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 | 《關於癌症,我們是否治療太多,知道太少:從疾病、醫療到全人健康,與10位專家的深度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於癌症,我們是否治療太多,知道太少》
曾寶儀、莊慧秋、林明謙
出版年:2024.12.11
ISBN:9786267299647
本書購書途徑

博客來HYREAD 電子書


這本書並不探討艱深的醫學知識,而是透過與多位專家的對話,引領讀者重新思考癌症的本質,並反思我們面對疾病時的恐懼與治療方式。過去,癌症幾乎被視為絕症,但書中強調,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許多癌症是可以控制的,真正的挑戰往往在於如何預防復發,並從根本上改善身心狀態。書中提出將癌細胞視為對我們人生的「訊息」,甚至將其視為一份「禮物」。

書中的觀點,與其說是討論治療,不如說更側重於「如何與癌症共存」。當我們能找到與癌症和平共處的平衡點時,某種程度上也可視為一種治癒。

本書集結了多位專家的訪談,每次訪談的內容,大概都能總結為四大關鍵議題:

  • 癌症是如何產生的?
  • 治療的首要步驟是「安心」,只有心安才能夠有效應對。
  • 治本才是根本: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 多元治療,治療不僅僅是一條路。

癌細胞其實是想要救你,因為它以為你活不下去了

細胞為甚麼會突變?因為感覺到它處於一個惡劣的環境中。如果我們缺乏運動、氣血不通,循環就會不好;飲食亂吃,營養界會失衡;身心缺乏妥善照顧,就會心情憂慮,這時候細胞自然難以有好的生長環境,甚至變得難以存活。所以,它只能選擇突變、選擇大量繁殖1

🔍 不只是治療,而是改變生活方式

癌症是自己身體裡的細胞轉變過的。細胞就像是我們的小孩,而小孩會變壞,常常是因為接觸到不好的環境,養成不好的習慣......藥治療癌症,放寬心,開始當個好父母,好好照顧身體的需要2

癌細胞的出現,其實是因為身體在求救—當環境變得惡劣,它們才會選擇突變來求生。

因此,如果癌症就像是家裡的壞小孩,與其僅僅依靠藥物治療,更重要的是學會照顧自己的身體,成為「好父母」、提供「好的家庭環境」。

就好像房子嚴重漏水,你不能只是把漏水恐擋住,或者把壁癌刮除,你必須找出漏水的原因,從源頭處根本解決3

所以,重點不是單純消滅癌細胞,而是回頭檢視:我們的飲食是否健康?運動夠不夠?心情是否長期處於壓力之中? 


💭 恐懼,才是真正的敵人

當我們聽到「癌症」這個詞,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恐懼。但書中提醒我們,恐懼不會幫助我們戰勝疾病,反而會削弱免疫力,讓我們的身體更容易崩潰。我特別喜歡「與癌細胞溝通」這個概念——試著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它,找到一個讓我們與癌細胞一起活下來的方式,感謝它提醒我們需要調整生活,而不是把它當成敵人。


🥗 飲食與環境的影響

現代人的飲食充滿了加工食品、人工色素、香料、劣質油品,看起來美味,但其實是在破壞我們的身體。真正的健康來自簡單而天然的飲食。當我們開始吃得乾淨、睡得好、心情放鬆,身體自然會變得更強壯。癌症患者究竟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儘管不同學派有各自的理論,但有兩個原則4是不變的:

  1. 食材應安全乾淨——選擇當季、新鮮、未加工,且來源清楚的食物。
  2. 營養需均衡攝取——避免單一飲食,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營養素。

在主流醫學的基礎上,並不排斥搭配多種輔助療法,同步治療

六維一心的療法:結合主流醫學、營養學、排毒、身體活動、紓壓、靈性,六個面向修復我們自己5

書中提到的「六維一心療法」讓我印象深刻,它強調:除了醫學治療,我們還要注意營養、排毒、運動、紓壓和心靈層面的修復。這提醒我們,健康不只是吃藥或手術,還關乎如何照顧自己。但不只蔡松彥醫師提出的這個六唯一心療法,書中也分享了許多專家觀點,強調在主流醫學的基礎上,並不排斥搭配多種輔助療法。


癌症並不意味著終點,而是提醒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別讓恐懼主導我們的人生,而是學會與自己的身體對話,好好愛自己。癌症不只是挑戰,更是一個讓我們變得更健康、更珍惜生命的契機。

