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3】數據思維升級計畫:EdTech 產品 – 課程完成率下降,如何優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背景說明

你是某線上學習平台的產品經理。平台主要提供技能提升類課程(如資料分析、UI 設計、職場溝通技巧等),課程以「單元」形式進行,一門課程約有 10–15 單元,學員可以依序學習

最近觀察到:整體課程完成率下降了約 15%,尤其是新開課程與新用戶身上特別明顯。請你協助拆解問題,提出分析與改善建議

先釐清

  • 何謂整體課程完成率?
    • 完成最後一個單元的人數 / 有開始學習該課程的總人數
    • 例如:某課程有 100 人點開第一單元(表示開始學習),但只有 30 人完成最後一個單元(例如第 12 單元),則這門課的課程完成率 = 30 / 100 = 30%
  • 新開的課程,都會一次上架全部的單元嗎?
    • 大多數課程會 一次性上架完整單元內容,以方便使用者自行安排進度。但也有少數例外的「連載式課程」,例如每週釋出一單元,這種狀況下不會列入本次分析。
    • 在這次分析中,我們聚焦在:完整上架的課程,使用者可自由觀看任何單元(非強制線性進度)

問題 1:會怎麼拆解「課程完成率下降」這個問題?

我會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拆解

1. 使用者學習漏斗分析

使用者一定要先開始課程 → 完成各單元 → 課程才會真的完成

  • 課程開始率
    • 開始上第一單元 / 總購買人數
    • 若此轉換低,代表使用者在購買後沒有啟動學習,可能是預期落差、忘記等
  • 單元平均完成率
    • 完成次數 / 該單元總觀看次數
    • 可定位用戶在哪些階段容易中斷學習
    • 需排除例外,學生直接跳到課程最後單元進行上課

2. 用戶分群與行為觀察

  • 分為 新用戶 / 舊用戶 / 回訪用戶
    • 若新用戶完課率明顯偏低,可能是投放誤差或新用戶期待落差。
    • 若舊用戶回訪週期拉長,表示平台吸引力下降。
  • 交叉分析
    • 同一門課的新舊用戶完課率與評價差異
    • 可判斷內容是否過時
交叉分析的部分為 GPT 補充,這是我表達還沒有到很精練的部分,但對我而言是一種學習,原來我冗長的敘述,正在表達「交叉分析」這個概念

3. 課程內容與產品策略面

  • 課程上架時間過長,與當前需求脫節
  • 同主題課程供過於求,學員難以判斷哪門課更適合自己
  • 新課程一次上架所有單元,缺乏「陪跑式進度」或追劇感
我只有想到第一點和第二點為可能原因,但表達仍然不夠精準,第三點是 GPT 幫我補充的內容與建議,我有想到誘因不足,但其實以使用者流程來說,「陪跑」也屬必要

4. 使用者動機與平台誘因不足

  • 缺乏學習進度回饋
  • 完課誘因單一
  • 缺乏提醒機制,學員遺忘學習

問題 2:會優先觀察哪些數據,來判斷是哪些因素導致完成率下降?

回答之前,我並沒有先 Highlight 自己的優先切入點以及 Why,GPT 回饋 略缺乏數據驗證的邏輯遞進

我會從「課程內容與更新節奏」、「用戶學習行為」、「用戶與課程匹配度」三個面向出發,搭配以下指標進行分析

舊課程比例

  • 定義:上架時間超過半年以上的課程數 / 平台課程總數(可排除軟技能、興趣類)
  • 觀察重點:若平台多為舊課,則使用者購買後可能產生「內容過時」的落差,影響學習動機與完課率,需優化內容策略或曝光順序

用戶完課率

  • 定義:用戶完成的課程數 / 購買的課程數
  • 觀察重點:若平均完課率持續下降,不僅反映課程吸引力可能降低,也可能代表使用者缺乏完成學習的動機或成就回饋,進而影響留存與再購

用戶回訪週期

  • 定義:距離上一次學習行為的時間間隔
  • 觀察重點:若回訪週期變長,可能是因為課程無法持續吸引用戶、被其他平台吸走,或內容不符合即時需求,造成學習中斷、完課率下降

用戶的新舊課完課比例

  • 定義
    • 新課:上架時間在過去半年內
    • 舊課:上架時間為半年以前
    • 指標:過去半年內新/舊課完課數比值
  • 觀察重點

    • 若新課完課比重明顯高,代表使用者偏好近期課程,反映出「新課更能打中當下需求」,也許舊課程需要靠其他方式提醒達成完成率提升
    • 若新舊皆低,則可能是平台缺乏優質內容、推薦機制失準

