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宋 晏殊
午後春日,小閣四周垂掛著重重的簾幕,偶爾有燕子輕快地飛過。窗外,晚春的花瓣輕輕飄落,紅色的花瓣點綴在庭院的青草地上。曲曲折折的欄杆影子倒映在清涼的水波中,是一幅多麼愜意的畫卷啊。
忽然,一陣微風吹過,透過帷幕的翠綠樹影輕輕搖曳,帶來一絲涼意。幾滴稀疏的雨點落在圓圓的荷葉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彷彿在為這寧靜的午後增添一份生動的旋律。然而,酒醒人了,人卻散了,景好人更好,酒醒後,風吹花落,水波漣漪,景色依舊,唯獨不見那人在!哀愁的思緒就更為濃重了!
此為古裝劇不敬業詩詞系列之二,前文《臨行愁見理征衣》為系列一。
《浣溪紗》,詞牌名,起於唐代,盛於宋代,為當時最流行的詞牌之一。其格式為雙調,共四十二字,上闋三句三平韻,下闋三句兩平韻。此詞的韻腳為「過、莎、波、幕、荷、多」等。然而,所引用的古裝劇在吟誦時,卻出現了三處明顯的錯誤。
其一,將「過」字錯念為四聲。
「過」字在古音中讀為一聲,意為「經過」,其切音為古(koo2)禾(ho5)切,音戈(ko1),屬於歌韻部,《廣韻》釋義為「經也」。此音如今已廢棄,僅存第四聲。雖然現代習慣念四聲,但在詩詞吟誦時應念一聲,方能押韻,合於音律。
其二,「醒」字未念為平聲。
《浣溪紗》的格律要求,第一、四句為仄起,其餘為平起,格式為「平平仄仄仄平平」。因此,「酒醒人散得愁多」中的「醒」字應讀為第一聲。《正韻》記載其切音為先(sian1)靑(tshing1)切,音星(sing1),《說文》釋義為「醉解也」。其後上聲、去聲為後世增錄。由於「醒」字位於二四六的關鍵點上,需採平聲拉長音,方能諧於音律。
其三,「得」字應念為仄聲。
如果讀平聲,則為平三尾,是為出律!且兩音的語意是不同的,念ㄉㄟˇ,應該、必須、需要。如:「你總得讓我把話說完。」《紅樓夢》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個工夫纔回來。」
當然,或有論者認為,影片中為口白,接近現代語音無可厚非。此說雖有其理,但需知詩詞的表達形式本為吟唱,若不唱出,詩人的情感便難以傳達。俗語云:「說的比唱的好聽!」實為反諷之語。詩詞之美,正在於其音律與情感的融合,若忽略音律,詩意便失其半矣。
此番論述,旨在強調詩詞吟誦之嚴謹。影視戲劇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其影響力無遠弗屆,感染力更是深入人心。若無法為詩詞吟唱添磚加瓦、錦上添花,至少也應避免讓外行人隨意介入,以免擾亂視聽,誤導觀眾。期盼劇作人能以尊重之心,諮詢專業,如此不僅能豐富作品的文化底蘊,更能為藝術表現增色不少。這般彼此抬舉、互惠互利之事,何樂而不為呢?
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音律之美、意境之深,皆需細心呵護與傳承。影視戲劇作為現代文化的重要載體,若能以嚴謹態度對待詩詞吟誦,不僅能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更能引領觀眾領略傳統文化的精髓。願劇作人以專業為本,以文化為根,讓詩詞之美在現代舞台上綻放光彩,為觀眾帶來更深層次的藝術享受。
「莎」,音符「沙」,閩南語在冬至要so圓仔,吃湯圓! 這個so音就是 「挲」字,中文「搓」應為同源字! 聲母s-. vs. tsh- 一樣是齒擦音組內的口音變化! 《正韻》倉(tshong1)何(ho5)切,𠀤音蹉(tshho1),搓挪也。《陸游詩》柳細搓難似,花新染未乾。
「挲」同挱。音娑(so1)。摩挱也。《玉篇》手挼挱也。《韓愈·石鼓歌》誰復著手更摩挱。
「霎」,《說文》小雨也。形符為雨,閩南語形容小雨,sap-sap---a2 雨 (ho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