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選自徐志摩全集中之猛虎集。康橋(Cambridge),或譯作劍橋,在英國 倫敦北方八十公里處,是以劍橋大學為中心的大學城。徐志摩於民國十年春至十一年八月在劍橋大學研究,他自認這是喚醒他性靈的自由、打開他生命視窗的地方。民國十七年重遊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康橋,心中有所感發,遂於搭船回國途中寫下這首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與不捨。
全詩共七節,每節行數相等,每行字數相近,每節一韻,結構在整齊中有變化,並運用重複呼應的手法,形成迴旋繚繞的節奏之美。本詩情感真摯,音韻和諧,風格浪漫唯美,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最早的一套全集於民國五十八年(西元一九六九年)由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梁實秋及徐志摩前妻張幼儀參與整理編訂,因出版較早,收錄作品較不全,但有其歷史意義。
最為波折的是商務印書館 香港分館出版。早在民國二十五年,陸小曼就在徐志摩學生趙家璧的幫助下,盡全力編纂志摩全集。最初交給良友出版,但在胡適的斡旋下,文稿轉至商務印書館,藉以預支一筆現款給經濟困難的陸小曼,不久後抗戰爆發,良友破產,商務遷往香港,全集也就被擱置下來,直到陸小曼病逝都未能出版,這大概是陸小曼一生最大的遺憾。至於全集難產的原因,除了因時局動盪之外,梁實秋在談徐志摩一文中也曾說到:「聽說,志摩有一堆文字在林徽音手裡,又有一大堆在另外一位手裡,兩方面都拒不肯交出,因此全集的事延擱下來。」
遲至民國七十一年,恰值商務印書館建館八十五週年,香港分館即借出藏於北京圖書館的志摩全集清樣,民國七十二年志摩全集更名為徐志摩全集,終得出版。
民國九十四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徐志摩全集由韓石山編纂,以分類編年體方式集結為八輯,收錄徐志摩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書信等,相較其他版本,內容最為全面而完整。(參考資料:記者李怡芸報導臺版徐志摩全集登陸,中國時報 2013.02.21 )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輭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一)首訪康橋啟性靈
民國九年,徐志摩為追隨羅素,離開美國到達英國,但羅素已至中國講學,其後因狄更生介紹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在那裡,他「驚見真善美浩瀚的光華」,感受西方文化後「頓覺性靈開放」而開啟文藝情趣和政治理想,他因此視康橋為「精神依戀之鄉」。
徐志摩一生中,與康橋有三次邂逅,每一次都寫下了以「康橋」為題的作品:第一次是在民國十年春到十一年於康橋讀書時,寫下康橋再會罷。
(二)再訪康橋避風頭
第二次是在民國十四年遊歐時,隔年寫下我所知道的康橋。
民國十四年,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在北京鬧得滿城風雨,為了暫避鋒頭,徐志摩再度前往歐洲旅遊。次子德生因病歿於柏林,深感愧疚的他陪伴張幼儀遊歷巴黎、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四月八日至十一日徐志摩單獨去倫敦,再訪康橋。
(三)三訪康橋感觸深
第三次是在民國十七年再次遊歐時,歸途中寫下再別康橋。
此時他和陸小曼已結婚二年,曾經執著追求的浪漫之愛幾近幻滅,遂於民國十七年六月到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印度,八月抵英重訪康橋。再一次重溫舊夢,不禁感觸萬千,無限惆悵。歸國途中作再別康橋所透出的情緒,和六年前的康橋再會罷極為不同。這次他重返康橋探尋舊跡,緬懷往事,留連難捨,但最後也只能萬般無奈地向康橋告別。
