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 白話文
古時候懂得行道的人,修行的道理微妙深邃,難以被識別。正因為無法被識別,才強行給它一個模樣;它像是冬天過川時的謹慎小心;像是對四周環境的恐懼;它的舉止端莊,像待客一樣;它像冰塊將要融化時那樣的柔和;它像樸素未經雕飾的樣子;它像山谷般寬廣深邃;它像混濁的水,誰能讓混濁停住呢?唯有靜止,它才能逐漸變清;誰能保持安穩不動,久而久之,動作便能生發?保護這條道的人,不會去追求過多的盈滿。正因為不追求盈滿,才能夠包容萬象,並創造新生。
3. 解釋
這段經文主要講述道的微妙與無形,以及如何保持內心的謙遜與柔和。它以一系列的比喻來形容「道」的特徵,強調道的力量不是以顯著或外顯的方式展現,而是深藏於無形之中,透過與萬物和諧共生來發揮作用。當我們試圖理解道時,往往無法直接把握其形象,因此只能以形容、比擬的方式來描述它。
首先,經文中提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這表明道的本質是難以察覺和捕捉的,它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無形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古人認為「道」既深不可識,又難以捉摸的原因。
接著,經文使用了「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等比喻,這些都描述了道的柔和與謹慎。「豫兮若冬涉川」說明我們在行事時應該謹慎小心,像是冬天過川,冰面可能隨時破裂,必須一步步小心應對。這表達了道的行為方式,它不是急功近利、驕傲自大的,而是謙虛、審慎且循序漸進的。
「渙兮若冰之將釋」則是將道的變化比作冰塊將要融化的過程,代表道的力量是潛移默化、柔和而持久的,並不像烈火般急功近利。它的作用往往是在靜止中漸漸發揮,並最終達到一種平和的狀態。
「敦兮其若樸」與「曠兮其若谷」強調了道的樸素與寬廣。道並不是外華浮耀的,而是內斂深厚的,就像山谷一樣深邃、廣闊,容納萬物但不爭奪任何事物。
「混兮其若濁」的比喻則表現了道的力量在「無形」中創造秩序。混濁並不是無序的表現,而是待時而變的狀態。就像混濁的水,若靜置一段時間,便會逐漸沉澱清澈一樣,靜止與時間的流逝將帶來清明與解脫。
最後,經文提到「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這表達了道的變化並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時間的積累與內心的穩定,像靜水流深,久而久之會發生轉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臨各種外部的誘惑和壓力。道的智慧在於,我們應該學會保持內心的平靜,不急於追求外在的成果,而是保持謙遜和自我反思,像是一池靜水,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變得清澈。這種處世態度不是忽略外界的變化,而是在外界的變動中保持內心的穩定與柔和,讓外部的狀況自然地隨著時間和機緣發生改變。
比如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可能會不斷遭遇市場的競爭與壓力,但如果他能保持冷靜與謙遜,並不是急於求成,而是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展,那麼他最終能夠達到更長久的穩定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