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到《電商平台在產品規劃如何導入 AI?》的潛在應用,這篇想針對 AI 商品敘述來拆解規劃一個 AI 功能會經歷的產品細節,包含 Prompt、Token、和商業考量。
⠀⠀
目前 AI 生成廣告貼文幾乎已是常態,但若要生成「商品資料」是否可行?
商品資料是消費者下單時會瀏覽的資訊,若有任何廣告不實、資訊錯誤(e.g. 材質錯誤、尺寸錯誤、成份錯誤)都容易造成消費者客訴或平台罰款,但若要真的要將 AI 生成導入在商品頁,以產品經理角度可以留意哪些事項。
⠀⠀
AI 生成商品敘述的前提是要提供資訊給 AI(輸入),它才能回給我們對應的資訊(輸出),因此在 Prompt 可以分成「輸入欄位和輸出格式」:
⠀⠀
針對上述的 Prompt,即時不斷加上正向表述(請根據 OOO 產生)、負向表述(請勿使用 OOO、請避免產生 OOO),仍無法 100% 避免幻覺的產生,AI 可能還是額外產生非預期的文字,因此市面上目前不同產品套用 AI 時,都會在欄位旁邊加上警語,像是:
⠀⠀
除了上述的警語,也有一些 AI 功能會刻意增加摩擦阻力,例如在 AI 有關的儲存動作都會提示「請確認資料是否正確」、「確認後,將會覆蓋原有資料」等。
⠀⠀
2024 年 5 月 OpenAI 先推出 GPT-4o,但 2024 年 7 月再度推出 GPT-4o mini,差異是 4o mini 在能力不顯著下降的前提之下,可以使用到更便宜、更快速的方式的 AI 服務。
但 4o mini 就可能比 4o 產生更多看似合理但實際不準確的資訊,也就是常見的幻覺,因此若使用量級還不高,確實可以先採用精準度較高的模型,因為在使用數尚未拉到萬級以前,使用不同模型的最終花費並不會差異非常大。
⠀⠀
⠀⠀
⠀⠀
實際串接後,到底使用成本要怎麼計算?Open AI 會如何向使用者收費?這時會用到 Token 的概念。
⠀⠀
以「AI 生成商品敘述」為例:
⠀⠀
而 Tokens 的成本又會依據輸入和輸出而有不同,根據模型價格表:
因此使用 GPT-4o 的話,一個商品要產生一次 300 字的商品敘述,大約會需要 $0.0059,換算成台幣就是 NTD 0.177。
⠀⠀
成本已可以完全攤開後,那這個 AI 功能是否要向使用者收費?以目前觀察到有使用 AI 功能的產品,像是電商後台、求職平台、旅遊平台等,以平台方的立場似乎都先將 AI 視為「免費加值功能」,主打「優化使用者的效率 / 體驗」,盡可能加速使用者完成用戶任務(Jobs-to-be-done)。
⠀⠀
但為了避免產品出現非預期的花費,或是外部競爭對手的刻意程式點擊,現況都還是會設一個上限,例如:
⠀⠀
而各公司的業務是否會將 AI 服務包裝成 Upsales(向上銷售),這個也可以持續觀察,我認為關鍵切角仍在於「此服務是否能穩定提供精準的資料」,但另一個思考點是若 AI 方向就是提供多樣的答案、無法 100% 精準的話,那前線業務的切角可能就會變成「此服務是否能證實有效提高企業效率」。
⠀⠀
⠀⠀
⠀⠀
AI 技術在電商的兩大切入點,目前觀察到可分成前後台:
⠀⠀
前者預期會出現的是「AI 代理人」,藉由個人資料,讓代理人協助購買、定位等日常消費需求;後者則是「AI 店長 / 店員」,透過固定的上架流程,讓 AI 取代制式的上傳圖片、撰寫文案、上架商品等工作。
⠀⠀
「電商的 AI 代理人」這塊我尚在蒐集更完整的資料,因為仍有一塊「消費者體驗」是 AI 代理人尚無法完全取代的,像是購物體驗、實體逛街體驗、試穿體驗等,而 AI 功能主要是以「優化效率、節省時間」為主。
跟電商有關的 AI 發展,根據市面上的資料有初步整理一些《電商平台在產品規劃如何導入 AI?AI 產品設計有哪些重點?》,後續再持續補充。
但針對遊戲體驗,已看到滿多 AI 代理人的案例,像是街機快打,玩家透過 Prompt 指揮遊戲角色放出技能,彷彿是另一種虛擬世界的代理人戰爭,將 Prompt 做成一種「遊戲競賽」。
⠀⠀
⠀⠀
AI 生成商品描述剛好是最近在研究的產品功能,也剛好有觀察到市面上串接 AI 服務的平台,才發現大家也一直在小範圍測試和迭代。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