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 8 月以來,台股大盤陷入高檔震盪,特別在川普當選後,個股表現空間更是備受壓抑。與此同時,上半年表現居後的美股 S&P 500、NASDAQ,近期 YTD 績效也紛紛超越台股。
此時持有台股大盤商品,到底該獲利了結,還是續抱?另外,從歷史數據可知,台美股走勢相關性非常高,那我們還有需要做台股 + 美股的資產配置嗎?還是持有台股即可?
本文數據來源:財經M平方,使用推薦碼:SNCDZ2 加入訂閱,可獲得 5 M幣回饋!
首先,我會從目前的估值面、技術面、籌碼面、基本面,來檢視一下現在的台股,進一步判斷中小型股的勝率,以及大盤是否該繼續持有?
從估值來看,目前台股本益比 22.27 倍,已超出長年歷史區間上緣(15 ~ 20 倍);股價淨值比更來到 2.53 倍,將近是 2000 年以來的新高。
不論從哪種估值角度來說,台股現階段都不算太便宜。
當然,歷史上也曾出現如 2000 年、2008 年,因泡沫而導致的估值異常推高,不過目前本波循環還未有相似跡象,所以姑且以偏貴視之。
籌碼來看,自 8 月全球股市大崩跌之後,包括主力、三大法人籌碼,都未見到顯著的回歸,仍在築底階段。大資金的歸來與否,會是台股能否走出作夢行情的重大關鍵。
另外蠻有趣的是,其實不論主力或三大法人,今年累計買賣超都是在 6 月見到高點,隨後一路減持,也恰好領先今年台股高點一個月。
給我自己的提醒是,如果未來在股市高檔,再見到主力、法人有跑路態勢時,記得提高警覺,不要凹到股市大修正、獲利回吐,導致淨值受傷。
景氣方面,我們可以從兩項指標來觀察。
其一是上週,國發會所公布的景氣對策信號分數,最新值較上月減少 2 分,下跌至 32 分,也是黃紅燈的邊緣;不僅如此,領先指標也連續 3 個月下滑。
縱使當中存在颱風的一次性影響,不可否認是,台灣整體景氣確實存在趨緩態勢。
其二,我自己最看重的基本面領先指標,是M平方參考上述國發會數據、計算的「領先除以落後指標」,透過兩者差距最大的時刻,超前景氣發現反轉。
不過,這項指標目前尚未見到高檔反轉。所以針對基本面,我依然會以景氣趨緩,但還未反轉來看待。如果連這項指標都反轉,則預計會較明顯針對大盤部位做調節。
最後,從技術指標觀察,目前台股大盤依然面臨主要均線(季線、月線)全面失守;櫃買甚至才剛站回年線。
短期會優先留意,櫃買能否成功築底反彈,並突破上方的技術線壓力(前人套牢的平均成本);上市大盤方面,則要同步留意美股費半是否反彈,才有機會跟進走高。
總結來說,從基本面角度來看,我依然認為台股存在最後一波上漲機會,惟須待技術、籌碼面改善,才能迎來 Q4 財報揭曉前的作夢行情。
但相對地,如果基本面領先指標確立轉壞,我也會將即時調節台股部位,不論轉去美股或者更安全的債券資產。
最後分享一個,近期想到的小問題:大家都知道,台股長期走勢貼近美股指數,包括近年相關性最高的費半指數,以及長期的 S&P 500。
不過既然台美股走勢關聯度高,那我們還有配置美股的必要嗎?還是單買台股就好了?反而還能省下海外交易的各種成本?當然,其實答案是「要」的。
首先,可以觀察一下台美股的相關性,利用M平方工具箱的相關性計算,會發現 2000 年以來,台股加權指數與美股 S&P 500 的相關係數,居然高達 0.93。
然而,儘管相關性高,長期累積報酬率卻相差甚遠。若從 2000 年起算,S&P 500 累計報酬達到 314.53%;台股加權指數則為 154.24%。
主因在於,兩個經濟體的競爭力與經濟成長差距,更關鍵是,美國經濟是以服務業、消費為主;台灣經濟則更受製造業循環影響,因此股市更容易隨庫存循環波動。
我自己的資產配置思考,可能會在長線部位,同時配置台股、美股的大盤指數型商品,確保享受到美國經濟長期向上的紅利、降低台股製造業循環波動;但中短線及波段部位,考量資訊取得、交易成本等因素,則仍會以台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