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好友推薦,這部劇的觀看順序往前排了。她說,這部劇裡的金句之一是「量子糾纏」——當時我們聊到關於機緣這件事。
最近對於有感的影劇,總會在看完後,想要馬上重溫一次。這部劇,在第七集的時候,我升起了這個念頭。
前面六集的舖陳,通通在剩下的兩集裡總結;劇情不複雜,但想表達的情緒很複雜。第八集,張怡靜離世那段,第一次觀看感到的是深深的愁惆,溫習時,我很自然地跟著簡慶芬感到悲傷;如果不是當下不想哭把眼淚收住了,也許會感受到那股更深的失去——對簡慶芬而言,張怡靜是另一個自己。
如果是另一個自己,還有需要妒忌嗎?
簡慶芬為站在港口的張怡靜披上外套時,告訴她,她不是可憐她,她是妒忌。
妒忌,是羨慕與期望來的。
如果她們兩個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粒子,那麼為什麼遭遇不同?感受到的情緒不同?
不,其實他們都感受到一樣的。
關於後悔、羨慕、妒忌、自我認同、被同情、被可憐,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雖然呈現的方式不同,但總有相關的人物串起他們。
OK,到此為止,上面有很多的巧合是劇情需要所以安排的。
現實生活中也會有巧合,只是不一定有那麼多,但是當你和對方深入認識後,你會發現有些人可能早就出現在你生命的附近過。
說不定點進來的你,我們也有彼此未挖掘的過去。
張怡靜死前對簡慶芬表示,她們根本不是同月同日生。
那麼,她們什麼時候開始糾纏的呢?
簡慶芬以為她們的糾纏是因為同月同日生,並且愛著同一個男人。
那麼,她們什麼開候開始糾纏的呢?
我說,是她們交會的那一刻開始。
如果有平行時空,那麼,她們的世界也是在那一刻進入彼此吧!
那麼讀到這裡的你,是不是也在這刻和我糾纏了呢?
究竟是簡慶芬活在張怡靜的世界裡,還是張怡靜死在簡慶芬的世界裡?
真的有張怡靜嗎?
簡慶芬決定照顧婆婆時,她說,一切不過是意識,據說是意識創造了實相。
既然是意識創造了實相,她為什麼要創造這樣的實相?
想得到什麼?
這是吸引力法則嗎?
我看到她們都創造出一個「後悔」的實相,並藉由這個後悔的決定,去體驗了一連串的事件;從一開始埋怨自己的決定,直到接受這個決定帶來的收穫。
前面很多集,圍繞在我們追求的其實是痛苦,反向思考,我覺得那是因為追求的東西錯了,所以過程痛苦。就像簡慶芬生日許願希望快樂,如果她快樂,那麼這並不需要許願;但因為她感到不快樂。又像簡慶芬買了捲髮棒,買的當下是因為想買,還是因為比較的心態而買的?
這段劇情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當年她被劈腿,第一次機車三貼就是跟著她去的,她的朋友載著我們,去找那個男生理論。細節我忘了,但我記得她在這之後,為自己取了個綽號,這個綽號就是劈腿前男友劈腿對象的綽號。她要我也叫她綽號,她得到這個名字,卻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慰;她用這個綽號交了新男友,忘了後來過了多久,她又換了一個綽號。
是答案在前方等待著我們?還是我們的意識,選擇了我們存在的宇宙?
關於意識創造實相,我發現一個影片很有意思,可以搭配服用看看
如果說曼德拉效應是真的,那麼我總在夢醒後覺得「那個夢做過了」也許是一種類似的經驗;為了證明我做過一樣的夢,我甚至有段日子記錄自己做了什麼夢(笑);也有很多時候,我會在某些事情發生後,覺得這件事似曾相似,可是卻想不起是在哪個時候。
在影片中解釋現在也可以改變過去這件事,我想到韓劇薛西弗斯的神話,這部劇隨著現在的進展,同時不斷的在改變過去。
回到簡慶芬和張怡靜,為什麼要創造那樣的實相。我聽過一個說法:每個靈魂來這個世界上都是有自己的功課的。
這個功課會和人類圖的輪迴交叉有關嗎?
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一個議題。
也許我們直到最後一刻才會知道這輩子的使命是什麼。
從小,我一直有一個疑問: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而且如果還要輪迴,那到底為什麼一次又一次的重覆?
在我經歷了那麼那麼多個年頭後,我猜測,也許有一個核心是不變的——那就是轉變或體驗。
也如同簡慶芬和張怡靜的轉變,這些轉變讓她們進入下一個功課。
於是我決定接受現在,也接受被判為做錯的決定,要自己不去如果。
但什麼時候才是最後一刻?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得燒腦
但我很愛這一類的思考
如果你也喜歡,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咦,你的意識,為什麼讓你把這篇看到結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