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製造與能源管理領域,AI 正快速被導入現場,成為系統整合商(SI)與設備管理者眼中的新利器。但我們觀察到,許多目前導入的 AI 應用,仍普遍停留在「助理」角色:協助查找文件、解釋代碼、翻譯設備說明、回答常見問題等。
這些功能的確有其價值,讓工程師在面對日常故障與新手培訓時更有效率。但同時也暴露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AI 無法進一步參與分析、預測與策略建議,始終被侷限在「知識管理系統」的框架中。
這背後的核心原因,多半與這些 AI 系統仍架構在傳統 SCADA 控制邏輯或資料環境上有關。常見「AI 助理化」的應用樣態
我們觀察到市場上不少 AI 解決方案集中於以下功能:
- 快速查找操作手冊與維修紀錄
- 故障代碼判讀、對應維修說明
- 多語翻譯,支援國外設備導入
- 查詢常見案例,新人培訓對話化
- 文件知識整合、分層管理、檢索輔助
這些功能本質上是將工程現場的「文書工作」數位化、對話化,的確提升了資訊可及性與新手學習效率。但我們也發現,這樣的 AI 系統並未真正接入現場感測器的時序資料,更無法即時參與判斷與決策流程。
為什麼這些 AI 系統無法「更進一步」?
主要原因是,它們仍然受限於傳統自動控制系統(如 SCADA)架構所能提供的資料與邏輯模型:
資料密度不足:SCADA 多為篩選過的警報或事件結果報表,無法支撐 AI 模型訓練
缺乏原始數據:多數只保留事件觸發與異常紀錄,缺乏完整歷史時序資料
架構封閉:資料難以導出供 AI 平台整合與再利用
分層設計導致延遲:感測器 → PLC → Gateway → Server 的流程不利即時反應
這樣的基礎環境讓 AI 只能處理靜態資料或預先輸入的知識結構,無法觀察設備實際行為,也難以參與異常預警、效能建議、契約分析、碳排模擬等更高層次的應用。
如果重新設計,AI 可以做到哪些事情?
我們相信,AI 不僅能協助查詢,更應該能:
- 分析數據趨勢與異常模式,例如冷氣壓縮機頻繁啟動造成負載波動
- 推理故障發生原因,如低功率因數導致變壓器發熱
- 提供節能或維修建議,根據歷史資料與模型回推最常見改善方向
- 產出可交付的週期性分析報告,協助管理者掌握用能全貌
- 用自然語言互動、解說背後邏輯,協助現場與經營層進行溝通決策
該如何讓 AI 從「助理」升級成「顧問」?這需要我們重新思考 AI 的運作條件與資料來源,採取更開放、即時且標準化的資料設計。我們建議的方向包括:
EDC 系統:支援毫秒級資料收集、TSDB 儲存與模組化擴充,可取代部分傳統感測器串接架構
RAG 架構:使用向量檢索整合維修紀錄、操作手冊與異常事件,加快問答系統的語意理解
LLM 模型:大語言模型不只回答,更可參與推理、歸納與報告生成,成為人機溝通的橋樑
API整合:提供 HMI、BIM、EMS 等上層系統快速接入,不改變原系統但提升整體智能能力
AI 應用的價值不只在效率,更在「決策支持力」
當 AI 僅能處理查詢工作,它的價值頂多是輔助節省時間;
但當 AI 能參與數據解析與推理,它的角色將:
- 協助工程師更快發現設備風險
- 提供維護人員即時建議與關聯案例
- 協助管理者生成簡明易讀的報表
- 為經營層量化碳排、契約容量、電價成本的優化路徑
結語:讓 AI 真正參與決策價值鏈
AI 不應該只是一位「資料助理」,而應該被培養成「數據顧問」。
我們期待未來的智慧建築、智慧製造、智慧能源管理,都能讓 AI 成為:
- 能看懂現場
- 能解釋原因
- 能建議對策
- 能協助判斷
- 能記錄知識並持續學習
只要資料與架構設計對了,這一切並不遙遠。
延伸閱讀與協助
如果您也關心如何讓 AI 在貴單位落地、參與決策、創造價值,我們很樂意分享相關資料或現場應用案例。
歡迎聯絡我們:
肯革陸科技 Kangaroo TEC
pohsun@kangaroote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