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蔡孝祺-avatar-img
發佈於人生哲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 Lasting Happiness in a Changing World

The Dalai Lama,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  2017 天下雜誌

分類:論說--實用 

★★★★☆

 

一句話:

兩位好友(屠圖大主教和達賴喇嘛)的相聚對談,藉由他們的相處和回答問題揭示人們當面對無可避免的憂傷時,該如何從內心獲得喜悅。

 

重要字句:


喜悅和快樂不同,快樂通常指「滿足」而言,但喜悅包含得更廣泛,例如經過痛苦地分娩後得到的喜悅。涵蓋了愉悅(五感的享受)、樂趣、滿意、興奮、(伴隨其他情緒而來的)舒緩、驚奇、忘我、(完成任務的)得意、(對子女的)難掩自豪、幸災樂禍、崇拜、感激、欣慰、陶醉著迷等等。

 

兩位精神領袖再三告訴我們,喜悅無不伴隨憂傷。事實上,正是因為有痛有苦,我們才得以感受喜悅、珍惜喜悅。

 

真正的喜悅是一種存在方式,而不是倏忽即逝的情緒。

 

喜悅的八大支柱:

  • 觀點
  • 謙卑
  • 幽默
  • 接受
  • 原諒
  • 感恩
  • 慈悲
  • 付出


摘要:

 

喜悅的道理

 

人們常常覺得要靠外在環境才會得到快樂(happiness),喜悅(joy)不用。-- 屠圖大主教
我思考了很久,相信人生的目的是要尋求快樂。-- 達賴喇嘛

 

找到更多的喜悅並不能讓我們倖免於人生中必然的困苦和心碎,事實上,我們還可能更容易哭,但也會更容易笑。也許應該說,更真實地活著吧。

 

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只強調外在、物質的價值。我們真的應該多注重內在(心識mind和心性heart)的價值,這也是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

 

當我們一心執著於己,就注定不快樂。轉換看待事物的角度,轉向他人,從苦惱轉向憐憫,將自己的境遇和他人串聯在一起,自身的痛苦也會隨之減輕。我們想消除自己的痛苦,方法其實就是轉而關懷他人的痛苦,這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自我中心的心態招來恐懼和不安全感,不信任別人,最後帶來沮喪和憤怒。

 

不能把喜悅當成目的去追求,喜悅其實來自於每天的想法、感受和行動。

 

我們的同理心不太會推及到非自己「團體」內的人,因此大主教和達賴喇嘛不斷提醒,我們都生而為人,隸屬同一個團體。

 

科學的快樂大腦理論,和四種迴路有關:

  • 保持積極狀態的能力:學會愛人和同理心。
  • 從消極狀態中回復的能力:和第一個能力是分開的。
  • 專注的能力。
  • 慷慨付出的能力:合作是天賦本能。

 

讓喜悅遠離的事物


要是現況有辦法超越,那麼與其過於悲傷、恐懼或憤怒,不如努力改變情況。要是現況無論如何都無法超越,那也就沒必要悲傷、恐懼或憤怒。-- 達賴喇嘛

 

精神免疫力:

  • 避免毀滅性情緒,需要長時間培養。
  • 大主教認為我們有負面想法和情緒很自然,不該為此苛責自己;達賴喇嘛則認為精神免疫力可以克服這些七情六慾,並不是無可避免的事。
  • 調整面對事情的態度,改變那件事情對人生的影響。
  • 承認受苦的事實,人生充滿苦難dukkha(苦受、意為痛苦、不安、不滿足等)

 

我們觀察自己的經驗,然後判斷這個是好的、那個是壞的、……接著產生相對應的反應,可能是恐懼、失望,可能是憤怒。我們要明白,這些只是心智的不同面向,而不是真正的現實。-- 達賴喇嘛

 

恐懼、壓力和焦慮:

  • 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克服恐懼。雖然害怕,但仍敢於行動。
  • 壓力和焦慮往往來自於沒認清自己的能力或客觀事實,期望太高、野心太大。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很少,不過是愛和連結而已。
  • 想想別人,和我們一樣都只是人,假如我們認為自己很特別,或不夠特別,那麼恐懼、緊張、壓力和焦慮也會隨之出現。

 

沮喪與憤怒:

  • 憤怒其實是深層的恐懼,恐懼帶來沮喪,沮喪又會招來憤怒。
  • 思考怒火會造成什麼後果,就會發現,生氣沒有幫助。
  • 平息憤怒的一個辦法就是承認自己的軟弱,自問我是受到什麼傷害而憤怒?我在害怕什麼?如此我們反而能夠同裡別人的感受,甚至也包括那些惹火我們的人。
  • 如果能認清一件煩心事有多少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也就能夠減少沮喪和憤怒的感受。倘若我們願意承認其他人也有自身的恐懼和傷痛,那麼我們就有機會避免把憤怒投射在對方身上這種常見的情形。

