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點亮」,文章列表點我,續《錢,和你想的不一樣》18-通膨,一場慢性搶劫)
我老婆的爺爺,前陣子過世了。我說不上萬分悲痛,但那幾天我觀察到一些很微妙的情緒流動,並不是來自靈堂,而是從「產權分配」開始,慢慢浮出水面。爺爺在新北留下幾筆房產和老土地,其中一棟屋子,我印象最深。
屋齡至少四十年,外牆還殘留著年代久遠的磁磚,走進屋內會聞到一股霉味與年代的靜默感。
但你知道嗎?這間房子,竟然可以賣到我們目前一家人住在高雄這邊同屋齡房子的三倍價格。我不是說三倍的坪數,是三倍的價格。地點不算在捷運第一排,也不是什麼明星學區,卻因為「新北」,就這麼值錢。
當然,親戚間對這筆房產的處理各有說法,有人覺得要馬上處分,有人想保留情感價值。可我腦中只反覆想著一件事:為什麼這種地方的房子,貴得這麼離譜?
我們常說房價貴,是因為生活機能好、交通便利、或是升學資源強。但這些說法其實都太淺了。真正的關鍵,並不在便利性,而在「機會密度」。
什麼意思?
簡單說,在一個像雙北這樣的城市,你每天遇到的人、接觸到的資訊、能夠「撞見的機會」,都遠比其他地區來得密集。你在咖啡廳滑手機,旁邊可能就坐著一個投資圈的大佬;你參加某個活動,不小心就認識了未來的合作夥伴;甚至你租的辦公室,樓上那個老闆剛好需要一位能幹的PM。
這些「機運的碰撞」,才是房價的底層邏輯。
所以別再嘲諷那些能在雙北買房的人「一定有爸媽幫忙」了。很多時候,他們只是身處一個可以讓事情發生的地方。不是他比較努力,而是他所在的位置,讓努力比較有用。這就像一場籃球賽,你站在三分線內,得分機會自然高過場邊觀眾席的你。這不是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是地理位置對資源流動的安排。
當然,今天我不是要替炒房者背書,也不是說你不在城市就一無所有。我只是想誠實地告訴你:有時候,我們一輩子買不起的,不是那棟房子,是那個讓機會發生的位置。
這篇文章,我想談談空間如何製造階級、城市為什麼注定貴得不合理,還有,身為普通人的我們,在這場資源擠壓的遊戲裡,還剩下什麼選擇?
但,有時候你會以為,人生裡最難的東西叫「買房」。
我後來發現,其實比買不起房更讓人煩的,是當你終於有了點存款,身邊的人際關係卻開始慢慢變了。
房價為什麼貴,我們等等再說。但在進入那個討論之前,我有必要得先說清楚一件事:不是房子離你太遠,是你離機運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