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路線的歷史(1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而且殖民者會掠奪土著居民的財產,或建立使他們處於不利地位的法律和系統。

西歐國家在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建立的殖民地時,殖民者殺害、強制同化或趕走土著居民,然後以歐洲或其他地方的人民加以取代。這些西歐定居者在當地形成了少數群體,但卻擁有統治權。

在歐洲對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大洋洲其他地方的殖民統治期間,探險家和殖民者經常將這些陸地視為 terra nullius(拉丁語中的「空地」)。由於缺乏西方農業技術,歐洲人認為這片土地未經人類改變,因此儘管存在土著居民,但仍將其視為無人居住。

儘管聯合國自1946 年以來就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的獨立發表了無數聲明和公投,但世界上仍有 60 多個殖民地,包括波多黎各、關島和百慕達。

土著地區和人民由於還沒有建立現代的強有力的政府和社會的組織系統。因而已經取得了軍事和其他優勢的殖民者通常會控制該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語言、宗教和交易市場。殖民主義國家以附屬地的概念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而不會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區更改本身宗主國的體制制度。殖民主義國家亦會影響和滲透或者強加自身的社會文化,宗教和語言於被殖民的民族身上或屬地上。雖然殖民主義一詞常與帝國主義交換使用,但帝國主義一詞和殖民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正如殖民和殖民主義是不同的概念一樣:殖民主義指的是殖民的政策和思潮,而殖民指的是在被殖民地區消滅和同化土著居民並移民和增殖本族人口的過程。

殖民主義一詞過去被歸類為一套理論,用於將實現殖民行為並將其合法化,以及促進該理論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殖民主義通常建基於種族主義,即殖民者自稱殖民的正當性不在於其軍事和政治的先進,而在於種族上的先天優越性。

而搭配殖民主義的政治作法被稱為帝國主義,又可分早期航海時代的舊帝國主義與十九世紀後的新帝國主義,後者更是合理化殖民主義,認為是在維護世界秩序,從而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也代表貿易路線由陸上的馬與駱駝轉向海上的船隻,台灣也是藉由這個歷史潮流一步步由部落社會走向世界重要的舞台。相較之下蒙古中亞東歐內陸等過往絲路經過的地方便走向沒落,由歐亞大陸的交流中心,到現在淪為如同漠南非洲般資訊不流通的被遺忘之地。