老師製課週期

  • 定義:平台上過去半年新課程的平均製作周期(從企劃到上架),與前期對照
  • 觀察重點:若製課週期變長,可能代表老師不易製作課程、內容審核過慢、或平台不再能快速反映市場趨勢,進一步導致課程老化、影響完課率與使用者滿意度。

GPT 建議

  • 略缺乏數據驗證的邏輯遞進
    • 我的回答方向仍比較質化面,如果可以一開始從數據指標切入也許會更好
    • 如果是 GPT 的版本,他會從「新用戶完課週期」與「課程開啟率」這兩個指標切入
    • 關注的指標:新用戶完課週期是否拉長、課程開啟率是否下降...等
  • 根據我原本撰寫的內容,GPT 給予的建議如下
    • 缺少「使用者動機」與「產品體驗連結」
    • 未提及「分析順序的清晰度」
    • 可以具體補充「新舊課觀察對照」的重要性

問題 3:請提出提升課程完成率的產品或營運優化建議

✅ 建議一:設計多元完課誘因與學習成就感機制

  • 做法:結合證書 + 精選課程折扣 + 老師加碼互動(如完課者直播 Q&A)
  • 補充機制:建立課程進度雷達圖、章節獎勵成就,提升學習回饋感
  • 預期成效:提升完課率,延長使用壽命、促進再購

✅ 建議二:改善課程呈現方式,提升啟動率與持續率

  • 做法
    • 對老課程加入「AI 摘要 + 難度標示 + 入門/進階建議」
    • 若單元數過多,可改為「漸進解鎖」制
    • 增加「開始學習」按鈕動線與提醒設計
  • 預期成效:減少新用戶開課門檻,提升起始動機與中間留存

✅ 建議三:調整舊課程的完課率計算邏輯

  • 做法:針對上架超過半年、非時效性強的舊課程,重新定義完課標準。例如:將課程單元完成度達到 80% 即視為完成,並可取得證書,或提供簡化版學習路徑供參考
  • 原因:避免使用者因個別單元不具時效或不再適用而放棄整體學習,進而影響完課率與評價
  • 預期效益:提升整體完課率、減少無意義的負評,同時維持課程價值與證書可信度
但 GPT 也提醒這樣的策略,隱含著風險,一是若太輕易放寬完課標準,可能讓「證書的信任度與含金量」下降;二是適用對象需限定於內容過時、但仍有部分參考價值的課程,不能一體適用 -> 我確實沒有想到這方面

✅ 建議四:導入 AI 輔助製課與學習機制

  • 做法
    • 協助老師加速製課:透過 AI 提供教案撰寫建議、自動生成練習題與講義,降低製作門檻與週期,提升課程更新速度
    • 輔助學習過程:導入 AI 學習助手,根據用戶學習進度與理解程度,推薦額外練習題、複習摘要或互動式問答,強化吸收效果
  • 原因:面對資訊快速變化與競品壓力,平台需提升內容供給效率與學習體感,才能提高課程吸引力與完課意願
  • 預期效益:縮短製課週期、提升課程時效性;並提升用戶的學習參與度與完課動力
但 GPT 也提醒這樣的策略,需要多說明 AI 具體一點可做什麼,會更有說服力

我的心得

  • 第一次練習課程完成率的相關題型,覺得新鮮和有趣
  • 這次也嘗試微調自己與 GPT 的對話,讓自己可以更具體知道修改方向與如何潤飾

課程完成率不只是內容問題,更反映使用者是否得到「學習價值 + 實際誘因 + 回饋循環」,從這次練習中,透過數據拆解用戶行為、補足課程與動機之間的斷點,從根本提升體驗與留存

