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十四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 白話文 看它,卻看不見,叫做「夷」;聽它,卻聽不見,叫做「希」;觸摸它,卻抓不住,叫做「微」。這三者,無法用尋常的方式來尋求,所以它們融為一體。 它的上方不明亮,下方不昏暗,循環不停,但無法具體描述,它最終歸於無形無物。這稱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稱之為「惚恍」。 迎接它,你看不見它的頭;跟隨它,你看不見它的尾。把握古老的道理,以來統治當今的世界。能夠了解萬物的根源,這就是道的紀律。 3. 解釋 這段經文描述了「道」的本質,說明它是無形無象、難以捉摸的。道的存在,並不是具體的物體或形象,而是超越感官能夠認知的範疇。當我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或用手去觸摸時,無法直接觸及道,因為它不是具體的實體,它隱匿於萬象之中,無處不在。這也就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含義。這三種感官的無法接觸,都在強調道是超越具體形狀和物質的存在。 道的特性是無形無象,它既不是某個具體的物品,也不會顯現出明確的形狀,卻又無所不在,像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正如這段經文所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道的存在超越了所有人類語言的表達,它既無所不包容,又無法被具體界定。這不僅是對道的形容,也象徵著一種至高無上的真理,深藏於萬物之中,隱秘且無形,但又掌控一切。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惚恍」則進一步揭示了道的模糊和難以捉摸。道的存在並非某種具體的物質,它沒有可見的形狀或影像,因此無法被直接描述。這種「惚恍」的狀態,比起具象的物體來說,更像是一種精神層面、心靈層次的深邃理解。道並非是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一種存在於宇宙萬象之中的無形法則。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是對道的描述,它不會顯示出起點和終點,就像我們追求的智慧,無法明確界定其範圍。當我們試圖了解道時,無法僅依賴眼前的物質或形式,它是一個永遠無窮的流動與演變。這句話意味著道不是靜止的、可見的存在,而是流動的、無所不在的力量,無法僅依賴眼前的經驗去掌握它。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則告訴我們,只有理解道的根本,才能夠適應當下的世界。古老的道理,指的就是自然法則或宇宙真理,這些法則是亙古不變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些道理依然是我們行動和處世的指引。這也是為什麼「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如果能夠了解道的起源與根本,那麼就能掌握生命與世界的運行法則。 想像我們走在一條充滿霧氣的道路上,眼前的視野被霧氣遮擋,無法看清遠處的景象。這就像是道的本質,它隱匿在一切之中,並不顯露其面目。我們若試圖用具體的方式去探究它,將永遠無法接觸到它的真實。但當我們放下對具體物象的執著,放慢腳步,用心去感知、去體會,我們會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力量,它引導著我們的方向、穩定著我們的步伐。這就是道,無形無象,但又處處可見,存在於萬物之中,貫穿於宇宙的運行與變化之中。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2. 白話文 榮寵與羞辱,像是受到驚嚇一般;大
1.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五種顏色讓人眼盲;五種音律讓人耳聾;五種味道讓人口渴;奔馳狩獵使人心神紊亂;難以得到的財物使人心生妨礙。 因此,聖人注重的是內在的充實,而非外在
1.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白話文 三十根車輻集中在同一個轂上,當中是空無的,但正是這樣的空隙,使車能夠使用。 將泥土捏成器皿,當泥土被挖去後,正是這個
1.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涤除玄鑑,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 白話文 讓身與心合一,能否做到從不分離?專注於氣息,使自己柔和,能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白話文 拼命把杯子裝滿,還不如適可而止;不斷打磨鋒利的刀刃,終究無法長久保持鋒利。 家財萬貫,卻沒有誰能真正長久守住財富;擁有富貴卻驕傲自滿,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1.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2. 白話文 榮寵與羞辱,像是受到驚嚇一般;大
1.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五種顏色讓人眼盲;五種音律讓人耳聾;五種味道讓人口渴;奔馳狩獵使人心神紊亂;難以得到的財物使人心生妨礙。 因此,聖人注重的是內在的充實,而非外在
1.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 白話文 三十根車輻集中在同一個轂上,當中是空無的,但正是這樣的空隙,使車能夠使用。 將泥土捏成器皿,當泥土被挖去後,正是這個
1.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涤除玄鑑,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 白話文 讓身與心合一,能否做到從不分離?專注於氣息,使自己柔和,能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白話文 拼命把杯子裝滿,還不如適可而止;不斷打磨鋒利的刀刃,終究無法長久保持鋒利。 家財萬貫,卻沒有誰能真正長久守住財富;擁有富貴卻驕傲自滿,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
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2. 白話文 最完美的善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奪,它總是流向人們不願意去的低處,因此最接近大道的本質。 立身處世,應該像水一般: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照老子說的規則去做,你會活得很順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我們看"道",卻看不見它,這種狀態稱為"微",我們去聽"道",卻聽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做"希"。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你去摸"道",摸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做"夷"。 此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無論是從視覺、聽覺、觸覺
Thumbnail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照老子說的規則去做,你會活得很順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我們看"道",卻看不見它,這種狀態稱為"微",我們去聽"道",卻聽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做"希"。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你去摸"道",摸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做"夷"。 此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無論是從視覺、聽覺、觸覺
Thumbnail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