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 白話文 看它,卻看不見,叫做「夷」;聽它,卻聽不見,叫做「希」;觸摸它,卻抓不住,叫做「微」。這三者,無法用尋常的方式來尋求,所以它們融為一體。 它的上方不明亮,下方不昏暗,循環不停,但無法具體描述,它最終歸於無形無物。這稱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稱之為「惚恍」。 迎接它,你看不見它的頭;跟隨它,你看不見它的尾。把握古老的道理,以來統治當今的世界。能夠了解萬物的根源,這就是道的紀律。 3. 解釋 這段經文描述了「道」的本質,說明它是無形無象、難以捉摸的。道的存在,並不是具體的物體或形象,而是超越感官能夠認知的範疇。當我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或用手去觸摸時,無法直接觸及道,因為它不是具體的實體,它隱匿於萬象之中,無處不在。這也就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含義。這三種感官的無法接觸,都在強調道是超越具體形狀和物質的存在。 道的特性是無形無象,它既不是某個具體的物品,也不會顯現出明確的形狀,卻又無所不在,像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正如這段經文所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道的存在超越了所有人類語言的表達,它既無所不包容,又無法被具體界定。這不僅是對道的形容,也象徵著一種至高無上的真理,深藏於萬物之中,隱秘且無形,但又掌控一切。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惚恍」則進一步揭示了道的模糊和難以捉摸。道的存在並非某種具體的物質,它沒有可見的形狀或影像,因此無法被直接描述。這種「惚恍」的狀態,比起具象的物體來說,更像是一種精神層面、心靈層次的深邃理解。道並非是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一種存在於宇宙萬象之中的無形法則。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是對道的描述,它不會顯示出起點和終點,就像我們追求的智慧,無法明確界定其範圍。當我們試圖了解道時,無法僅依賴眼前的物質或形式,它是一個永遠無窮的流動與演變。這句話意味著道不是靜止的、可見的存在,而是流動的、無所不在的力量,無法僅依賴眼前的經驗去掌握它。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則告訴我們,只有理解道的根本,才能夠適應當下的世界。古老的道理,指的就是自然法則或宇宙真理,這些法則是亙古不變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些道理依然是我們行動和處世的指引。這也是為什麼「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如果能夠了解道的起源與根本,那麼就能掌握生命與世界的運行法則。 想像我們走在一條充滿霧氣的道路上,眼前的視野被霧氣遮擋,無法看清遠處的景象。這就像是道的本質,它隱匿在一切之中,並不顯露其面目。我們若試圖用具體的方式去探究它,將永遠無法接觸到它的真實。但當我們放下對具體物象的執著,放慢腳步,用心去感知、去體會,我們會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力量,它引導著我們的方向、穩定著我們的步伐。這就是道,無形無象,但又處處可見,存在於萬物之中,貫穿於宇宙的運行與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