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風風火火忙了一段
然後光彩亮麗地謝幕了
安靜了之後
湧出了許多早已快滿溢出的各種小情緒大情緒。
前幾天回到台中休息,某種程度上好像是逃回家裡的感覺,
在累積了這麼多責任和壓力之後,
好像只有透過離開學校才能讓我好好澈底地回到作為我自己的身份上清空、整理,
然後把各種破碎的、尚未整合的自我再慢慢一點一點拼回來。
回到台中家裡之後,發現自己很喜歡傍晚的時間,
因為一天又要過去了,所以會格外珍惜,
夜晚的自己和家人好像又很合理的都回家了,
卻又同時特別安靜,可以好好地沈澱,好好整理。
可我也發現自己很不想去睡覺,
好像滿失落的,怎麼自己的一天又這樣渾渾噩噩地過去了,
怎麼又剩下我一個人空蕩蕩地在這裡?
其實我是很最近才突然覺得,是不是我不喜歡一個人睡覺?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竟然不喜歡一個入睡呢?
當生活沒了期待,就無法開心單純地期待明天的到來,
當生活沒了滿足,就無法無憾地感謝今天的自己和世界。
滿足和期待,好像是很息息相關的兩個情緒啊!
那可以令我期待的生活樣貌會長怎樣呢?會有哪些元素呢?
昨天,跟媽媽一起去咖啡廳,
其實我好像不一定想跟媽媽去咖啡廳,但是我知道媽媽喜歡我跟他一起,
所以我難得回來,就決定開著車載她去咖啡廳一起聊聊一起做事。

咖啡廳的第一幅畫作!
到了咖啡廳之後,我拿出畫本開始漫無目的地畫畫,
這是這一年來我才開啟的自我整理模式——
透過畫畫讓自己可以進到內心。
我就這樣畫著畫著,媽媽就開始跟我分享東分享西,
其實我覺得某個內心的自己覺得他很吵,因為我想好好整理自己,
自己此刻還如此破碎又混亂,
好像根本不適合跟人互動。
但另一個我自己,始終無法跟媽媽說不,
我就這樣畫著聽著畫著和著,持續著這場互動。

媽媽突然問說,我這樣會吵到你嗎?是可以跟你聊天的嗎?
我說可以啊,只是我會邊畫。
然後聊著聊著,我發現自己開始被觸碰到個開關,
繼續畫著說著,但眼淚開始落下,情緒開始衝出來,
原來有這個心情是嗎?原來我是這樣想的嗎?
然後繼續畫繼續畫,
結束咖啡廳行程的我好像是滿足了踏實了很多,
好像是因為多找到自己一些,多看懂一些,
內心瞬間變安穩許多。
我還喜歡,還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呢?當我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那是我睡前不想睡覺還想繼續滑手機的時候問出來的話。問完自己之後,突然出現了一個畫面,那是在瑞典跟G一起生活的畫面。
想到我們會一起在超級市場逛呀逛地晃來晃去,
其實他是個任務導向的人,
知道自己要做的菜是什麼之後,他會列出購物清單,
然後就朝著購物清單上的東西前進,但我不是,
我喜歡東看看西看看,想像不同的人們會買什麼不同的東西,做出哪些料理。
他會在我東看看西看看的時候,問我想吃什麼想喝什麼,
其實他是非常節儉的人,但因為我難得來,他也想寵著我,
然後我們還會去買冰淇淋跟打折的蛋糕,
晚上可以配著電影來吃。
買完菜之後,我們會一起烹飪,
或說是他去烹飪,我在旁邊加油。
我最喜歡的是他早上做的太陽蛋,或是突然興致來的那次司康,
好像有這樣的早晨會讓我覺得自己是被這個世界溫暖地迎接,
好像今天會是很美好的一天。
我還喜歡晚上配著昏黃的燈光,
我跟著他一起學著做烤蔬菜、蕈菇燉飯的那些時刻,
他就這樣慢慢慢慢地做,好像我們都沒有時間壓力,
沒有下一個行程,沒有下一件事,就是此刻的我們,好好地一起,好好地感受好好地創造。
我在想,為什麼跟他一起的時候,我可以這樣珍惜著生活,
這樣好好地活著?
好像在那個時間,在那個遠離工作的地點,在那個國度,跟那個一起好好珍惜彼此好好生活的人,我可以如此地生活著。
那我呢?難道在台灣的我,就一定不能過著喜歡的、期待的生活嗎?
好像是一種決斷。
願意好好照顧自己的一種決心。
讓自己的身體跟心理還有空間的一種決心。
保持著一個餘裕的決心。有一種休息,是好好運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專心地,照顧身心。
然後在能夠掌握和守護自己的時刻,能夠有更多的創作和感受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