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二十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2.白話文


「唯」與「阿」相差多少?「善」與「惡」相差又有多大?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個世界荒涼,未來依然未知。大家都在忙碌著,好像參與盛大的祭典,或者像春天走上高台。我卻獨自寂靜,似乎還沒有預兆,像尚未出生的嬰兒。迷茫無助,像是無處可歸。大家都擁有多餘的東西,而我卻像被遺忘的一個人。我真的是愚笨嗎?心情混沌無比。其他人都清楚明亮,我卻昏昏沉沉;他們警覺敏銳,我卻愣愣地沉默不語。我的心像大海一般寬廣,漂浮無止。大家都有自己所需的東西,而我卻顯得愚笨無知。我與他人不同,但卻珍惜自己心中的本源。



3.解釋


這段文字充分展現了道家思想中「無為」和「自然」的理念,通過一系列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對世俗的超脫與對「道」的深刻理解。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這兩句話是對二元對立的反思。所謂的「唯」和「阿」,還有「善」和「惡」,其實只是人類社會所賦予的名詞和標籤,這些名詞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道家提倡的是超越這些對立的思維,認為「善」和「惡」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存在的。


接著,「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這一部分,描述了人類社會的熱鬧與繁忙,眾人表面上似乎在享受生活,像是參加一場盛大的祭典,或在春天登上高台,象徵著一種即將來臨的繁榮。然而,這種繁忙並非真正的快樂,只是一種表象。正如道家所言,外界的繁華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內心寧靜。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這部分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處於一種完全不受干擾的獨立狀態的描述。像嬰兒尚未出生一般,未曾受到任何社會規範與世俗觀念的影響,心靈純粹無邪,處於一種未來尚未顯現的無為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回歸本真、保持純粹的境界。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在這裡,作者提到自己與其他人不同,他看似「愚昧」,但這種「愚昧」正是道家的智慧所在。這不是指無知,而是指放下了對於外界的過多追求,保持一顆寧靜、無所欲的心。這種「愚人之心」並不是被動的無能,而是一種超脫與豁達,對世界的複雜性保持距離,並選擇回歸最簡單的生活方式。


接下來,「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表現了作者對常人的反思。常人總是追逐眼前的名利、權力和地位,他們總是敏銳、警覺,但這樣的生活使他們心靈壓抑、疲憊。相比之下,作者選擇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寧靜與沉默。這樣的生活或許看起來無趣,但卻充滿著深邃的智慧。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一段象徵了作者內心的澄澈與無拘無束。作者的心像大海一樣深廣且無止境,這是道家「無為」的核心境界。當一個人放下對物質世界的貪求和對名利的渴望時,內心便能達到如海洋般深遠的寧靜與自由。


最後,「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強調了作者對自己與眾人不同的珍視。他並不在乎世俗的評價和眼光,而是珍惜自己內心深處的根本,這是道家的「食母」哲學——回歸最初的、最純粹的本性。


這段話表達的是一種對世俗價值觀的超越,以及對自然、簡樸、內心平靜的追求。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理念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提醒我們在追逐外界成就的同時,也要保持內心的純真與寧靜。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2. 白話文 如果廢棄聖人的智慧,人民將獲得更多的利益;如果放棄仁義,人民將恢復孝順和慈愛;如果摒棄巧妙的手段和私利,盜賊將不再存在。這三條簡
1.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 白話文 當大道被廢棄時,人們才會提倡仁義;當智慧過多地顯現時,虛偽也隨之而來;當家庭關係不和時,才會強調孝順與慈愛;當國家動亂不安時,忠臣才會挺身而出。 3. 解釋 這段經文所表達的,是一種對於
1.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2. 白話文 最理想的領導者,人民甚至不覺得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親近並稱頌他;再其次,人民對他心存畏懼;最差的,人民對他心懷侮蔑。當統治者
1.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2. 白話文 讓自己的內心達到極致的虛空,保持最深的靜定。當萬物興起變化時,我便能看到它們的
1.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 白話文 古時候懂得行道
1.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 白話文 看它,卻看不見,叫做「夷」
1.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2. 白話文 如果廢棄聖人的智慧,人民將獲得更多的利益;如果放棄仁義,人民將恢復孝順和慈愛;如果摒棄巧妙的手段和私利,盜賊將不再存在。這三條簡
1.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 白話文 當大道被廢棄時,人們才會提倡仁義;當智慧過多地顯現時,虛偽也隨之而來;當家庭關係不和時,才會強調孝順與慈愛;當國家動亂不安時,忠臣才會挺身而出。 3. 解釋 這段經文所表達的,是一種對於
1.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2. 白話文 最理想的領導者,人民甚至不覺得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親近並稱頌他;再其次,人民對他心存畏懼;最差的,人民對他心懷侮蔑。當統治者
1.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2. 白話文 讓自己的內心達到極致的虛空,保持最深的靜定。當萬物興起變化時,我便能看到它們的
1.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 白話文 古時候懂得行道
1.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 白話文 看它,卻看不見,叫做「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樂相處, 人與人之間病在獨行獨斷。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難道原次中華真有福報,走出分別,失小得大,吉祥亨通。 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取決於我們要不要做,不做永遠做不到,原生是我,次生是你,頭撞血流,照鏡同形。這就是沒有福報,還有每一個小人的責任,君子只能感嘆時不我與。 點覺一:兩心眏照,不可直視說明了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以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樂相處, 人與人之間病在獨行獨斷。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難道原次中華真有福報,走出分別,失小得大,吉祥亨通。 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取決於我們要不要做,不做永遠做不到,原生是我,次生是你,頭撞血流,照鏡同形。這就是沒有福報,還有每一個小人的責任,君子只能感嘆時不我與。 點覺一:兩心眏照,不可直視說明了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以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