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四種原型 伴侶關係中會有的特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恐懼的原型》:深入探索人類內心的四種恐懼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是德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Fritz Riemann)於1961年出版的經典著作。此書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銷售超過百萬冊,對心理學領域影響深遠。


核心概念:四種恐懼與人格類型

李曼透過心理分析,將人類的恐懼劃分為四種基本類型,並與相應的人格特質相連結:

  1. 分裂型人格(害怕失去自我):此類型的人擔心與他人過度親近會導致自我迷失,因此傾向保持距離,避免與人深度交往。
  2. 憂鬱型人格(害怕分離與孤獨):這類人極度害怕被拋棄或孤立,因而過度依賴他人,渴望持續的關注與陪伴。
  3. 強迫型人格(害怕改變與消逝):他們對變化感到不安,偏好穩定和可預測的環境,對新事物或未知領域抱持抗拒態度。
  4. 歇斯底里型人格(害怕既定的規律與束縛):此類型的人追求自由,抗拒規範和限制,渴望新奇與刺激,難以適應單調或受控的生活。


李曼認為,這四種恐懼源自我們的成長經歷和環境影響,每個人可能同時具備多種類型的特質,但通常會有一種主導的恐懼模式。


恐懼的根源:童年經驗的影響

書中強調,成年人的恐懼往往與童年時期的經歷密切相關。例如,童年時缺乏安全感的個體,可能在成年後表現出對分離的極度恐懼,形成憂鬱型人格特質。理解這些恐懼的根源,有助於我們面對內心的陰影,進而實現自我成長。


實際案例:深入剖析恐懼的表現

李曼在書中引用了多個真實案例,生動地展示了不同人格類型的恐懼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為和生活。例如,一位強迫型人格的女性,因害怕不潔,花費數小時清洗自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透過這些案例,讀者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各類恐懼的具體表現。


只要能夠學習與恐懼共處 便能邁向成熟人格



《恐懼的原型》不僅是對人類恐懼的分類,更是一部引導讀者深入自我探索的指南。透過理解和接納自身的恐懼,我們可以找到內心的平衡,促進人格的成熟與完整。正如書中所述,恐懼是一種警訊,提醒我們生命中的失衡之處,只有直面它,我們才能獲得新的自由,賦予生命新的秩序與意義。


伴侶關係中套入四種恐懼原型的話,會有哪些行為特徵呢?


在伴侶關係中,弗里茲·李曼(Fritz Riemann) 提出的四種恐懼原型(分裂型、憂鬱型、強迫型、歇斯底里型)會影響我們與愛人相處的方式。每種恐懼原型都代表了我們對愛情的不同需求與回應模式,並決定了我們如何面對親密關係中的衝突、依戀、自由與承諾。以下是這四種類型在伴侶關係中的行為特徵,以及如何改善相處模式。


1. 分裂型(害怕失去自我)


核心恐懼:害怕過度親密,擔心自己在關係中迷失、被束縛。
典型行為

偏好保持距離,不習慣長時間黏在一起,可能會頻繁要求「個人空間」。

  • 在情感表達上較為冷靜,甚至顯得冷漠、疏離,避免過度依賴伴侶。
  • 對承諾感到壓力,可能會對婚姻或同居等長期關係感到不安。
  • 當伴侶要求更多關注或親密時,容易產生逃避傾向,甚至選擇用「冷處理」方式來應對。


如何改善?

學習溝通情感需求:試著理解伴侶對親密感的渴望,並在保持個人空間的同時,也願意分享內心感受。
慢慢適應承諾:與其一口氣承諾未來,不如透過階段性承諾來減少壓力,例如先試著一起旅行、短期同居,再進一步考慮長期承諾。
建立安全感:理解親密關係不一定會剝奪個人的獨立性,適時讓伴侶參與你的世界,讓親密變成一種選擇,而非負擔。



2. 憂鬱型(害怕分離與孤獨)


核心恐懼:害怕被拋棄、失去愛,容易過度依賴伴侶。

典型行為

  • 害怕伴侶冷淡或忽略自己,需要頻繁的確認與關注(如:經常問「你還愛我嗎?」)。
  • 過度依賴對方,可能會忽略自己的生活與個人成長,把愛情當作生活的全部。
  • 對關係中的變化極度敏感,當對方稍微冷淡時,會陷入焦慮或憂鬱狀態。
  • 在關係中可能會討好對方,害怕表達自己的需求,擔心對方因此離開。
  • 分手時極度痛苦,難以放下過去的關係,甚至會想要挽回或重建破裂的感情。


如何改善?