所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癌症的書,它更像是一份健康指南,讓每個人意識到建立更良好的飲食習慣、運動計畫與心理調適,可以提升整體生活品質,是任何人都適用的健康生活之書。


1 本書Ch1 罹癌名醫的治癒之路-蔡松彥訪談。
2 本書Ch5 融會中西醫的佛心醫者-許中華訪談。
3、註4 本書Ch2 用食物帶身體走向療癒-劉湘琪訪談。
5 本書Ch1 罹癌名醫的治癒之路-蔡松彥訪談。


avatar-img
37會員
74內容數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醫生,在監獄上班》||崔世鎮 著、陳家怡 譯。這是一本由監獄醫生所寫的從醫心得筆記,紀錄作者在替代役從事公共保健醫師的三年。Q:究竟該不該把稅金用在治療犯罪者?Q:究竟是社會(制度/結構)催生了犯罪者,還是人性本惡?
癌末妻子說:「請照顧我到最後!」於是向來遠廚房的丈夫開始學做菜。從只會煮泡麵加年糕的懶惰「慶尚道男人」,變成可以手腳俐落的煮海參湯、黑豬肉麵、海鮮鍋巴湯、桑黃磨菇雜糧飯等料理高手。這本書的主軸是作者為癌末的妻子烹製料理的日記。然而,這部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食譜......
《我是醫生,在監獄上班》||崔世鎮 著、陳家怡 譯。這是一本由監獄醫生所寫的從醫心得筆記,紀錄作者在替代役從事公共保健醫師的三年。Q:究竟該不該把稅金用在治療犯罪者?Q:究竟是社會(制度/結構)催生了犯罪者,還是人性本惡?
癌末妻子說:「請照顧我到最後!」於是向來遠廚房的丈夫開始學做菜。從只會煮泡麵加年糕的懶惰「慶尚道男人」,變成可以手腳俐落的煮海參湯、黑豬肉麵、海鮮鍋巴湯、桑黃磨菇雜糧飯等料理高手。這本書的主軸是作者為癌末的妻子烹製料理的日記。然而,這部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食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雖然小心翼翼的需要多多注意 但是孩子的童年不能只有一直在做治療的記憶 開心地玩耍、學習也好重要 我們從第二階段鞏固期最後兩週就開始就偷偷摸摸的跑出去玩 疫情後一直宅在家,加上弟弟的情況,我們也要保護好我們自己才不會傳染給他 所以全家都需要轉換被悶壞心情,我們難得跑得遠遠的來到外木山
Thumbnail
輕鬆回家休養的維持期生活,遇到發燒大魔王就讓人緊張 無法確定該衝醫院還是觀察,只能憑藉被孩子培養出的經驗和媽媽的直覺來判斷 從進入維持期之後,弟弟第一次發燒剛好在住院的再引導期最後一週2022/4/23-4/25 有護理師和醫生隨時可以看顧,就沒什麼太大的感覺,因為有任何狀況都可以隨時處
Thumbnail
確診後的第一天,我開始忙著了解我的保險的內容,以及思索要去找哪位醫生尋求第二意見.......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
Thumbnail
在格友裡面有提到的一個關於癌症的疼痛控制,這確實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想起了關於很多的病友,想說藉此來分享一下我臨床的經驗。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雖然小心翼翼的需要多多注意 但是孩子的童年不能只有一直在做治療的記憶 開心地玩耍、學習也好重要 我們從第二階段鞏固期最後兩週就開始就偷偷摸摸的跑出去玩 疫情後一直宅在家,加上弟弟的情況,我們也要保護好我們自己才不會傳染給他 所以全家都需要轉換被悶壞心情,我們難得跑得遠遠的來到外木山
Thumbnail
輕鬆回家休養的維持期生活,遇到發燒大魔王就讓人緊張 無法確定該衝醫院還是觀察,只能憑藉被孩子培養出的經驗和媽媽的直覺來判斷 從進入維持期之後,弟弟第一次發燒剛好在住院的再引導期最後一週2022/4/23-4/25 有護理師和醫生隨時可以看顧,就沒什麼太大的感覺,因為有任何狀況都可以隨時處
Thumbnail
確診後的第一天,我開始忙著了解我的保險的內容,以及思索要去找哪位醫生尋求第二意見.......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
Thumbnail
在格友裡面有提到的一個關於癌症的疼痛控制,這確實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想起了關於很多的病友,想說藉此來分享一下我臨床的經驗。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