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明知道距離對感情比較好,卻又渴望整天黏在一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何我們明知道距離對感情比較好,卻又渴望整天黏在一起?


在親密關係心理學中,距離與親密一直是個矛盾的議題。理性上,我們知道適當的距離能讓關係保鮮,維持吸引力;但感性上,很多人卻仍然渴望與伴侶整天相處,甚至會因分開而感到焦慮。這種心理衝突涉及了依戀理論、神經科學、關係動力學等多種心理學範疇。


1. 依戀理論:童年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伴侶關係


心理學家 約翰·鮑比(John Bowlby)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 提出的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認為我們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模式,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行為。依戀類型分為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矛盾型,這四種依戀模式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渴望親密、有些人需要距離


(1)焦慮依戀型:渴望親密,害怕被拋棄


「如果我們不常見面,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 這類人在童年時可能經歷了不穩定的關愛,例如父母有時親密、有時冷漠,因此他們在成年後會過度渴望伴侶的陪伴,以獲得安全感。
  • 他們容易對關係中的距離感到不安,會希望頻繁見面、時刻聯繫,以此來確認愛的存在。
  • 行為特徵
    • 時常想要「黏」著對方,甚至希望24小時都能聯繫。
    • 需要伴侶的即時回應,例如未讀訊息會引發焦慮。
    • 如果對方要求個人空間,可能會誤解成「對方不愛自己了」。


(2)逃避依戀型:害怕過度親密,喜歡距離感


「如果太常見面,我會感到壓力,甚至想逃走。」

  • 這類人在童年時可能有較為冷漠、情感距離較遠的照顧者,導致他們長大後在關係中習慣自我保護,避免過度依賴他人。
  • 當伴侶過於親密,他們會感到壓力,並透過「拉開距離」來尋找安全感。
  • 行為特徵
    • 親密到一定程度後,會希望保有獨立空間,避免過度的情感依賴。
    • 當伴侶頻繁聯繫時,可能會變得冷淡,甚至減少回應。
    • 當關係發展得太快或太近時,可能會感到焦慮,甚至選擇逃避。


(3)矛盾依戀型:忽冷忽熱,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親密


「我想跟你在一起,但又覺得太近會不舒服。」

  • 這類人同時擁有焦慮型逃避型的特質,他們有時渴望親密,但當親密度增加時,內心又會產生壓力,害怕失去自我。
  • 行為特徵
    • 有時希望整天黏在一起,但有時又需要距離,這種變化讓伴侶感到困惑。
    • 在爭吵時,可能會既希望對方哄自己,又害怕對方太過靠近。
    • 在關係中容易感到矛盾,既想要穩定,又害怕被束縛。


(4)安全依戀型:親密與距離取得平衡


「我喜歡親密,但也享受獨立。」

  • 這類人在童年時擁有穩定且溫暖的照顧者,因此成年後能夠在親密與距離之間找到平衡。
  • 行為特徵
    • 可以接受伴侶的個人空間,不會過度焦慮或冷漠。
    • 在關係中表現出信任,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 當伴侶需要距離時,不會過度解讀為「愛的減少」。



2. 生理與神經科學:為何「愛的黏著」是天生的?


心理學不只從行為分析關係,也從生理與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為何我們會渴望親密。

(1)催產素(Oxytocin)與依戀

  • 催產素是俗稱的「愛的荷爾蒙」,當我們與愛人擁抱、親吻、牽手、甚至是頻繁見面時,催產素的濃度會上升,使我們產生親密感與依戀。
  • 當催產素濃度較高時,我們會更渴望與對方接觸,甚至希望時時刻刻在一起。

(2)多巴胺(Dopamine)與新鮮感

  • 戀愛初期,我們的大腦會釋放大量多巴胺,這種物質與快感、興奮感有關,讓我們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 這就是為什麼熱戀期的情侶,會特別渴望「天天見面」,因為這時候愛情就像「上癮」,讓人無法自拔。

(3)皮質醇(Cortisol)與分離焦慮

  • 當我們與伴侶分開時,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升高,使我們感到焦慮與不安。
  • 對於焦慮依戀型的人來說,這種壓力反應會更強烈,導致他們更難接受「分開」的狀態,從而希望伴侶一直陪伴在身邊。



3. 為何「明知距離更好」,卻無法做到?


