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也是「釋放大草原」,每個家戶中的客廳,通常都充滿生活二三事,我們會在客廳中聊天、看電視、用電腦、滑手機...還有很多很多。客廳也是我們一回到家,會進到的第一個空間,不管是自己家,還是跟室友共居,客廳永遠是最多采多姿的地方。
文 / 楊雅晴社工師AKA遊睦主理人
今天這個主題,源於近期筆者在寫一項新的專案計畫書,規劃了一個子方案是關於「年歲」的內容
在思考過程,領悟到心理年齡更勝生理年齡對一個人呈現給他人的「感覺」的影響
再加上,最近也跟一位曖昧對象聊到彼此的感情觀時,也有提到這類的話題
因為最近太頻繁接觸這個話題,也有很多延伸的想法
所以,過年後的第一篇,就來跟大家聊聊關於赤子之心與少年心性吧
⌂⌂⌂ ⌂⌂⌂
在字典中的解釋是:「如孩童般直率、純真、善良、真誠的心」
延伸到人生的實踐則是:「熱愛生命、對世界充滿好奇也富有想像力、總給人感覺生命力旺盛」
保有赤子之心對一位大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事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曾有研究指出,「保有赤子之心,會讓大腦更健康」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保有赤子之心,也會讓心理狀態更堅韌正向
因為,「赤子」之心,是指我們面對社會、面對討厭的人事物
能夠:
但是,赤子之心不代表是表現幼稚、或說話方式與行為很孩子氣
而是散發出來的生活態度跟氣質,會讓人感覺「他活得很自在愜意」
這樣的赤子之心才是最純粹的,也是實踐保有赤子之心的最高境界
⌂⌂⌂ ⌂⌂⌂
我們會說「年少輕狂」、卻也會說「童言無忌」
因為,孩童還沒長大,心智尚未成熟,所以有時候說錯話,是因為他太天真,成熟的大人不會去計較
但是,青少年,心智該慢慢成熟懂事,應該要知道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所以做了錯事、說錯了話,就會被檢討
「少年心性」,是筆者覺得很常被大眾誤會以為自己是赤子之心的一種脾性
其中幾項差別,筆者這邊直接舉例分享:
坦誠面對自己的情緒,卻不會惡意中傷他人
比如:我們還是「小孩子」時,跟別的小孩相處或玩耍,如果我們討厭一個人,會說「他每次輸了就只會哭,所以我們不要再跟他玩了」;少年卻可能默默地就無視對方、排擠對方、甚至口出惡言罵對方髒話
沒有太多自己對一件人事物的錯誤解讀或思緒
於是:前面提到的「討厭對方所以不跟對方玩」這個狀態,它可能只會存在一段時間,只有小孩討厭的情境還存在的時候小孩會在意,也就是說當下的對方還是會在輸了之後一直哭,所以小孩不願意跟對方玩;但當對方不再在輸的時候只會哭(小孩討厭的點解除了),那你會看到,小孩又重新跟對方玩得不亦樂乎了
於是:當少年討厭對方不跟對方玩這個狀態,有可能就會存在一輩子,因為少年開始會「記仇」,因為彎彎繞繞的心思逐漸養成,有可能少年自己出現一些對事物的錯誤解讀,解讀成仇,然後就會把一些小仇放大到覺得要跟對方「老死不相往來」
對世界充滿好奇而非「質問」或「糾結」
比如:面對一個人的責罵,小孩可能會先以哭來逃避這個情緒,但哭完,大部分小孩還是願意聽大人說他責罵的原因,然後願意跟對方道歉認錯(前提是那個大人也願意跟小孩「溝通」);少年的話,一聽到責罵,很多時候就是選擇罵回去、或者選擇不理對方的責罵裝沒聽到,過一段時間等彼此情緒都走了,也不一定會聽對方責罵的原因,甚至不承認自己有錯,可能對方都道歉了,少年不會道歉,反而覺得是對方莫名其妙罵自己,所以對方道歉應該,而自己不需要道歉
內在的敞亮程度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跳脫框架」,但是那個框架的擁有者,似乎不一定是社會或觀念?
比如:當一個人站在十字路口,「赤子」的他,會順著感覺前往其中一條路,不會對那條路預設太多立場,所以在那條路無論遇到什麼荊棘險阻,都能以玩樂心態應對,當他看遍那條路的風景也玩夠了,他可能會走回原點再去到另一條路看看另一條路的風景,也可能會順著那條路一直走下去,當有人問他為什麼選這條路時,赤子的他會回「沒有為什麼」;「少年」的他,可能會多了點心思,在起點看向每條路的入口,然後想著「這條路可能會有什麼」、「那條路可能會有什麼」,一旦選擇了其中一條路但沒有「想像中」有趣,就會希望趕快通過,如果沒辦法快速通關反而遇到一堆波折,會對這些波折充滿厭惡、責罵、煩心,如果少年回到原點,會開始想其他條路是不是也會充滿荊棘,然後開始害怕前往下一條路,也有可能每條路最後都會通回原點,那麼少年可能會開始糾結「那幹嘛要我選」、「幹嘛要讓我繞這麼大一條路,最後還不是回來原點」
⌂⌂⌂ ⌂⌂⌂
當我們釐清了自己擁有的是「赤子之心」還是「少年心性」
也許可以思考,自己要選擇誰留在內在世界
在心理學的角度,我們會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小孩」,而非「內在少年」
這可能也與本文聊的主題有關係
不能說少年不好
而是,少年介於小孩跟大人之間,變動性較大,也較處於混亂期
青少年更是常常因為一些行為、說話內容或口氣,被說是「屁孩」
而小孩,則是大多時候都比大人心如明鏡、內心清澈明亮
又能夠單純沒有心機的與他人相處
既然能夠這樣與他人相處,為什麼不能這樣與自己相處呢?
所以,筆者認為
除了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
更應該要讓自己保有「赤子之心」
維持單純、寬闊的心胸及格局
能夠讓自己在「活著」這件事,更加如魚得水、愜意自在
⌂⌂⌂ ⌂⌂⌂
追蹤我們!不定期更新發生在窩心室中的悄悄話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omadicLife.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nomadiclife.tw/
Line社群:「臺灣居住正義資訊交流平台」
還有其他行動中的響應/諮詢表單:https://linktr.ee/nomadiclife.tw
關於筆者的背景,歡迎洽談合作:https://swyagi.pse.is/73quj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