這是我第 13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人升級中
0會員
26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心得與反思
產品人升級中的其他內容
2025/08/01
背景情境 你們的電商平台於 1 個月前改版會員制度,目標是提升中高價值用戶的留存與消費動機,制度改版後有三大變化,但成效不如預期,此時要怎麼解呢?
2025/08/01
背景情境 你們的電商平台於 1 個月前改版會員制度,目標是提升中高價值用戶的留存與消費動機,制度改版後有三大變化,但成效不如預期,此時要怎麼解呢?
2025/07/31
📌 題目背景 你是某電商平台的產品經理,兩週前,你們推出了新會員制度,希望透過以下設計提升用戶黏著與回購率 但根據營運團隊這兩週的數據觀察,認為成效不佳,此時要怎麼做?
2025/07/31
📌 題目背景 你是某電商平台的產品經理,兩週前,你們推出了新會員制度,希望透過以下設計提升用戶黏著與回購率 但根據營運團隊這兩週的數據觀察,認為成效不佳,此時要怎麼做?
2025/07/30
背景情境 你是某 ToC 電商 App 的產品經理,近期推出了「限時 48 小時挑戰活動」,主打內容為: 限時下單享折扣 / 滿額贈禮 / 抽大獎等誘因,強調限時 + 驚喜機制 但活動推出後,數據顯示:活動期間整體流量有小幅提升,但實際轉換率(下單率)並不如預期,此時該怎麼做呢?
2025/07/30
背景情境 你是某 ToC 電商 App 的產品經理,近期推出了「限時 48 小時挑戰活動」,主打內容為: 限時下單享折扣 / 滿額贈禮 / 抽大獎等誘因,強調限時 + 驚喜機制 但活動推出後,數據顯示:活動期間整體流量有小幅提升,但實際轉換率(下單率)並不如預期,此時該怎麼做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覺得這次課程非常值得,主要是我上到一門真的明白如何落Google廣告,那些複雜多端的名稱是什麼意思?這個我會專門另開post講解。不過我並不是認為網絡課程不好,只是覺得上課的模式和自身知識底子有關,所以我分別寫一些個人感想上的優缺點……
Thumbnail
我覺得這次課程非常值得,主要是我上到一門真的明白如何落Google廣告,那些複雜多端的名稱是什麼意思?這個我會專門另開post講解。不過我並不是認為網絡課程不好,只是覺得上課的模式和自身知識底子有關,所以我分別寫一些個人感想上的優缺點……
Thumbnail
【進階上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檢討: l   課程熟悉度、概念理解度不夠:沒辦法在時間內熟悉並內化課程的內容,造成課程的流暢度不佳,需要花很多力氣在流程與教學內容,沒有足夠的心力顧及現場孩子的狀況,引導語的部分也只能複製老師告訴我的內容,重述給孩子聽,沒辦法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
Thumbnail
【進階上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檢討: l   課程熟悉度、概念理解度不夠:沒辦法在時間內熟悉並內化課程的內容,造成課程的流暢度不佳,需要花很多力氣在流程與教學內容,沒有足夠的心力顧及現場孩子的狀況,引導語的部分也只能複製老師告訴我的內容,重述給孩子聽,沒辦法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
Thumbnail
網上課程需要良好的課程規劃與設計、互動性、技術支援、講師的熱情與投入,以及學員的參與度。
Thumbnail
網上課程需要良好的課程規劃與設計、互動性、技術支援、講師的熱情與投入,以及學員的參與度。
Thumbnail
線上課程缺乏面對面互動、單向式講授,容易受到環境幹擾,缺乏學習氛圍,分享者應增加互動性、善用肢體語言、變化聲音與語調、進行自我對話。
Thumbnail
線上課程缺乏面對面互動、單向式講授,容易受到環境幹擾,缺乏學習氛圍,分享者應增加互動性、善用肢體語言、變化聲音與語調、進行自我對話。
Thumbnail
臉書回顧,原來一年前的我正在想:撇開銷售(重要,但那是另一個議題)#如何定義一門好課 當時的結論是,學得會、用得上、帶得走的就是一門好課! 也因此過去一整年,有幸與很多內容專家朝著製作好課的目標努力,最底層的「學得會」其實非常關鍵,必須在細節上用心下功夫。
Thumbnail
臉書回顧,原來一年前的我正在想:撇開銷售(重要,但那是另一個議題)#如何定義一門好課 當時的結論是,學得會、用得上、帶得走的就是一門好課! 也因此過去一整年,有幸與很多內容專家朝著製作好課的目標努力,最底層的「學得會」其實非常關鍵,必須在細節上用心下功夫。
Thumbnail
新的學年即將開始,學校的課表出爐了!但這些課程的名字和實際內容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呢?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揭開課表背後的祕密。
Thumbnail
新的學年即將開始,學校的課表出爐了!但這些課程的名字和實際內容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呢?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揭開課表背後的祕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