即使我們理性上知道「距離可以讓愛更長久」,但當下的情感需求與焦慮可能會讓我們選擇更直接的滿足方式——例如要求對方頻繁見面、維持高強度聯繫。這是一種短期舒適 vs. 長期健康的拉鋸戰。

  • 短期需求(當下滿足):時刻陪伴能立即降低焦慮,讓人感覺安全。
  • 長期健康(維持吸引力):適當的距離能夠幫助關係保持新鮮感,讓彼此有喘息空間。

解決方案:學習用信任來取代控制,讓愛情不只是建立在依賴,而是雙方的選擇。



如何在「親密」與「距離」間找到平衡?

  • 了解自己的依戀類型,調整相處模式。
  • 學習與分離共處,讓自己在關係之外也能獨立。
  • 透過非肢體的親密行為(如文字、語音訊息),讓距離不等於冷漠。
  • 給彼此空間,讓關係擁有健康的節奏,而不是無止境的陪伴。


👉 愛不是時時刻刻在一起,而是在適當的距離中,仍然深深地牽掛對方。


我想相處是一種智慧吧,如果懂得觀察,了解彼此之間對伴侶關係的期待,當然也要知道對方性格上是否存在的恐懼原型中的四種核心原型之影響,如果有,也得要知道自己的風格,以及對方的風格,自己的恐懼,以及對方的恐懼,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在彼此的關係互動上找到最合適與理想的交流方式。