本文透過康橋地景的書寫來抒發眷戀不捨之情,其內容重點如下:
(一)抒發眷戀離情
康橋的生活是徐志摩一生最甜蜜幸福的日子,他說:「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也是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所知道的康橋)
當年他常在清晨或傍晚,坐在織錦般的草地上看書或仰望天上的行雲。夕陽西下時,獨自騎自行車追趕天邊的太陽;有時在滿天漆黑,雷聲已動時,奔向康橋,觀賞大雨激起的煙霧蒼茫,雨後鳥雀歡唱的喜悅,雲彩之後的烈焰明霞,與五彩鮮明的虹橋。(徐志摩 雨後虹)
民國十七年徐志摩舊地重遊,面對眼前依稀如昨的美景,許多與康橋共度的青春往事頓時湧上心頭,使他無限依戀留連。因而在返國途次南海上書寫此詩,藉以抒發對康橋的眷戀孺慕,昔日追尋理想的浪漫豪情,以及臨別的惆悵難捨。
(二)各節融情入景
全詩共七節:第一節抒發作別康橋的依依難捨之情。第二、三、四節,描寫夕陽西下時的康河。金色的柳樹、康河中搖曳的水草與清澈的潭水,都如此豔麗動人,令人陶醉,令人依戀,更勾起詩人對昔日追尋美夢的回憶。第五、六節,寫泛舟尋夢之旅。抒發當年的意氣飛揚,生命豐盈無比,全詩的情意在此推向高潮。然而離別在即,詩人採移情手法,藉夏蟲表達自己的傷感沉默,無法高歌。第七節呼應第一節,以瀟灑的姿態作結論,卻依然流露出依依不捨的別情。
全詩七節,每節四行,結構布局手法如下:
(一)首尾呼應
首尾兩節皆直入題意,書寫作別康橋之手勢。人如天地之間的過客,輕輕的來,又將悄悄的離去,不願驚動心所愛的康橋。稍有不同的是,首節殷殷告別,離情依依;而末節則表達往事難追,無法帶走任何美好的黯然神傷。
(二)時空變化
從日落時分、夕陽晚照之美,寫到夏夜的星光斑斕。可見詩人依戀康橋之情。空間上,從河畔的楊柳、河中柳樹的倒影、河底的青荇,一直到如虹的潭水,逆流而上,沿著清澈秀美的康河向上游前進,那正是詩人漫遊的足跡。
(三)情感轉折
全詩情意漸層加深,深到最頂點最昂揚處,轉為黯然消魂的低沉,最後以落寞感傷作結。詩人先抒發對康橋的深情,「西天的雲彩」使詩人依戀;「河畔的金柳」、柳樹的倒影之美,使他心蕩神馳;「 泥上的青荇」更進一步勾勒他孺慕的情懷,他願永遠沉浸在康橋的懷抱裡,享受人生真正的甜蜜幸福,永不離去。在康橋的歲月如天上虹,因為康橋有他年輕的美夢,那是真理、愛、自我、自由、思想的追尋,是痛苦又甜美的,泛舟「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他極盡所能去追求,去圓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此時他的意氣昂揚、豪情萬丈。也許他沒有得到所要的,但是追尋的過程中,夢的船隻已承載了豐富盈滿的美。在康橋,他的眼睛被打開了,思想獲得了啟發,享受人生最美的一段時光,因此他逸興遄飛、興高采烈,忍不住要放聲高歌,此為詩歌情感最高昂之處。高潮處急轉,轉到現實,離別時辰已近,曾經的美好歲月、眼前的美景,都使他難以割捨,於是心情轉為黯然惆悵,夏蟲與康橋似與心靈相通,以靜默的感傷陪伴著詩人,使人讀來更覺淒涼。
(四)頂真串聯
第四節最後一行「沉澱著彩虹似的夢」,第五節第一行從正面承接著「尋夢?」,第五節第四行「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第六節第一行從反面承接「但我不能放歌」,把兩節的內容緊密地組織起來。
全詩每節一韻,皆是偶數句押韻,節奏相似,在整齊中有變化,形成格律詩的效果。此外,為了加強詩歌的音樂感,首尾兩節重複呼應,有如古典詩歌中的「複沓」(重複,重疊堆積),形成了迴旋往復的節奏美,成為新月派的經典之作。
(一)出身富裕的頑皮小孩
徐志摩生於浙江省富商家庭,為家中獨子。宣統二年(西元一九一○年)初春,徐志摩考進全省最負名望的杭州府中,郁達夫是同班同學。郁達夫曾追記徐志摩:「在同一級同一宿舍裡,卻有兩位奇人在跳躍活動……。而尤其使我驚異的,是那個頭大尾巴小,戴著金邊近視眼鏡的頑皮小孩,平時那樣的不用功,那樣的愛看小說─而考起試來或作起文來卻總是分數得最多的一個。」(新月月刊四卷一期)
(二)父親期望成為金融鉅子
