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紹了「地瓜」(Cucumis humifructus)這種把瓜結在地下20公分的非洲植物,現在要來介紹另一種把果實結在地的的植物。不過,它不是瓜,而是一種棕櫚。
「地瓜」與花生有個共同處是:它們的花都開在地面上,授粉以後鑽到地下結果。這種在地下結果的特性稱做geocarpy,geo-是土的意思,-carpy是雌蕊。
當然,本文要介紹的棕櫚也是geocarpy,但是,它不只是果實在地下成熟,它連花都開在地下。這種現象稱為geoflory,-flory是花的意思。
這種棕櫚科的植物學名稱為Pinanga subterranea,原產於婆羅洲西部,包括馬來西亞砂拉越和印尼加里曼丹,當地人稱呼它為Pinang Tanah,如果直接翻譯的話,就成了「地檳榔」。
奇妙的事情是,之前介紹的「地瓜」其實在20世紀初就已經被歐洲人發現並命名了,但是我們的「地檳榔」卻直到2023年才被注意到這是從未被注意過的新種。但是,它有名字,而且在地人會把它拿來當點心,據說它的果肉甜美多汁,所以人們會咀嚼果肉、將堅硬的種子吐出。
一旦被植物學家發現,當然就會被詳細的研究。植物學家發現,「地檳榔」的花序短且生長在葉冠下方,通常完全在地下發育;其果實成熟時呈鮮紅色,即使在地下也保持這種顏色。不過,與「地瓜」不同的是,「地檳榔」的果實並不是在地下很深的地方,所以它的成熟果實之所以是鮮紅色的,或許是為了要吸引動物的注意。
研究團隊就發現,除了當地人會採食以外,鬚豬(Sus barbatus)也會吃它。當然,因為裡面的種子很硬,所以鬚豬也不會把種子咬碎,而是隨糞便排出。
不過,「地檳榔」的授粉機制尚不清楚,可能依賴昆蟲或自花授粉?畢竟花朵埋在地下,雖然並沒有埋得很深,但可能不是那麼容易找到授粉者。
雖然研究團隊很想瞭解到底鬚豬是怎麼找到「地檳榔」的果實的,不過果實本身好像沒有明顯的氣味。或許是因為並沒有埋藏在地下很深的地方,所以成熟時轉紅大概就看得到了?
想到婆羅洲這麼多年一直都有人住,而且當地人會吃它,所以「地檳榔」幾十年來一直在大家的眼前晃來晃去,卻從沒有人注意到...呵。
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本書《一詞一宇宙》,裡面提到保存不同語言的重要性。作者說:有些植物,只有在地的原住民知道怎麼用,當這種語言消失了,知道這種植物如何使用的資訊,也就跟著消失了。
這就讓我想到,每次聽到我們的孩子用Q來代替台語的口感詞時,我感到的淡淡的哀傷。
參考文獻:
Kuhnhäuser, B. G., Randi, A., Petoe, P., Chai, P. P. K., Bellot, S., & Baker, W. J. (2023). Hiding in plain sight: The underground palm Pinanga subterranea. Plants, People, Planet, 5(6), 815-820. https://doi.org/10.1002/ppp3.1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