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感死亡事件學習如何自我照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S流感重症導致死亡又再次喚醒醫療衛生的敏感神經,從新冠病毒引起的COVID-19到這次事件的流感病毒重症,又或者一般型小感冒甚至只是尋常性鼻咽過敏症狀都同時有許多相似症狀出現,到底如何區分或者如何自我照護才能避免陷入重症風險?

 

自我保護分為兩個主要方向:

  1. 培養免疫力的防護機能
  2. 對自我身體狀態的了解與警覺性

 

【對自我身體狀態的了解與警覺性】

從過敏反應、小感冒、流感、新冠肺炎都可能同時伴隨鼻涕鼻水、咳嗽、痰、喘、疲倦、頭痛等症狀,那我們應該如何區分身體狀態到什麼程度需要警惕?

  • 發燒
  • 肌肉痠痛
  • 關節骨頭脹痛感
  • 上吐下瀉
  • 抽筋甚至抽搐感偶發
  • 胸悶胸痛心悸
  • 頭暈眼花至無法正常活動
  • 呼吸喘促無法停止

我們將這些症狀稱為#紅色警報 症狀

紅色警報症狀出現時,我們必須就醫看診!

 

看診後自我照護警覺需要關注重點:

  • 持續時間多長?
  • 症狀強度是否維持在高峰?
  • 症狀強度是逐漸增強?漸漸減弱?
  • 總共出現幾個紅色警報症狀?
  • 想想自己有什麼疾病?長期服用什麼西藥?

 

當紅色警報症狀達2個以上時需要更加警惕,即使已經就診服用藥物仍然不能放下戒心

最重要的是服藥後我們仍然需要觀察以上幾個要點

當紅色警報症狀在服藥後仍然持續,甚至強度增強,或者症狀數越來越多,請盡快找到最近的急診就診!

 

重症發生機率提升可能造成死亡風險!

重症發生機率提升可能造成死亡風險!

重症發生機率提升可能造成死亡風險!

 

【培養免疫力的防護機能】

好的免疫力培養需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養成:

  • 11點入睡
  • 低糖高纖飲食
  • 足夠營養素
  • 適量蛋白質攝取
  • 好的油脂補充
  • 規律有氧運動習慣

 

有效的免疫力提升:

  1. 正確施打適當疫苗-讓免疫力先實習再進入作戰準備
  2. 中醫調理體質-穩定免疫作戰能力
  3. 定期針灸-維持氣血通暢


#周大翔中醫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大S流感重症導致死亡又再次喚醒醫療衛生的敏感神經,從新冠病毒引起的COVID-19到這次事件的流感病毒重症,又或者一般型小感冒及鼻過敏等都同時有許多相似症狀出現,到底如何區分或者如何照護?透過症狀分類是一個常用的歸納方式,然而在沒有正確的醫師診斷,自行解讀判斷卻經常出現錯誤而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大S流感重症導致死亡又再次喚醒醫療衛生的敏感神經,從新冠病毒引起的COVID-19到這次事件的流感病毒重症,又或者一般型小感冒及鼻過敏等都同時有許多相似症狀出現,到底如何區分或者如何照護?透過症狀分類是一個常用的歸納方式,然而在沒有正確的醫師診斷,自行解讀判斷卻經常出現錯誤而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這個星期身邊很多朋友都病了,有些是流感,有些是新冠,有些是腸胃不適,各有各的辛苦。儘管大家都不會再像疫情期間如臨大敵,但防範意識實在不宜拋諸腦後,如果家中有長者或幼兒,更要事事小心。
Thumbnail
我會先把右手脈就是先排除感冒的狀況,再來細看看可能隱藏的其他問題…
Thumbnail
上個月月中得了A型流感,一直以來對於流感無感的我,嚇著了! 這次中獎的難受程度完全不雅於COVID-19,睡睡睡睡睡,做啥事都提不起勁, 甚至到中後期還有點憂鬱的傾向,想者好像就這樣死去也無所謂。
Thumbnail
隨著新冠疫情的過去,雖仍有少數的情況下仍有持續確診COVID-19,不過就目前確診量,似乎沒有流感來的嚴重。 接著我(護理師)以臨床上的經驗分享一下目前流感的症狀及治療方式、病患的感受。
Thumbnail
近日的確診人數仍然是持續的出沒,只能說出門在外場所多的時候,口罩還是要有防護,以免又2確.3確診的持續,雖然再次確診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病患)感覺就跟疫苗一樣,頂多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等),但身旁仍有年長的長輩呀!希望不要傳染給長輩,畢竟長輩還會夾雜很多症狀跟慢性病問題,所以我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這個星期身邊很多朋友都病了,有些是流感,有些是新冠,有些是腸胃不適,各有各的辛苦。儘管大家都不會再像疫情期間如臨大敵,但防範意識實在不宜拋諸腦後,如果家中有長者或幼兒,更要事事小心。
Thumbnail
我會先把右手脈就是先排除感冒的狀況,再來細看看可能隱藏的其他問題…
Thumbnail
上個月月中得了A型流感,一直以來對於流感無感的我,嚇著了! 這次中獎的難受程度完全不雅於COVID-19,睡睡睡睡睡,做啥事都提不起勁, 甚至到中後期還有點憂鬱的傾向,想者好像就這樣死去也無所謂。
Thumbnail
隨著新冠疫情的過去,雖仍有少數的情況下仍有持續確診COVID-19,不過就目前確診量,似乎沒有流感來的嚴重。 接著我(護理師)以臨床上的經驗分享一下目前流感的症狀及治療方式、病患的感受。
Thumbnail
近日的確診人數仍然是持續的出沒,只能說出門在外場所多的時候,口罩還是要有防護,以免又2確.3確診的持續,雖然再次確診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病患)感覺就跟疫苗一樣,頂多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等),但身旁仍有年長的長輩呀!希望不要傳染給長輩,畢竟長輩還會夾雜很多症狀跟慢性病問題,所以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