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 AI 之間,可能只差一個『洞見 INSIGHT』

我們跟 AI 之間,可能只差一個『洞見 INSIGH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洞見,不是 AI 計算出來的,而是人類從混亂中領悟出來的。」

洞見(Insight)是什麼?

洞見(Insight)這個詞,聽起來很像是一種頓悟、一種靈光一閃的瞬間,但它其實遠不只是突如其來的想法。

raw-image

所謂真正的洞見

是對『世界運作』方式的深刻理解,

是透過現象看見本質,

是在人們還沒意識到的地方,發現一條新的路徑。

它不僅僅是「知道」一件事,而是「理解」這件事背後的真正意涵,並能夠運用這種理解來做出改變。


AI 現在無所不在,從寫文章、畫圖、分析數據到醫療診斷、投資決策,幾乎無所不能。它的運算速度遠超人類,它的資料量幾乎無限,連學術研究都開始仰賴 AI 來產生新知識。

但有趣的是,截至目前為止 AI 仍然無法「理解」人類真正的需求,無法提出開創性的觀點,更無法跳脫既有框架,找出新的可能性。

這是為什麼 AI 雖然能夠「學習」但無法「頓悟」,它雖然能夠「計算」但無法「洞察」。


人類與 AI 目前最大的差距,也許就是洞見。

洞見與數據的差異

許多人誤以為 AI 產出的數據結果就是「洞見」,但事實並非如此。洞見與數據/分析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1. 數據(Data) 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例如銷售報告、使用者行為紀錄、歷史趨勢分析等。
  2. 分析(Analysis) 是對數據的整理與模式辨識,例如 AI 透過演算法找到過去十年來市場趨勢的變化。
  3. 洞見(Insight) 則是對問題的本質理解,並從中找到突破點,例如蘋果(Apple)洞察到消費者不只是需要手機,而是需要「個人化、直覺且能融入生活的科技體驗」,於是打造了 iPhone。


數據告訴我們「什麼已經發生」,

洞見則讓我們看見「未來會發生什麼」。


舉個例子,Netflix 早期的數據顯示,消費者最常抱怨的問題是「滯納金」——也就是忘記歸還 DVD 造成的額外支出。如果只是看數據,解法可能是降低滯納金的費用、提醒用戶歸還 DVD。

但 Netflix 創辦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看到了更深層的問題:人們不只是討厭滯納金,而是想要「更自由的娛樂方式」。這就是洞見。於是,他打造了訂閱制,讓用戶不需要擔心歸還期限,這個洞見最終促成了 Netflix 的串流帝國。

洞見不只是基於數據的計算結果,而是對人類行為、社會變遷、商業模式的深刻理解。



洞見如何影響決策?

在商業、科技、藝術、甚至日常生活中,洞見決定了我們能否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決策。


如果沒有洞見,人們只能依賴數據與模式,但這種方式的缺陷在於:

  • 容易被過去的經驗侷限:AI 可以分析出過去的成功模式,卻無法預測全新的市場需求。例如,當年傳統手機品牌如 Nokia 和 BlackBerry 都依賴既有的數據分析,但沒有人預測到「智慧型手機」會顛覆整個產業。
  • 難以跳脫框架思考:如果所有人都用相同的數據分析方式,那麼所有人得出的結論也會趨於一致。但洞見往往來自於「異於常人」的理解,這是 AI 很難做到的。
  • 無法預測非線性變化:市場上的許多變化不是線性成長的,而是跳躍式的。例如,當社交媒體崛起時,沒有人能透過傳統的電視廣告數據推測到「影響者行銷(Influencer Marketing)」會成為主流。


擁有洞見的人,能夠在別人還沒意識到變化時,就看見新的機會。他們不只是跟隨趨勢,而是創造趨勢。


AI 為什麼無法擁有真正的洞見?

因為 AI 的學習方式主要依賴「監督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與「非監督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這兩種方法的本質都是在大量數據中尋找模式。

但洞見不是來自於資料的堆疊,而是來自於以下幾個關鍵能力:

1. 遠距聯想

AI 擅長找出相關性,但真正的洞見往往來自「表面上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的連結」。例如:

  •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學習書法,後來應用在 Mac 的字體設計上,這讓蘋果電腦成為第一個重視美學的個人電腦。
  • 亞馬遜(Amazon)一開始只是網路書店,但貝佐斯(Jeff Bezos)洞察到「消費者想要更快、更方便地獲得任何商品」,於是逐步轉型成全方位的電商平台。


AI 可以透過數據學習書法,也可以分析消費者行為,但它無法做出這種跨領域的創新聯想。

2. 問題意識

洞見來自於對問題的本質性思考,而不是單純地解決表象問題。例如:

  • SpaceX 成立之前,航太工業的主要問題是「火箭太貴」,許多工程師試圖降低零件成本。但馬斯克(Elon Musk)問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讓火箭重複使用?」這個問題讓 SpaceX 成為第一個成功回收火箭的公司。


AI 可以根據過去的失敗經驗找出「如何讓火箭變便宜」,但它無法主動問出「為什麼我們不這樣做?」這類顛覆性的問題。

3. 直覺與情境理解

洞見常常來自直覺,而直覺是長年累積的經驗與情境理解的結晶。例如:

  • 可口可樂(Coca-Cola)在品牌行銷上,洞察到「人們不只是買飲料,而是買快樂」,於是它的廣告不強調產品成分,而是強調「喝可樂的美好時光」。


AI 可以分析消費者最愛的飲料配方,但它無法理解「快樂」這種情緒,也無法創造出真正觸動人心的品牌價值。


要如何提升自己的洞見力?