徐志摩早年對政治、經濟頗有興趣,最大的野心是做中國的財政專家。那是徐志摩父親徐申如對他的期待,因為父親送他出洋是要他將來進「金融界」。徐志摩曾在北京大學預科、上海浸信會學院(即上海 滬江大學前身)等校專修法政,同時以旁聽生的資格修讀政治學。
在這短短的三年中,中國的政治風雲變幻多端,戰爭連綿不斷,洪憲帝制、護法倒袁、張勳復辟、直 皖戰爭等事件接連發生。這一時期的徐志摩來往於幾個大城市之間,對中國的現實了解漸深入,他期待自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留美期間,思想轉變
民國七年,徐志摩赴美留學,進哥倫比亞大學 經濟系,取得碩士學位。徐志摩念碩士那兩年,思想轉變很大。
未出國門之前,他相信實業救國之說,他在南行雜記寫著:「那時我見著高矗的煙囪,心裡就發生油然的敬意,如同翻開一本善書似的。」但到美國後,他讀羅斯金、歐文、馬克思等人的著作,對現代工業起反感,思想上轉向社會主義。又從尼采獲得了靈感,認為超人哲學(Overman Philosophy)能使人發憤努力,無論從個人或國家來說,都是擺脫積弱、求取新生的手段。
他在美國深受羅素影響。羅素政治社會方面的言論,在徐志摩腦海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羅素在困境中堅持真理,不向權勢低頭,卓爾不群的形象,更深深感動徐志摩。所以他決定「擺脫哥倫比亞大學大博士的引誘」,告別新大陸,赴英追隨羅素。
(四)為追隨羅素,到英國留學
徐志摩直言在美國兩年,忙著上課、聽講、寫考卷、嚼橡皮糖、看電影……,到了康橋才了解自己原先只是一肚子的顢頇。
但徐志摩在離美之前沒有和羅素通信,也沒有向劍橋大學申請入學。當他滿懷興奮踏上英國,才知羅素早在民國五年就被劍橋 三一學院除名,到中國講學了。於是他先進入倫敦大學 政經學院,想取得博士學位。之所以能進入劍橋大學 國王學院,是文學家狄更生的推薦,先做特別生,後轉為正式的研究生。
(五)劍橋改變人生志業
從民國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赴英,到民國十一年八月啟程回國,時間雖只有短短兩年,但對徐志摩而言,這一段生活卻是至關重要的。徐志摩之所以轉變成為詩人,康橋文化的洗禮使他內在的自我醒轉,恐怕是重要的關鍵,所以他總說康橋是他精神依戀之鄉。
徐志摩在劍橋並沒有完成研究計畫或取得博士學位,事實上,他連學術性論文也沒有寫過。在別人眼中,他留英是失敗的,更令父親傷心的是─兒子成為一個詩人。
徐志摩卻另有見解。民國十一年回國前不久,他寫信給傅來義:「我永不悔恨這段留英的日子。」劍橋兩年在他看來是成功的兩年,因為他在美國是讀死書,在英國是讀活書,這本大活書包括自然。
(六)為文學、生活奔忙
民國十一年徐志摩從歐洲回國,到民國二十年十一月因空難辭世,短短九年,他忙碌奔波,從事教學、演講,創辦文藝社團,他為新文學燃燒才華與熱情。也迫於陸小曼生活開銷龐大,經濟陷入困窘,為了增加收入,他常在北京、上海之間奔波講學與演講。
民國二十年二月,徐志摩辭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南京中央大學等職,到北京大學擔任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師範大學 外文系講師。為了生活,八月又兼南京 中央大學教職。十月起,為了改善經濟,還充當蔣百里及孫大雨在上海的房屋土地買賣仲介。
(七)飛機失事濟南
民國二十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持前北大同學贈送的免費機票,搭「濟南號」郵機,從南京飛往北平,不幸在濟南附近黨家莊遇上大霧,飛機失事。依據陳雪屏的說法,徐志摩飛往北平,是為了代林徽音修飾她演講中國建築藝術的英文稿。
(八)真誠熱情,使人懷念
胡適在追悼志摩一文裡說道:「志摩所以能使朋友這樣哀念他,只是因為他的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一團愛。」他真誠熱情,廣受愛戴,如狄更生、羅素、泰戈爾皆是至交;與張幼儀離婚,兩人依然可以成為好友;與梁思成雖為情敵,亦不妨礙兩人的友誼,梁啟超依然對他愛重。胡適、聞一多更是文學好友。