avatar-img
0會員
18內容數
我們在這邊討論生活、生命、享受、關係的各種品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品報|品味好生活 的其他內容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是德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Fritz Riemann)於1961年出版的經典著作。此書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銷售超過百萬冊,對心理學領域影響深遠。在此跟各位探討,四種恐懼與人格類型對情感關係的表達方式。
建立邊界感,讓愛情與慾望更炙熱:距離的藝術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習慣追求「親密無間」的相處模式,認為愛情就是要時刻陪伴、無話不談。然而,心理學家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在《親密關係的矛盾》中強調,太多的親密反而會削弱激情,適當的距離才能保持吸引力。 這與我們對戀愛的認知有衝突吧!
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親密關係的矛盾》核心概念解析:愛與自由的微妙平衡 她是當代最受矚目的心理治療師之一,專精於兩性關係與親密心理學。在《親密關係的矛盾|台灣翻譯為:情欲徒刑 給困在親密關係卻失去性愛的原因討論。保持適當的距離,反而對於愛情能夠更長久有更直接的幫助。
情侶之間,需要保有各自的空間嗎? 關係裡的界線與品味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距離感」一直是一個微妙而重要的議題。有些人認為戀愛應該是彼此形影不離,彷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也有一派認為,唯有保留個人的界線與空間,才能讓感情長久保鮮。你所提出的觀點——「需要有自己的界線與空間,這樣反而可以讓感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是德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Fritz Riemann)於1961年出版的經典著作。此書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銷售超過百萬冊,對心理學領域影響深遠。在此跟各位探討,四種恐懼與人格類型對情感關係的表達方式。
建立邊界感,讓愛情與慾望更炙熱:距離的藝術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習慣追求「親密無間」的相處模式,認為愛情就是要時刻陪伴、無話不談。然而,心理學家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在《親密關係的矛盾》中強調,太多的親密反而會削弱激情,適當的距離才能保持吸引力。 這與我們對戀愛的認知有衝突吧!
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親密關係的矛盾》核心概念解析:愛與自由的微妙平衡 她是當代最受矚目的心理治療師之一,專精於兩性關係與親密心理學。在《親密關係的矛盾|台灣翻譯為:情欲徒刑 給困在親密關係卻失去性愛的原因討論。保持適當的距離,反而對於愛情能夠更長久有更直接的幫助。
情侶之間,需要保有各自的空間嗎? 關係裡的界線與品味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距離感」一直是一個微妙而重要的議題。有些人認為戀愛應該是彼此形影不離,彷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也有一派認為,唯有保留個人的界線與空間,才能讓感情長久保鮮。你所提出的觀點——「需要有自己的界線與空間,這樣反而可以讓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討論愛情關係由濃轉淡的心理機制,以及其他因素導致愛情淡化的情境。 比如遠距離關係可能導致愛情走向平淡,需要加強兩人關係並提升互動頻率和品質。
Thumbnail
引言 戀愛,這個從古至今讓無數人魂牽夢縈的話題,不論是在詩詞歌賦還是現代文學中,總是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然而,戀愛中的情侶問題卻往往令人頭疼。 當面臨愛情中的種種困境時,我們該如何反應?是選擇冷靜理智,還是隨心所欲? 在這篇文章中,將探討戀愛中的情侶問題,並對理智腦與戀愛腦的反應進行解析。
Thumbnail
本文從長期深度的喜歡的定義入手,探討了長期深度的喜歡是如何產生的、為我們帶來什麼以及如何才能擁有長期深度的喜歡。此外,還對長期深度的喜歡的影響進行了闡述。
Thumbnail
在你的關係裡,你是否活在情緒的興奮感中,而不是活在基於現實的承諾? 對於我們當中一些強烈渴望進入關係的人,有時我們會愛上「愛」這個想法,多過於實際與我們約會的那個人。
Thumbnail
激烈的愛情,容易消退,平淡的愛情,容易走散,讓愛情恆溫,似乎容易走的更長更遠。 有人說一見鍾情是盲目的危險,沒有太清醒的評估,愛情總會被現實擊敗。也有人認為淡如水的愛情,沒有浪漫的催化,只是多個室友感覺,真的能成為一生的伴侶嗎?! 愛情的課題沒有專家 卻有不變的幸福解答,只是每個人對幸
Thumbnail
這一次談心說情要跟大家分享兩顆心的距離。
Thumbnail
在戀愛關係中,適度的空間和彈性是維持穩定和長久的關鍵。透過溝通、包容和尊重,可以避免緊迫盯人和窒息式的相處方式。愛情是珍惜與尊重,不是傷害與強迫。
Thumbnail
愛情教人癡迷、令人心醉;之後呢?多是自傷或彼此傷害了!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Thumbnail
所謂的愛情 其實 是奧妙神奇的事 不管是一見鍾情亦或是日久生情 好的時候總讓人覺得甜蜜 兩個人相處 試著 坦白包容和體貼 不管在任何時間還是怎樣的地點 只要在一起 就什麼都不缺
Thumbnail
討論愛情關係由濃轉淡的心理機制,以及其他因素導致愛情淡化的情境。 比如遠距離關係可能導致愛情走向平淡,需要加強兩人關係並提升互動頻率和品質。
Thumbnail
引言 戀愛,這個從古至今讓無數人魂牽夢縈的話題,不論是在詩詞歌賦還是現代文學中,總是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然而,戀愛中的情侶問題卻往往令人頭疼。 當面臨愛情中的種種困境時,我們該如何反應?是選擇冷靜理智,還是隨心所欲? 在這篇文章中,將探討戀愛中的情侶問題,並對理智腦與戀愛腦的反應進行解析。
Thumbnail
本文從長期深度的喜歡的定義入手,探討了長期深度的喜歡是如何產生的、為我們帶來什麼以及如何才能擁有長期深度的喜歡。此外,還對長期深度的喜歡的影響進行了闡述。
Thumbnail
在你的關係裡,你是否活在情緒的興奮感中,而不是活在基於現實的承諾? 對於我們當中一些強烈渴望進入關係的人,有時我們會愛上「愛」這個想法,多過於實際與我們約會的那個人。
Thumbnail
激烈的愛情,容易消退,平淡的愛情,容易走散,讓愛情恆溫,似乎容易走的更長更遠。 有人說一見鍾情是盲目的危險,沒有太清醒的評估,愛情總會被現實擊敗。也有人認為淡如水的愛情,沒有浪漫的催化,只是多個室友感覺,真的能成為一生的伴侶嗎?! 愛情的課題沒有專家 卻有不變的幸福解答,只是每個人對幸
Thumbnail
這一次談心說情要跟大家分享兩顆心的距離。
Thumbnail
在戀愛關係中,適度的空間和彈性是維持穩定和長久的關鍵。透過溝通、包容和尊重,可以避免緊迫盯人和窒息式的相處方式。愛情是珍惜與尊重,不是傷害與強迫。
Thumbnail
愛情教人癡迷、令人心醉;之後呢?多是自傷或彼此傷害了!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Thumbnail
所謂的愛情 其實 是奧妙神奇的事 不管是一見鍾情亦或是日久生情 好的時候總讓人覺得甜蜜 兩個人相處 試著 坦白包容和體貼 不管在任何時間還是怎樣的地點 只要在一起 就什麼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