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白話文
彎曲的才能保全自己,屈服的才能變得筆直,低洼的才能充盈,破舊的才能更新,減少的才能獲得,太多的反而讓人困惑。因此,真正的智者順應自然、遵循大道,以此作為天下的準則。他不過度展現自己,所以能夠明察秋毫;不固執己見,所以能夠顯現其智慧;不炫耀自己的功績,所以真正有所成就;不自傲於自己的才能,所以能夠長久立足。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世上無人能與之抗衡。古人所說的「曲則全」,難道只是空話嗎?這確實是真理,真正圓滿的,都會回歸於這種柔順的道理之中。
3.解釋
這段話闡述了「柔弱勝剛強」的智慧,表明真正能夠長久存在、成就非凡的,往往是那些懂得順應變化、懂得收斂的人。世間萬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於流動與變化之中,剛硬易折,過滿則虧,唯有懂得謙遜與退讓的人,才能真正獲得圓滿。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是自然界的規律。竹子之所以能夠在狂風中生存,是因為它懂得彎曲,能夠適應風勢而不折斷。河流之所以能容納百川,是因為它處於低洼之處,才能承載無數水源。同樣地,在人生中,願意謙遜低調的人,往往更能獲得他人的支持與認可,反而是那些剛愎自用、鋒芒畢露的人,最終容易遭受挫敗。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主動炫耀自己,而是以謙卑的態度行事。像水一樣,它無形無狀,卻能滋養萬物,不與人爭,卻無處不在。聖人之所以能夠超越世人,不是因為他多麼強硬,而是因為他願意順應自然法則,遵循大道,不急於表現自己,不執著於自己的觀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沉迷於自身的優勢,這樣的人才能真正長久而穩固地立於天地之間。
最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點出了真正的無敵之道。世間的一切爭鬥,來自於對名利的執著,當一個人放下爭奪的心,反而沒有人能夠與之相爭,因為他已經超越了爭鬥本身。這正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當一個人不執著於勝負,而是順應自然法則,真正的成功便會自然而然地來臨。這就是「曲則全」的真正含義——外在的柔順,不代表軟弱,而是最高層次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