avatar-img
43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早期的陸路探索 中世紀晚期,有一系列的歐洲探險隊曾跨過歐亞大陸前往亞洲,他們是探索時代的先驅者。儘管統一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將中國到中亞的商路悉數納入囊中的蒙古正對歐洲覬覦萬分;一部分歐洲人還是利用這個機會前往了東方。隨著歐洲到中亞的商路逐漸為義大利城邦的商人所控制,義大利人成為了前往東方的主要人群
從上一篇文章中漢朝與羅馬的貿易路線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有傳統絲路、南方絲路與海上絲路等三條連接古代歐亞大陸的交通路線,但因交通手段與地理環境等因素,一直到元朝歐亞大陸上的來往仍以傳統絲路為主,不過到了十五世紀開始有了轉變。 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英語: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
除傳統絲路外,還有多為歐亞大陸北部之游牧民族使用的草原絲綢之路、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以及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陸路方面,從蒙古草原出發,穿越西伯利亞進入東歐的草原絲路,在宋代至元代是成為連接東西文化交流最為主要的通道,當年中國與中亞、西域的商業貿易活動嚴重依賴這條路線,元代開始則
絲路經濟文化交流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歷代中原王朝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
主要貿易路線 在古代的全球化時期,有三條重要的貿易路線連接了歐洲、中國和中東。最北端的路線主要穿越蒙古帝國,全長近5000英里。儘管這條路線大部分是經過廣袤的沙漠,幾乎沒有資源,但商人們仍然在這條路上旅行。在13世紀,忽必烈汗統一了蒙古帝國,只向旅行者徵收少量的保護費,因此這條路線至今仍然通行。在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早期的陸路探索 中世紀晚期,有一系列的歐洲探險隊曾跨過歐亞大陸前往亞洲,他們是探索時代的先驅者。儘管統一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將中國到中亞的商路悉數納入囊中的蒙古正對歐洲覬覦萬分;一部分歐洲人還是利用這個機會前往了東方。隨著歐洲到中亞的商路逐漸為義大利城邦的商人所控制,義大利人成為了前往東方的主要人群
從上一篇文章中漢朝與羅馬的貿易路線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有傳統絲路、南方絲路與海上絲路等三條連接古代歐亞大陸的交通路線,但因交通手段與地理環境等因素,一直到元朝歐亞大陸上的來往仍以傳統絲路為主,不過到了十五世紀開始有了轉變。 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英語: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
除傳統絲路外,還有多為歐亞大陸北部之游牧民族使用的草原絲綢之路、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以及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陸路方面,從蒙古草原出發,穿越西伯利亞進入東歐的草原絲路,在宋代至元代是成為連接東西文化交流最為主要的通道,當年中國與中亞、西域的商業貿易活動嚴重依賴這條路線,元代開始則
絲路經濟文化交流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歷代中原王朝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
主要貿易路線 在古代的全球化時期,有三條重要的貿易路線連接了歐洲、中國和中東。最北端的路線主要穿越蒙古帝國,全長近5000英里。儘管這條路線大部分是經過廣袤的沙漠,幾乎沒有資源,但商人們仍然在這條路上旅行。在13世紀,忽必烈汗統一了蒙古帝國,只向旅行者徵收少量的保護費,因此這條路線至今仍然通行。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海洋歷史與水下考古_李其霖(淡江歷史系系主任) 1.海洋史研究方法,從真實的船舶遺骸,思考背後由誰打造的?何時打造的?航行路線為何?航行目的為何?船具有哪些功能?船的構造為何?及背後特定國家、特定時代的行政制度、軍事制度?等 2.台灣周邊16世紀成為海上熱區,因沿著海岸線走。 3.廈門
Thumbnail
中日甲午戰爭後,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清政府仍謀求重建海軍。1907年,清廷財政逐漸好轉,尤其在載洵統領海軍部後,清廷開始積極考慮購買新的軍艦,與英、美等國迅速走近,商討購買新主力艦事宜。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海賊の世界史:古代ギリシアから大航海時代、現代ソマリアまで 作者: 桃井治郎 譯者: 許郁文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9/05/04
Thumbnail
進入第四展廳,充滿氛圍感的打卡牆將我們拉進了臺灣燦爛海上貿易的最初年代...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Thumbnail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選這門課,可能是那時候聽說缺一個,然後看課名感覺還不錯就選了,結果發現,好像真的不太適合我。這學期我們學了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等,延伸到後來的走私路線,貿易路線和商品,還暸解到了蒙古的三次出征,第一次:中亞、第二次:歐洲、第三次:西亞。我們還瞭解到他們當時打仗時使用的馬種和武器。接
小時候曾經被鄭和是下西洋還是南洋困擾了很久。看地點是南洋,而經過宋朝的科技後,羅盤已經很穩定了,除了看風水以外,也可以定位引路了。沒道理船隊會不知道方向,那為什麼這麼習慣講的是鄭和下西洋呢? 後來看到仿明朝古本的航海圖後,才理解了為什麼! 明代的航海術叫牽星過海,是用自己位置跟某個星辰的相對角度
Thumbnail
在亂世變局的後疫情時代,海洋思維比大陸思維更能彈性適應、靈活應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海洋歷史與水下考古_李其霖(淡江歷史系系主任) 1.海洋史研究方法,從真實的船舶遺骸,思考背後由誰打造的?何時打造的?航行路線為何?航行目的為何?船具有哪些功能?船的構造為何?及背後特定國家、特定時代的行政制度、軍事制度?等 2.台灣周邊16世紀成為海上熱區,因沿著海岸線走。 3.廈門
Thumbnail
中日甲午戰爭後,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清政府仍謀求重建海軍。1907年,清廷財政逐漸好轉,尤其在載洵統領海軍部後,清廷開始積極考慮購買新的軍艦,與英、美等國迅速走近,商討購買新主力艦事宜。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海賊の世界史:古代ギリシアから大航海時代、現代ソマリアまで 作者: 桃井治郎 譯者: 許郁文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9/05/04
Thumbnail
進入第四展廳,充滿氛圍感的打卡牆將我們拉進了臺灣燦爛海上貿易的最初年代...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Thumbnail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選這門課,可能是那時候聽說缺一個,然後看課名感覺還不錯就選了,結果發現,好像真的不太適合我。這學期我們學了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等,延伸到後來的走私路線,貿易路線和商品,還暸解到了蒙古的三次出征,第一次:中亞、第二次:歐洲、第三次:西亞。我們還瞭解到他們當時打仗時使用的馬種和武器。接
小時候曾經被鄭和是下西洋還是南洋困擾了很久。看地點是南洋,而經過宋朝的科技後,羅盤已經很穩定了,除了看風水以外,也可以定位引路了。沒道理船隊會不知道方向,那為什麼這麼習慣講的是鄭和下西洋呢? 後來看到仿明朝古本的航海圖後,才理解了為什麼! 明代的航海術叫牽星過海,是用自己位置跟某個星辰的相對角度
Thumbnail
在亂世變局的後疫情時代,海洋思維比大陸思維更能彈性適應、靈活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