我為她做的事好少好少,更別提「順」,我一直隨心所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超不聽話還很愛頂嘴。 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各過各的生活,各自安好就好。 2021~2022年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