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要是獨自面對自己過一生的。
距離上一次更新Vocus好像已經也些時日,昨天的電影心得算是輕鬆的Back to Vocus過渡吧,這兩個禮拜去上了培訓課程、投了履歷還出國看了場演唱會,有好多的執著和好多的不得,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是帶入自已的問題(我想每個人都是在書中找共鳴),得到了一些心的平靜,但我知道,心的修行永無止盡。
會借閱這本佛學書,是受到大學指導教授的影響,他是一位讓人覺得把人生看得很開的人,在跟老師Meeting的時候,老師提到他蠻喜歡佛學的道理,比起宗教更像是人生,在講的其實就是人生的修練,而修練先修心,要先從自己的內心開始。
看書的前半段時,會看到「不要執著」、「世間一切轉瞬即逝」般的道理,我也知道什麼都不在乎就意味著真正自由了,可是我做不到,怎麼可能什麼都不在乎?都能平靜地讓它流逝呢?比如這個想法出現時,我準備要去看王源的演唱會,因為擔心颱風的天氣會影響航班、擔心名字生僻字的認證問題、擔心一堆有的沒的,就是因為去看王源的演唱會是我的執著,是我近期最大最大的盼望,如果不能順利做到這件事,我會覺得非常痛苦,這就是我的執著,在這個執著面前,我就是沒辦法坦然面對所有差錯。
書末有一段提到「小沙彌清澈透亮的眼神,除了反映生命的光彩,看不見一點雜質,難以想像這群孩子曾經對未來沒有任何期待」。這讓我想起王源的《牧童》,這首歌的靈感來自於他去馬拉維做公益的時候,當地的生活條件很差勁,但是小朋友眼中卻飽含非常純粹的能量,我想在自己無能為力做出改變的時候,不知道世界有多龐大因而保存心中的純真,也是一種幸運吧。
我們一直執著於我們認定的,很多的苦由此而生。其實只要願意稍微放下一點點,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探索,鬆綁一下我們緊抓著不放的東西,你一回頭就會看到,生命中心的可能。
生命有榮有枯,當你沮喪時,或許可以想到樹也會有落葉光禿禿的時節,但它也有繁花盛開的時候。它提醒每一個人,你必須要面對你的滄桑,面對你的繁榮,然後才會長大,去到成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在自己的冬天羨慕別人的春天,就會痛苦。
當你的生命是豐盛的時候,你才有分享的因緣。
愛人先愛己。
相有體無,表象是有的,卻沒有實體性,因為會變化。意思是,世間一切的存在,雖然你覺知得到,但是不可能長期地擁有它,它是虛的。所謂的虛不是指不真實,它沒辦法單一永恆地存在,而是需要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既然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成,只要其中一個條件被抽離,它就變化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當中好好珍惜因緣,好好地去運用它,然後你知道你會繼續往前走,它也會繼續往前走,一切都會改變。
一切皆空,「空」不是沒有,不是,相反地它是在告訴你,你所擁有的都會變化,所以更應該珍惜你眼前擁有的,一旦它發生變化的時候,你要記得放下。
遇到任何事,告訴自己「就是這樣啊」,你的心就先被安慰到了,一切都不是永恆的,如是如是。
面對一個失敗,要允許生命通過,只要認知到它是一個錯誤,它就不是錯誤了。我們會怕,因為它是扣分,我們就是在這種恐懼下長大的,沒有真正從錯誤中得到啟發。生命的過程本來就不是完滿的,差別在於我們允不允許它存在,如果你允許了,它就會有意義,因為我們會從中得到學習、成長,它會豐富我們的探索,驚喜會從中誕生。
這也在說我們如何看待失敗,或許當初確實是失敗,然而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原來所認定的失敗(沒做好的部分),其實都要重新定義了,因為那只是當時的觀點。當我們在面對生命中很多不圓滿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試著先通過,不要去計較,不要停留在懊悔裡。允許經過,去長出新的生命。
世間的紛擾就像是污泥,但你看蓮花池裡潔淨的蓮花,污泥也是它的養分,我們如何將煩惱變成智慧,就好像怎麼用這些汙泥去滋養自己開出一朵花。
智慧就是意識到這世間一切都是如幻的,你現在的心情也是如幻的,如幻不是不存在,如幻的意思是不真實。當你遇到一個煩惱的時候,你就自問,這是真實的嗎?如果你願意用這個角度練習看世間所有,你會慢慢找到答案,你很快就會離開那個讓你生起種種不快的現場。然後當情緒過去的時候,你可以回應問題,但已經不是用煩惱在回應,而是用智慧回應。
每次看到煩惱來了,跟它打個招呼,「你來了。」然後如木人看花,煩惱在你面前如何刺激引誘,你就是不反應。僅僅是覺察,原來還有這種想法、這種思維、這種覺受,你會越看越清楚,原來內心世界是如此。
生命有一些煩惱來磨我們,其實未必不好,那都是成長的機會,平時沒有鍛鍊心的強大,面臨問題時,就無法做出智慧的判斷。生活是在每一個當下,面對每個問題時,你怎麼去處理、怎麼去超越,這才是真正修行的所在,想要舒適、不想要改變,那是心的老化和弱化。
幸福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價值的肯定,你覺得這件事對你的生命有很大的意義,甚至是你成長的一部分,就會感受到幸福。享樂則不同,享樂是感官的,只有一瞬間而已,不會留下任何東西。幸福就像佛教所說的法喜,你會感受到生命的深度。當你有法喜,你就會認為那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有法喜的人看到的不是辛苦,而是希望。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性的想找依靠、找一個祈願的對象,換個說法,我們希望有人能為我們的人生負責。然而這種想法只會讓我們更怯弱,更無法自主掌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