洞見的能力多數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養的。以下是幾種有效培養洞見力的方法:

  1. 多問「為什麼?」
    • 不要只接受表面上的答案,而要不斷深入追問。
    • 例如,不只是問「為什麼 TikTok 這麼受歡迎?」而是問「這背後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變化?」
  2. 跨領域學習
    • 洞見往往來自不同領域的結合,嘗試學習不相關的知識,能幫助你建立獨特的視角。
  3. 觀察人們的行為
    • 數據只能告訴你「人們做了什麼」,但真正的洞見來自於「為什麼人們這麼做」。



AI 是工具,而洞見才是價值

AI 是一個強大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快地處理資訊、分析數據,甚至在某些情境下提供決策建議。然而,真正的價值來自於「人類如何運用 AI 」,而這正是洞見的關鍵。

如果你只是一個單純依賴 AI 的人,那麼未來 AI 可能會取代你。但如果你能夠發展出自己的洞見力,讓 AI 為你所用,那麼你的價值將遠遠超過任何機器學習的模型。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 世安哥的1對1職涯諮詢 預約連結:

https://hrfriday.kaik.to/r8qvl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182會員
25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HR為何總是焦慮不安?其實你並不孤單! 因為無論是突如其來的關鍵人才流失、主管不合理的要求,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HR的壓力無所不在。但焦慮不是無解的,你需要的是轉換心態,建立心理韌性! 本篇深入解析六種HR常見焦慮陷阱,透過情境對話、思維轉變與實戰應對策略,幫助你從焦慮中解脫。
HR的生存智慧_如何應對職場惡意? 身為HR,你是否常被員工誤解,被主管甩鍋,甚至被高層試探? 惡意無所不在,但真正的高手,不是消滅惡意,而是學會與之共存,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這篇文章深入解析新手HR、中階HR、高階HR如何應對不同層級的惡意,讓你少受情緒消耗,提升專業影響力!
愛情,應該是兩個人彼此滋養、共同成長的關係。但現實中,很多人卻發現自己在一段感情裡越來越累,情緒總是低落,甚至對生活失去熱情。這可能不是因為你不適合戀愛,而是你遇上了愛情中的“能量吸血鬼”。
特助選得對,CEO 省十年功! CEO 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會議、決策、專案、行政瑣事應接不暇?特助不是「萬能」,而是要「對位」!到底該選戰略智囊、企業執行官、事務總管,還是行政助理?選錯了,累的還是自己。這篇文章讓你一次搞懂四種特助的關鍵區別。
#揭露心理學的愛情鐵律:為何一開始就「太好」的關係,反而容易變淡? 你是否曾經在感情中全心投入,卻發現對方越來越冷淡?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提出的「阿倫森效應」告訴我們:逐步增加的好感,比一開始就對對方超級好,更容易讓人著迷!
HR這個職業,真的比較適合女性嗎?還是我們一直被這個職場環境塑造成了,應該是這樣的模樣? 每年三八婦女節,總是充滿各種對女性的讚美與祝福,但HR女性工作者在這一天,可能會產生許多複雜的情緒。 因為在職場上,HR的角色不只被視為「善於溝通」的管理者,還常常被簡化成「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人,甚至有媒
HR為何總是焦慮不安?其實你並不孤單! 因為無論是突如其來的關鍵人才流失、主管不合理的要求,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HR的壓力無所不在。但焦慮不是無解的,你需要的是轉換心態,建立心理韌性! 本篇深入解析六種HR常見焦慮陷阱,透過情境對話、思維轉變與實戰應對策略,幫助你從焦慮中解脫。
HR的生存智慧_如何應對職場惡意? 身為HR,你是否常被員工誤解,被主管甩鍋,甚至被高層試探? 惡意無所不在,但真正的高手,不是消滅惡意,而是學會與之共存,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這篇文章深入解析新手HR、中階HR、高階HR如何應對不同層級的惡意,讓你少受情緒消耗,提升專業影響力!
愛情,應該是兩個人彼此滋養、共同成長的關係。但現實中,很多人卻發現自己在一段感情裡越來越累,情緒總是低落,甚至對生活失去熱情。這可能不是因為你不適合戀愛,而是你遇上了愛情中的“能量吸血鬼”。
特助選得對,CEO 省十年功! CEO 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會議、決策、專案、行政瑣事應接不暇?特助不是「萬能」,而是要「對位」!到底該選戰略智囊、企業執行官、事務總管,還是行政助理?選錯了,累的還是自己。這篇文章讓你一次搞懂四種特助的關鍵區別。
#揭露心理學的愛情鐵律:為何一開始就「太好」的關係,反而容易變淡? 你是否曾經在感情中全心投入,卻發現對方越來越冷淡?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提出的「阿倫森效應」告訴我們:逐步增加的好感,比一開始就對對方超級好,更容易讓人著迷!
HR這個職業,真的比較適合女性嗎?還是我們一直被這個職場環境塑造成了,應該是這樣的模樣? 每年三八婦女節,總是充滿各種對女性的讚美與祝福,但HR女性工作者在這一天,可能會產生許多複雜的情緒。 因為在職場上,HR的角色不只被視為「善於溝通」的管理者,還常常被簡化成「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人,甚至有媒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離線找真愛》是Netflix 2025年初推出的日本戀愛實境節目,節目找來個性和氛圍不同的5位男女,記錄他們在法國尼斯度過的10天旅程,呈現人與人相會、邂逅,認識彼此和留下深刻印記的美好過程。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離線找真愛》是Netflix 2025年初推出的日本戀愛實境節目,節目找來個性和氛圍不同的5位男女,記錄他們在法國尼斯度過的10天旅程,呈現人與人相會、邂逅,認識彼此和留下深刻印記的美好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