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句詩與集句詞,堪稱古人別出心裁的文字游戲典範。其獨特的創作路徑,乃是從旁人或先輩的詩詞瀚海中,精心擷取若干精妙的句子、詞語,繼而匠心獨運,重新熔鑄,使之蛻變成為一首全新的詩或詞,由此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一種別具韻味的詩詞體裁。譬如:
這般創作形式,無疑是對詩人文學素養的一場嚴苛挑戰。創作者非得有博古通今之能、學富五車之識、才高八斗之才不可,如此才能在浩如煙海的詩詞典籍裡披沙揀金,慧眼識珠。將遴選出的句子悉心編排,令它們在內容上前後連貫、意境上相得益彰、情感上水乳交融,最終達至渾然天成、不著痕跡的絕妙藝術境界。
《調笑令》,其格式豐富多樣,足有三十余種之多。此首在字數、格律布局上,與秦觀的同名詞牌作品相仿,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七仄韻的韻律規制,於一唱三嘆間,別添了幾分獨特的音韻美感,讀來朗朗上口,回味悠長。
電視劇《清平樂》的故事舞台搭建於宋詞臻至巔峰、光芒璀璨的時代,制作團隊別出心裁,大量援引經典詩詞穿插其中,這本該是為整部劇作錦上添花之舉,甚至能憑借詩詞的魅力暈染出濃墨重彩的文化意蘊。劇中的詩詞恰似熠熠生輝的珍寶,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才情與風骨,有機會讓觀眾透過屏幕,仿若穿越千年,沐浴在宋詞的風雅之中。
然而,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導演在處理傳統詩詞吟唱環節時,似乎並未向國語文學專業的學者虛心求教,以致於詩詞原本應有的美感大打折扣,仿若明珠蒙塵。吟唱作為展現詩詞韻律之美、情感之豐沛的關鍵載體,卻沒能精准地還原其韻味。本該是餘音繞梁、婉轉悠揚的吟誦,卻變得生硬干澀,如同美酒被牛飲,佳肴遭狼吞,硬生生地糟蹋了這些傳世瑰寶,實在是暴殄天物,辜負了觀眾對一場文化盛宴的滿心期許,也讓這原本能大放異彩的文化亮點黯淡了許多。
橋段裡,有一幕場景。那是在官家生辰的乾元節之際,為款待遠道而來的寮國小王子,眾臣精心籌備了一場小型聚會。其間,還特意安排了詩詞吟唱環節,兩首詞先後登場,一首是晏幾道奉制祝壽所寫的《鷓鴣天・碧藕花開水殿涼》;另一首則是無名氏的《調笑令》。
劇中,一位表演者手持傀儡木偶,邊操縱邊吟唱,本應是古韻悠揚、引人入勝的畫面,聆聽之下卻難有心靈觸動感,就這場吟唱來看,那韻律的流轉、節奏的把握,與傳統詩詞吟唱所該有的韻味和意境,似有偏差,不免令人略感遺憾。
在詩詞吟唱的領域中,韻律的和諧與否至關重要。就拿這首詩來說,若以現代普通話音來吟唱,其韻腳 「水、二、是、子」 全然不押韻,另,「獨,十,」應讀入聲卻派入平聲,「雪」派入去聲,仿佛一段原本該流暢奏響的樂章突兀地出現了幾個磕磕絆絆,硬生生地破壞了吟唱過程中那種行雲流水般的和諧美感,使得整首詩陷入了一種 「先天不良」 的困境。
以下視頻裡的演示,前段采用普通話進行呈現,後段則切換為閩南話語音。仔細聆聽便能發現,二者的不同。普通話吟唱時,因韻腳不和諧,總感覺詩的韻味被打折扣;切回閩南語音,那韻律仿佛瞬間被喚醒,悠長且富有節奏感。科舉考試制度在千載歲月裡雖歷經滄桑,卻也留存下了難能可貴的各地域 「讀書音」 遺產。遙想當年,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河洛民眾輾轉遷移至南方諸省,在顛沛流離中頑強地保留了當時完整的平上去入語音體系。也正因如此,這一區域的語音,與唐詩宋詞的契合度極高,宛如一把精准的鑰匙,能夠解鎖千年前詩詞的韻律密碼,讓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詩篇再度鮮活起來,在吟唱中綻放出本應有的光彩。從保存詩詞文化藝術的角度出發,為政者應重新思考語言的包容性,並考慮制定適度的獎勵制度,以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