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說明
你是某線上學習平台的產品經理。平台主要提供技能提升類課程(如資料分析、UI 設計、職場溝通技巧等),課程以「單元」形式進行,一門課程約有 10–15 單元,學員可以依序學習
最近觀察到:整體課程完成率下降了約 15%,尤其是新開課程與新用戶身上特別明顯。請你協助拆解問題,提出分析與改善建議
先釐清
- 何謂整體課程完成率?
- 完成最後一個單元的人數 / 有開始學習該課程的總人數
- 例如:某課程有 100 人點開第一單元(表示開始學習),但只有 30 人完成最後一個單元(例如第 12 單元),則這門課的課程完成率 = 30 / 100 = 30%
- 新開的課程,都會一次上架全部的單元嗎?
- 大多數課程會 一次性上架完整單元內容,以方便使用者自行安排進度。但也有少數例外的「連載式課程」,例如每週釋出一單元,這種狀況下不會列入本次分析。
- 在這次分析中,我們聚焦在:完整上架的課程,使用者可自由觀看任何單元(非強制線性進度)
問題 1:會怎麼拆解「課程完成率下降」這個問題?
我會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拆解
1. 使用者學習漏斗分析
使用者一定要先開始課程 → 完成各單元 → 課程才會真的完成
- 課程開始率
- 開始上第一單元 / 總購買人數
- 若此轉換低,代表使用者在購買後沒有啟動學習,可能是預期落差、忘記等
- 單元平均完成率
- 完成次數 / 該單元總觀看次數
- 可定位用戶在哪些階段容易中斷學習
- 需排除例外,學生直接跳到課程最後單元進行上課
2. 用戶分群與行為觀察
- 分為 新用戶 / 舊用戶 / 回訪用戶
- 若新用戶完課率明顯偏低,可能是投放誤差或新用戶期待落差。
- 若舊用戶回訪週期拉長,表示平台吸引力下降。
- 交叉分析
- 同一門課的新舊用戶完課率與評價差異
- 可判斷內容是否過時
交叉分析的部分為 GPT 補充,這是我表達還沒有到很精練的部分,但對我而言是一種學習,原來我冗長的敘述,正在表達「交叉分析」這個概念
3. 課程內容與產品策略面
- 課程上架時間過長,與當前需求脫節
- 同主題課程供過於求,學員難以判斷哪門課更適合自己
- 新課程一次上架所有單元,缺乏「陪跑式進度」或追劇感
我只有想到第一點和第二點為可能原因,但表達仍然不夠精準,第三點是 GPT 幫我補充的內容與建議,我有想到誘因不足,但其實以使用者流程來說,「陪跑」也屬必要
4. 使用者動機與平台誘因不足
- 缺乏學習進度回饋
- 完課誘因單一
- 缺乏提醒機制,學員遺忘學習
問題 2:會優先觀察哪些數據,來判斷是哪些因素導致完成率下降?