培養獨立性: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圈,發展個人興趣,讓自己不會完全依賴伴侶的存在。
調整「被愛」的期待:理解愛不是透過時刻關注來證明,而是來自於穩定的信任與相處。
學習面對孤獨:讓自己習慣偶爾的獨處,例如享受一個人的旅行、學習、社交,讓自己變得更有安全感。



3. 強迫型(害怕改變與消逝)


核心恐懼:害怕不確定性,喜歡掌控與穩定,對變化有強烈抗拒。

典型行為

偏好固定的生活模式,例如:嚴格的作息、固定的約會時間、習慣特定的相處方式,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感到不安。

  • 希望關係「按部就班」發展,例如:交往多久就應該訂婚、結婚,對於關係中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
  • 在爭吵時傾向講道理與規則,較難接受情緒性的討論,希望事情能有明確的結論與解決方案。
  • 可能會要求伴侶遵守自己的標準(例如:生活習慣、金錢管理、未來計劃等),無法接受過於隨性的伴侶。
  • 害怕分手或結束,因此即使關係出現問題,也可能會選擇忍耐或壓抑不滿。


如何改善?

接受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愛情並不是按部就班的計畫,允許關係中的偶發事件與變化,讓自己適應更多彈性。

放下對「完美關係」的期待:不要過度追求「標準化」的戀愛模式,接受每段關係都有其獨特性與成長過程。

學習放手與信任:讓伴侶有更多的自由,減少過度的控制與規範,關係才能更自在。



4. 歇斯底里型(害怕既定的規律與束縛)


核心恐懼:害怕被侷限、失去自由,抗拒傳統關係框架。

典型行為

  • 喜歡新鮮感與刺激,關係剛開始時充滿熱情,但當穩定下來後,可能會感到無聊或受困。
  • 不喜歡過於黏膩的關係,可能會突然冷淡,或主動尋找新的興趣來轉移注意力。
  • 在關係中容易感到壓迫,例如伴侶要求承諾、婚姻、共同計畫時,可能會感到不安甚至逃避。
  • 享受被關注與吸引力,但不一定願意長期投入單一關係,可能會有曖昧行為。
  • 害怕重複與例行公事,容易對穩定的伴侶感到厭倦,甚至尋求外界的刺激(如:旅行、認識新朋友)。


如何改善?

理解承諾並不等於束縛:找到既能保持個人自由,又能兼顧伴侶需求的方式,例如設立合理的相處界線。

溝通未來計畫:即使不喜歡受約束,也應該讓伴侶了解你的需求,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關係模式。

學習穩定中的樂趣:透過旅行、學習新技能等方式,讓關係在穩定中仍能保持新鮮感,而不只是逃避親密。



恐懼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如何相處


每個人在親密關係中都可能擁有這四種恐懼的影子,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並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當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恐懼,並學習與之共處時,愛情才能真正帶來自由與成長。

那麼,你的愛情模式屬於哪一種類型?而你的伴侶呢?你們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嗎?