 

悲傷與哀慟:

  • 間歇的悲傷能夠讓我們內心關注的範圍擴大,讓我們願意尋求彼此的支持和扶助。
  • 喜悅和悲傷是牽繫在一起的。沒有愛,不會感到悲傷。

 

絕望:

  • 壞事確實存在,但是不常發生,所以才是新聞。
  • 希望和樂觀並不一樣,樂觀比較表面,容易因為環境變化就淪為悲觀。希望則堅定得多。樂觀憑的多半是感覺,希望憑藉的是堅定的信念。

 

寂寞:

  • 人出生與死亡完全仰賴他人,在這之間,我們以為自己能獨立而活,其實是個迷思。
  • 人會過度重視自己,背後的動力其實是想為自己尋求更大的快樂,過度重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就會漸漸斷裂。
  • 信任能帶來友誼。

 

嫉妒:

  • 大主教的意見:人對它沒有太大的控制能力,對抗的方法是感激,細數自己的幸福。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觀念,懂得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想要別人有的東西。
  • 達賴喇嘛的意見:嫉妒會破壞心靈祥和、傷害感情。任何會干擾心靈平靜喜樂的情緒,都應該學著在萌芽之前就先避免,單純當成正常的心智反應,認為我們無法左右是不對的。最重要的是養成關懷他人的意識,理解他人和我們一樣想獲得快樂,由衷為他人的成功感到高興。
  • 培養出人性相同、一體的概念,自然而然會希望他人也能離苦得樂。

 

你不會一早醒來就對自己說:好,我現在要嫉妒別人。那種念頭是自然而然產生的。-- 屠圖大主教

 

苦難與困境:

  • 痛苦使人得以清楚看見何為喜悅。通往喜悅的道路不能繞過痛苦和逆境,而是必須從中穿越
  • 若能領悟痛苦也會過去,了解無常,我們會更容易熬過痛苦,甚至感激它讓我們學習,從中尋找意義。
  • 一定程度的寬恕和容忍是必要的,同時也要明白,這些憂傷痛苦在任何人身上都會發生。

 

病痛與恐懼死亡:

  • 生命無常,這是萬事萬物的常理。佛說,沒有東西能夠永恆。

 

自由的奧義,或許不過就是延長從接收到刺激到產生反應之間短促的時間。冥想似乎能延長這段間隔,開發我們選擇如何反應的能力。

 

raw-image


喜悅的八大支柱


心智理性的特質:觀點、謙卑、幽默、接受

心靈感性的特質:原諒、感恩、慈悲、付出

 

觀點perspective

  • 人的世界是由其本身的心智所創造的。
  • 想改變情緒很難,但改變觀點相對容易,因為人有控制理智的能力。
  • 你如何看待世界,賦予所見之事何種意義,也會連帶改變你的感受。
  • 我們以為的現實,常常只是整體全貌的一部分。放寬視野能以更中立的立場看見所有背景包含的一切。

 

謙卑humility

  • 當我們遇見一個人,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記得,他同樣渴望擁有快樂的人生。
  • 把自己看成一個普通人,打心底欣賞眼前的人,但不代表必須否認自己的天賦,謙卑是承認自己的天賦來自上帝。
  • 放寬視野,自然會產生謙卑,承認自己身為凡人,不可能解決或掌控人生所有問題。

 

幽默humor

  • 不管話題表面上看來多教人痛苦,他們第一個反應都是笑。
  • 謙卑才能自嘲,懂得自嘲則讓我們意識到彼此共有的人性。

 

接受acceptance

  • 接受不是聽天由命,而是內心接受了現實,接受人生所有痛苦、遺憾與美好。
  • 壓力和不安來自於我們對生活應有樣貌的期待,而對生活本來的面貌有所抗拒。
  • 盡最大心力去追求目標,但不要執著於無法掌控的因素和事先預想的結果。

 

原諒forgiveness

  • 原諒不代表遺忘,只是避免自己心生怨恨。
  • 寬恕是力量的表現。
  • 沒有人天性殘酷,坐下來想想各種原因和條件,你就會明白,真的要生氣也不是氣與你為敵的人,氣的應該是事發的原因和條件。

 

感恩gratitude

  • 每天早上醒來想著:活著就是幸福。我擁有寶貴的生命,不該浪費。
  • 喜悅是對人生當下賜予你的機會表示感恩。
  • 學習感恩就不會只注視著缺陷和不足,把人生視為理所當然,並且有能力欣賞自己擁有的一切。

