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引用
我可能錯了。
我有著念頭,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
我們無法操控腦中要跳出什麼念頭,只能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來自佛陀的三項禮物
將注意力停留在自己的身體上,而不是立刻相信大腦拋給我的所有念頭。
無常:沒有什麼事恆久不變的,就連最艱困的時期也一樣。
事情變得艱難時,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選擇留意的目標,是最好的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
上面引用的幾個句子是我讀完這本書後,對我影響最深或是最有感觸的部分,其中關於念頭的描述,也是我認為貫串整本書的核心概念。
根據自己至今的經歷,我想到幾個適用於這個概念的幾個情境。其一是自己日常生活中與家人、朋友或是同事間的溝通。不論是在什麼場合或情境的溝通(可能是工作、閒聊甚至是討論個人的人生價值觀),在聽完對方的描述之後,第一時間出現在腦海中的念頭,往往是根據我們過去的人生經歷或是心中原存的各種假設而產生,像是對於人性、個性、一件事情合適的處理流程等。但在沒有一個既定的標準下,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差異,這些念頭可能都是我們單方面的認知、一廂情願的結果。
並不是說這樣的念頭不好或是不正確,由於這些念頭是基於自身經歷的總結,這樣近乎於直覺的念頭,也能幫助我們避開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這邊想談的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是否為彼此那些『不同』留出空間,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
時常我會根據這樣的念頭做出判斷,無論是分出對錯、畫出黑白分界或者是貼上標籤。然而這樣的做法,卻掐斷了溝通的可能性,也將自己和對方逼向一個沒有餘地的位置。我無法避免在生活經歷差異、價值觀不同的情況,也無法避免這種直覺式的念頭在我腦中不斷地出現,但我可以選擇在當下,是否要相信這個念頭,或者是暫時忽略這個念頭,選擇不相信它,打開耳朵聆聽對方,嘗試從對方的角度思考,理解彼此間的不同,為『不同』留出空間,畢竟這才是溝通的真正目的,深入瞭解彼此的想法,探尋一個共同都能接受的可能。
第二個情境則是在遭遇艱難的困境時,我想任何人都一樣,在遭遇重大挫折,處於人生黑暗期時,難免都會有負面的思考或情緒出現。以自己為例,在去年發現癌症復發的初期,當時在病床上浮現的每個念頭都是絕望的,「我會死嗎?」「我還有好多事情還沒做」「為什麼又是我呢?」「某某人會因此離開我嗎?」「即使活下來了,我的人生該如何繼續?」。這些念頭纏繞著我數個多月,雖然最後倚靠信仰與禱告獲得了心靈上的平靜,但如果讀過這本書,也許對當時的困境也會有所幫助。
在這個情境上,囿於每個人所面對的困難有所不同,且悲傷是無法比較的,我想任何的高談闊論都沒有太多的實質意義,因此我也想避免從「應該」如何做的角度去談,而是分享自身閱讀學習並不斷嘗試,最終走到如今,仍然有些許擔憂,但不至於壓垮自己的狀態,這一路走來學到的方法。除了本書說的轉移注意力、選擇不相信自己的念頭之外,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中提到的,抽離自我,從一個客觀或是第三方的角度去審視自己每個經過的念頭,想像站在月台上,看著這些念頭像火車一樣,駛入然後駛離月台,也許使用的情境有些不同(印象在該書中是用於面對情緒),但在這樣的想像練習中,我確實也有幾次擺脫那些負面的念頭,脫離反芻思考的狀態,從而將注意力放到那些能夠支撐著我持續走下去的事實,那些愛我以及我深愛的人們。
對我來說,這本書分享的如何面對腦中的念頭是我讀本書最大的收穫,使人謙卑,也讓人學習如何去面對人生中遭遇的困境,但關於困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處理方式,我想無論是任何人能做到的也僅僅是分享,剩下的還是得依賴自己,找到一個出口或是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