avatar-img
0會員
18內容數
我們在這邊討論生活、生命、享受、關係的各種品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品報|品味好生活 的其他內容
建立邊界感,讓愛情與慾望更炙熱:距離的藝術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習慣追求「親密無間」的相處模式,認為愛情就是要時刻陪伴、無話不談。然而,心理學家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在《親密關係的矛盾》中強調,太多的親密反而會削弱激情,適當的距離才能保持吸引力。 這與我們對戀愛的認知有衝突吧!
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親密關係的矛盾》核心概念解析:愛與自由的微妙平衡 她是當代最受矚目的心理治療師之一,專精於兩性關係與親密心理學。在《親密關係的矛盾|台灣翻譯為:情欲徒刑 給困在親密關係卻失去性愛的原因討論。保持適當的距離,反而對於愛情能夠更長久有更直接的幫助。
情侶之間,需要保有各自的空間嗎? 關係裡的界線與品味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距離感」一直是一個微妙而重要的議題。有些人認為戀愛應該是彼此形影不離,彷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也有一派認為,唯有保留個人的界線與空間,才能讓感情長久保鮮。你所提出的觀點——「需要有自己的界線與空間,這樣反而可以讓感
建立邊界感,讓愛情與慾望更炙熱:距離的藝術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習慣追求「親密無間」的相處模式,認為愛情就是要時刻陪伴、無話不談。然而,心理學家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在《親密關係的矛盾》中強調,太多的親密反而會削弱激情,適當的距離才能保持吸引力。 這與我們對戀愛的認知有衝突吧!
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親密關係的矛盾》核心概念解析:愛與自由的微妙平衡 她是當代最受矚目的心理治療師之一,專精於兩性關係與親密心理學。在《親密關係的矛盾|台灣翻譯為:情欲徒刑 給困在親密關係卻失去性愛的原因討論。保持適當的距離,反而對於愛情能夠更長久有更直接的幫助。
情侶之間,需要保有各自的空間嗎? 關係裡的界線與品味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距離感」一直是一個微妙而重要的議題。有些人認為戀愛應該是彼此形影不離,彷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也有一派認為,唯有保留個人的界線與空間,才能讓感情長久保鮮。你所提出的觀點——「需要有自己的界線與空間,這樣反而可以讓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關於作者: 【法】蒂博·默里斯 法國高人氣作家,著名心理自助網站創始人,多本暢銷心理書的作者。曾在許多知名雜誌上發表文章。他擅長將哲學和心理學的深刻見解,轉化為易讀、易懂、實用的知識,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發揮潛力,達到更高的成就。劉慧(譯)畢業於瑞典隆德大學,取得心理學碩士學位。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人格心理學第三第四課) 1. 又是一個週五。 8點,心理系教學樓,人格心理學第三次課。向老師把Freud的人格理論講完了,開始講精神分析流派其他心理學家的觀點。   “在Freud之前,就有人研究無意識和夢,也有人使用談話法和催眠法來治療病人,也有人強調性問題,在精神疾病方面的重要影響。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為什麼無效溝通充斥現代社會?布洛赫得了過度善於分析的文明病,或許現代人需要這本書做為自我診斷手冊。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MBTI流行一陣子後,在社群媒體就常常看到大家用I人或E人宣稱自己的社交屬性,但隨著時間推移,不難發現有些E人慢慢也會變成I人,甚至有社交恐懼的傾向出現,真的是非常迷的現象,今天就稍微跟大家聊聊我從E轉I的心路歷程,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社交焦慮和社恐吧!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
Thumbnail
關於作者: 【法】蒂博·默里斯 法國高人氣作家,著名心理自助網站創始人,多本暢銷心理書的作者。曾在許多知名雜誌上發表文章。他擅長將哲學和心理學的深刻見解,轉化為易讀、易懂、實用的知識,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發揮潛力,達到更高的成就。劉慧(譯)畢業於瑞典隆德大學,取得心理學碩士學位。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人格心理學第三第四課) 1. 又是一個週五。 8點,心理系教學樓,人格心理學第三次課。向老師把Freud的人格理論講完了,開始講精神分析流派其他心理學家的觀點。   “在Freud之前,就有人研究無意識和夢,也有人使用談話法和催眠法來治療病人,也有人強調性問題,在精神疾病方面的重要影響。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為什麼無效溝通充斥現代社會?布洛赫得了過度善於分析的文明病,或許現代人需要這本書做為自我診斷手冊。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MBTI流行一陣子後,在社群媒體就常常看到大家用I人或E人宣稱自己的社交屬性,但隨著時間推移,不難發現有些E人慢慢也會變成I人,甚至有社交恐懼的傾向出現,真的是非常迷的現象,今天就稍微跟大家聊聊我從E轉I的心路歷程,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社交焦慮和社恐吧!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