 

慈悲compassion

  • 為他人的幸福著想,才會快樂。
  • 同情只是感受對方的情緒,慈悲是一種更有行動力的狀態,是把同情的感受和利他的表現串連起來。
  • 善待和接納自己是培養慈悲心的基礎。

 

付出generosity

  • 想用金錢換來快樂,唯一的方法就是把錢用在別人身上。
  • 從你身邊的問題做起,實際做了以後,你會很驚訝原來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 花時間養成精神上的慷慨(寬宏、慈愛、耐心)就能帶給別人喜悅。

 

 

喜悅的練習


立定目標:

  • 每天早晨問自己「我心中渴望什麼?對自己、對我所愛的人、對這個世界,我有什麼期望?」「做這件事是為了我自己好?還是為別人好?是為了現在,還是為了未來?

 

呼吸練習:

  • 訓練專注。

 

對想法進行分析式觀修:

  • 恐懼、憤怒和悲傷是人類自然的反應,為了刺激人改變現狀。
  • 選定一個困擾的經驗,也可以單純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出現消失,體會這一切都是短暫的,同時不要去批判或認同這些想法。

 

分析想法(我怎麼確定想法是正確的、對現況有幫助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理解現況):

  • 恐懼:直接面對,想想恐懼成真會壞的結果是什麼;能從當中學到什麼。
  • 憤怒:我能不能放下期待;我能不能承認衝突和我自己也有關係;我能不能了解令我生氣的事物很快就如過往雲煙;我會不會後悔憤怒衝動的結果。
  • 悲傷:體認悲傷中就會過去;想想自己擁有的幸福。


沮喪和憤怒:

  • 練習為惹惱你的人祈禱。


嫉妒:

  • 練習隨喜;練習為他人的好運感到欣喜。


觀想死亡:

  • 思考「凡有生必有死,我亦不例外」;想像自己臨終在床;以「我的人生應當隨時有目標,如何運用時間做最有意義的事」結束觀想。

 

喜悅的八大支柱

  • 觀點:與自我拉開距離。從當下情境自我抽離,可以降低壓力反應與負面情緒。想想這個問題一年後甚至是十年後的變化。
  • 謙卑:修心。回想所有造就你現在生活的人。
  • 幽默:開自己玩笑。
  • 接受:冥想練習能使人放下判斷。
  • 原諒:四步驟:說出你的故事,想像在看一部電影→指出傷痛,問自己這些感受的原因,是否要繼續背負這份痛苦→給予寬恕,接受傷害你的人有和你共通的人性→修補關係或放下關係,繼續向前。
  • 感恩:記下每天感恩的事。
  • 慈悲:冥想慈悲。「願你免於痛苦,願你健康,願你快樂,願你尋得平靜與喜悅」
  • 付出:練習付出。施予物質。施予免於恐懼的自由。精神上的施予。

 

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入菩薩行論

 

短評:

達賴喇嘛因為中國的壓迫而流亡多年,屠圖大主教平生致力於抵抗種族隔離政策與轉型正義,兩位年長的智者一生的經歷,以任何一個平常人來看都是艱辛且充滿憂傷、苦難甚至憤怒的。但兩人的相會,卻能像孩子般單純,之間充滿真摯的友誼和歡樂的氣氛,回答各個煩惱無數芸芸眾生的問題:如何在滿佈壓力與負面情緒的現代生活中,獲得真正的喜樂。他們不僅從言語上,更以實際的行動來說明,道理雖然簡單,但讀完此書,再上網看了一些紀錄片的片段,心裡充滿了感動和溫暖。

raw-image


avatar-img
蔡孝祺的沙龍
30會員
144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蔡孝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傅佩榮莊子經典50講:在生命的轉彎處 傅佩榮  2013 立緒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快樂實現自主富有:傳奇創投創業大師拉維肯的投資智慧與人生哲學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 Jorgenson, Eric  2022 天下雜誌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全新增修版)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詹姆斯‧歐沃斯, 凱倫‧狄倫 2018 天下文化 用企業管理的理論和策略討論人生的三大問題。
傅佩榮莊子經典50講:在生命的轉彎處 傅佩榮  2013 立緒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快樂實現自主富有:傳奇創投創業大師拉維肯的投資智慧與人生哲學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 Jorgenson, Eric  2022 天下雜誌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全新增修版)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詹姆斯‧歐沃斯, 凱倫‧狄倫 2018 天下文化 用企業管理的理論和策略討論人生的三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