在徐志摩生命中,有三個居重要地位的女人。
一為元配張幼儀。張幼儀為名流張君勱、張家璈的妹妹,與徐志摩於民國四年結褵,民國十一年離婚。二人雖分手,但未成陌路。由於張幼儀是理財的能手,離婚後仍受徐家器重,繼續掌權理財;另一方面,與徐志摩通信愈勤,始終維持成熟的友誼關係。
二為林徽音。徐志摩於民國十年秋在倫敦與林徽音相識,他感受到像吹拂「一陣奇異的風」,照見了「奇異的月色」,「生命受了一種偉大力量的震撼」,他的詩興靈感如山洪爆發,逸興遄飛,散作繽紛的花雨。回中國後的林徽音,在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苦苦追求下,最後情定梁思成。
陸小曼為徐志摩生命中最後一個女人,二人結識時,陸小曼已是羅敷有夫。民國十五年陸小曼與王賡協議離婚,同年八月與徐志摩訂婚,十月在北京結婚。由於陸小曼愛跳舞、聽戲、交際應酬,開支浩繁,婚後徐志摩經濟即陷入拮据。陸小曼後來又染上鴉片癮,更使徐志摩經常入不敷出,所以徐志摩生命中的最後五年,大抵在不斷企圖改善經濟困窘下度過。而疲於奔命的忙碌,使他感到生活簡直到了枯窘的深處,詩情不再勃發,作品數量銳減,民國十六年他只寫出一首詩。
*新月派的主張
民國十二年成立的新月社,是「五四」後出現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社團,其格律詩的主張在詩壇上獨樹一幟。胡適、梁實秋、陳西瀅等都曾是它的成員,又擁有徐志摩、聞一多等成就卓著的詩人為主幹。起初多在晨報副刊和現代評論上發表作品,直到民國十五年四月,才在晨報副刊上闢一詩鐫專欄。徐志摩在詩鐫 弁言中宣告:「我們……要把創格的新詩當一件認真事情做。」而「詩是表現人類創造力的工具」,我們的責任是替思想靈魂「構造適當的軀殼,這就是詩文與各種美術的新格式與新音節的發現;我們相信完美的形體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現。」(民國十五年四月一日晨報副刊)此文實是新月社詩人提倡新格律詩的宣言。
為新月社詩歌理論做了最重要貢獻的是聞一多,他曾發表詩的格律等論文,提出系統的新格律詩理論。聞一多受歐洲唯美主義的影響,認為生活中的美是以藝術美為標準的,所以「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現成的」,「沒有選擇便沒有藝術」(聞一多選集 女神之地方色彩)。郭沫若認為詩不是「做」出來,而是「寫」出來,是從心裡「流」出來的。聞一多則認為詩就要「做」,他既反對絕對的現實主義,也把只注重「自我表現」,而不注重藝術創造的,叫做「偽浪漫派」。而作詩就要有規矩,正如有趣的遊戲必須有規矩一樣,故詩的格律不可廢除。他主張戴著格律的腳鐐跳舞,這對於有魄力的作家不但不覺得礙事,反而是戴了腳鐐才跳得痛快。故格律對於不會寫詩的人是障礙物,對會寫詩的人則是利器。
但聞一多主張格律詩並非退回到舊格律去。他認為白話詩的格律,要依實際情況處理,達到精神與形體的調和,不像舊律詩可不顧內容;故新格律詩的格式層出不窮,不像舊律詩人只有一個格式;這新的格式,又是由作者自己構思出,不像舊律詩是既有的格式。所以當有人主張學西方的「商籟體」(十四行詩)時,聞一多雖然贊同,但認為不能沿用。
為了建設新格律詩,聞一多借鑑西方歐 美詩歌的方法,根據現代漢語的特點,主張音步的整齊,以加強新詩的節奏感。他自己的創作在這些方面都做刻苦的追求,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在藝術上狠下工夫。
經過聞一多等人的努力,新月社詩人以一批精緻詩作,將白話新詩的藝術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聞一多、徐志摩也成為郭沫若之後的一代詩宗。西元一九三一年陳夢家編選了新月詩選,內選徐志摩、聞一多、饒孟侃、朱湘、孫大雨、方令孺、林徽音、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十八位詩人的八十首詩,這算是對這一詩歌流派做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