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希望及早勸告想投入線上課程的朋友,投入前可以再三思考!
由於本業工作關係,這兩年很密切地關注、實踐,市場上的知識變現渠道,包括從內容訂閱制、線上課程、線上線下論壇、自媒體業配等等,幾乎全都研究一輪。
然而,令人震驚是,許多前幾年很紅的知識變現,如今早已變成過度競爭、難以出頭的紅海市場,獲利難度也與日俱增。
本文,首先想要聚焦在「線上課程」。明明當年市場上,所有人眼巴巴看著愛莉莎莎賣到破億,為什麼現在卻說線上課程難賺?到底線上課碰到什麼問題與困境?
甚至,我自己近期聽聞,有媒體大品牌裁撤線上課程業務、大型線上課平台也爆發裁員潮,究竟為什麼?本文將詳細分析:
首先,線上課程本身,其實是非常典型的「冪律分佈」產業。簡單來說,由於線上課只要製作完成,後續就能永久上架販售,一套成本不斷賣下去,幾乎沒有邊際交付成本。
然而,缺點也隨之而來。
想像一下,今天同樣一位 Tier 1 的領流專家,如果開實體課,會因為座位與勞力時間等限制,導致買不到課的學生,外溢至後段的 Tier 2、Tier 3 講師。
但線上課就不同了,Tier 1 講師做好一套業界最強的課,就能沒有交付成本的無限賣,能夠輕鬆吃光領域市佔,導致後段專家難以分食,形成贏者全拿的格局。
在早年,線上課程尚處藍海時,多數領域還沒有明確頭部玩家,奪得先機就有爆款機會;但放眼現在,幾乎所有領域都卡了一堆大師、大課,後進者要獲利難度不言而喻。
其次,要了解線上課成本結構。一堂線上課,最基本就包含平台方、講師兩個角色(假設平台自備影音設計團隊),雙方會按照比例分潤。
而實際製作一堂課,背後要從市場調查、課程內容企畫、影音錄製、剪輯字幕、宣傳設計等,零零總總為數不小的成本(百萬起跳)。特別在知識衛星加入市場後,一口氣將製作規格拉到空前高度,進入一場成本與精緻度的軍備競賽。
好不容易,投入百萬成本製作課程,宣傳銷售又是一個大坑。好比線上課最喜歡的 KOL 宣傳轉換,光中小型 YouTube 頻道、中型 Podcaster 合作費都是數十萬起跳;頂流的 Podcaster 甚至需要 40 ~ 50 萬合作費。
一檔課程,若想做到銷售大賣,找數十個 KOL + 社群 / Google 廣告投放宣傳只是基本,算一算又是百萬等級以上的坑。
到這邊,你至少知道:線上課程平台淨利 = (營收/2) - 百萬影音製作費 - 百萬宣傳費 - 公司營運固定成本。(假定對半分潤,再扣掉成本費用)
簡單來說就是非常難賺,如今市場更加競爭,早年低成本就能大賣的光景已不復存在。
最後是市場受限。相較部分產業有機會走外銷,目前台灣線上課程平台要做到海外市場難度非常高,變成所有人在搶 2300 萬人的台灣市場。
首先,光是講師選擇、授課語言、教材準備,就存在強烈地域與文化性,導致線上課要跨國販售難度高。除非本來就是英語系國家,講師又有國際級知名度,否則只能受限原生市場。
其次,販售平台,要如何打進外國的 SEO 排名?網站語言建置要多友善?課程是否都要準備多語言字幕教材?在軟硬體層面,出海成本也不低,而且萬一砸了重本想出海,最後卻入不敷出,風險也是難以承擔。
最後談談,如今市場競爭下,新進者在線上課還有突圍機會嗎?我認為還有三個方向可以嘗試:
儘管,既有主流專業領域,已被許多大師、大課所把持,但其實另闢蹊徑並非不可能。
其一,可以在大專業分類中,找到更利基賽道。好比投資領域,最主流的台股、美股、存股、基本技術面分析比比皆是;但如果從商品的角度,卻還有許多鮮少人著墨的領域,如期貨、選擇權、可轉債、如何槓桿投資等等。
其二,直接去追隨市場上最新的技術或主題,好比 Open AI 最新發表 Sora 的文字 -> 影像模型。如何用 AI 做出具有商業價值,甚至完整故事的影音能力,就是全新賽道。
參考目前知識衛星、SHIFU 等平台策略,差異化講師策略也有突圍效果。
過去,平台主要找 KOL 專家開課,然而受眾早已被此轟炸到疲乏。對此,知識衛星另闢蹊徑,直接搬來國外動畫大師;SHIFU 找王金平開談判課。雖然兩者都不是自媒體曝光型的講師,但卻在行銷上達到極大效益。
最後一種可能,如果你不是線上課程平台,而是希望做知識變現的企業或個人,其實也可以將線上課結合既有產品,做打包販售,跳脫既有的重本投入、單賣精品課的模式。
好比,假如你是做投資訂閱的資訊平台,或許可以考慮開一堂簡單的投資線上課,一方面在課程中使用自家產品、創造縱效;另一方面,如果與既有產品打包銷售,也可免去線上課重本競爭、單賣的壓力,製作端的投入壓力也可緩解。
當然,這只是我拋磚引玉的想法,也相信還有更多好的策略,能夠在這個時代,幫線上課找到更多獲利、可永續的商業模式,也歡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