回答之前,我並沒有先 Highlight 自己的優先切入點以及 Why,GPT 回饋 略缺乏數據驗證的邏輯遞進
我會從「課程內容與更新節奏」、「用戶學習行為」、「用戶與課程匹配度」三個面向出發,搭配以下指標進行分析
舊課程比例
- 定義:上架時間超過半年以上的課程數 / 平台課程總數(可排除軟技能、興趣類)
- 觀察重點:若平台多為舊課,則使用者購買後可能產生「內容過時」的落差,影響學習動機與完課率,需優化內容策略或曝光順序
用戶完課率
- 定義:用戶完成的課程數 / 購買的課程數
- 觀察重點:若平均完課率持續下降,不僅反映課程吸引力可能降低,也可能代表使用者缺乏完成學習的動機或成就回饋,進而影響留存與再購
用戶回訪週期
- 定義:距離上一次學習行為的時間間隔
- 觀察重點:若回訪週期變長,可能是因為課程無法持續吸引用戶、被其他平台吸走,或內容不符合即時需求,造成學習中斷、完課率下降
用戶的新舊課完課比例
- 定義
- 新課:上架時間在過去半年內
- 舊課:上架時間為半年以前
- 指標:過去半年內新/舊課完課數比值
- 觀察重點
- 若新課完課比重明顯高,代表使用者偏好近期課程,反映出「新課更能打中當下需求」,也許舊課程需要靠其他方式提醒達成完成率提升
- 若新舊皆低,則可能是平台缺乏優質內容、推薦機制失準
老師製課週期
- 定義:平台上過去半年新課程的平均製作周期(從企劃到上架),與前期對照
- 觀察重點:若製課週期變長,可能代表老師不易製作課程、內容審核過慢、或平台不再能快速反映市場趨勢,進一步導致課程老化、影響完課率與使用者滿意度。
GPT 建議
- 略缺乏數據驗證的邏輯遞進
- 我的回答方向仍比較質化面,如果可以一開始從數據指標切入也許會更好
- 如果是 GPT 的版本,他會從「新用戶完課週期」與「課程開啟率」這兩個指標切入
- 關注的指標:新用戶完課週期是否拉長、課程開啟率是否下降...等
- 根據我原本撰寫的內容,GPT 給予的建議如下
- 缺少「使用者動機」與「產品體驗連結」
- 未提及「分析順序的清晰度」
- 可以具體補充「新舊課觀察對照」的重要性
問題 3:請提出提升課程完成率的產品或營運優化建議
✅ 建議一:設計多元完課誘因與學習成就感機制
- 做法:結合證書 + 精選課程折扣 + 老師加碼互動(如完課者直播 Q&A)
- 補充機制:建立課程進度雷達圖、章節獎勵成就,提升學習回饋感
- 預期成效:提升完課率,延長使用壽命、促進再購
✅ 建議二:改善課程呈現方式,提升啟動率與持續率
- 做法
- 對老課程加入「AI 摘要 + 難度標示 + 入門/進階建議」
- 若單元數過多,可改為「漸進解鎖」制
- 增加「開始學習」按鈕動線與提醒設計
- 預期成效:減少新用戶開課門檻,提升起始動機與中間留存
✅ 建議三:調整舊課程的完課率計算邏輯
- 做法:針對上架超過半年、非時效性強的舊課程,重新定義完課標準。例如:將課程單元完成度達到 80% 即視為完成,並可取得證書,或提供簡化版學習路徑供參考
- 原因:避免使用者因個別單元不具時效或不再適用而放棄整體學習,進而影響完課率與評價
- 預期效益:提升整體完課率、減少無意義的負評,同時維持課程價值與證書可信度
但 GPT 也提醒這樣的策略,隱含著風險,一是若太輕易放寬完課標準,可能讓「證書的信任度與含金量」下降;二是適用對象需限定於內容過時、但仍有部分參考價值的課程,不能一體適用 -> 我確實沒有想到這方面
✅ 建議四:導入 AI 輔助製課與學習機制
- 做法
- 協助老師加速製課:透過 AI 提供教案撰寫建議、自動生成練習題與講義,降低製作門檻與週期,提升課程更新速度
- 輔助學習過程:導入 AI 學習助手,根據用戶學習進度與理解程度,推薦額外練習題、複習摘要或互動式問答,強化吸收效果
- 原因:面對資訊快速變化與競品壓力,平台需提升內容供給效率與學習體感,才能提高課程吸引力與完課意願
- 預期效益:縮短製課週期、提升課程時效性;並提升用戶的學習參與度與完課動力
但 GPT 也提醒這樣的策略,需要多說明 AI 具體一點可做什麼,會更有說服力
我的心得
- 第一次練習課程完成率的相關題型,覺得新鮮和有趣
- 這次也嘗試微調自己與 GPT 的對話,讓自己可以更具體知道修改方向與如何潤飾
課程完成率不只是內容問題,更反映使用者是否得到「學習價值 + 實際誘因 + 回饋循環」,從這次練習中,透過數據拆解用戶行為、補足課程與動機之間的斷點,從根本提升體驗與留存
這是我第 13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