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困難的,感覺活著就是存在呀!那這樣解釋好了,相信大家應該都有過這類經驗,當我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比如搬進宿舍的第一天,或是第一天上班時,由於面對的人都是初次見面,難免會覺得緊張、不安,而這種無法靜靜待著,總想找點事情來做,或開啟話題聊天的尷尬感,就會使我們的存在變得困難,我們得花費不少心力,創造出一個「虛假的自己」。相反的,當我們處於能使我們感到安心、放鬆的環境,比如自己的房間時,存在其實一點也不費力,我們可以輕鬆展現出「真正的自己」。
若能慢慢融入新環境,信任、依賴當中的人,存在便不再是個苦差事,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並沒有這麼幸運,大多情況下,我們都得另外找尋其它能讓自己脫下面具、暫時喘口氣的安身之地 …
▌“ 鼓勵自立的社會,往往看不見自己所依賴的對象,因此對滿足依賴的工作都給予過低的評價 ”
人們常忽略的是,當我們能自在地存在於某些空間,背後一定存在著我們所依賴的對象,默默地從事不被重視的「依賴性勞動」。舉個例子來說,每天在家打理所有大小事的母親,往往不被認為是個辛苦的角色,但家中所有成員能擁有乾淨的房間及溫熱的餐點,都得仰賴母親的付出。又或者是大眾運輸的司機,往往不被認為是個高尚的職業,但絕大多數具有體面職稱的上班族,每天的通勤也少不了依賴這些司機的專業。
而由於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負責,因此,對於能自主且完美完成各項任務的人,大家總是會給予讚賞及尊崇。不過,大家所重視的似乎都只是表面上的成就,像是賺了很多錢的大老闆、擁有很多粉絲的大明星、獲得米其林頭銜的大主廚等,但這些人在達到成就的過程中,其實也需要依賴其他人的協助,只是這些人的付出往往不被視為什麼偉大的成就。
▌“ 心理治療其實是一項幫助時間順利流動的工作。治療者並不是直接干涉內心,而是幫助在內心裡停滯的時間重新開始流動,再慢慢等待時間改變內心 ”
在充滿競爭與壓力的生活中,許多人的內心會慢慢累積傷痛。如同被病毒感染時,身體的免疫系統會以發燒作為與病毒鬥爭的反應,當我們的內心被太多負面情緒入侵時,也會出現防禦性的保護措施,我們會被關進一個無形的空間。像是陷進一灘不會流動的泥地,但並非出於本意的,任何人事物都無法將我們拉出去,即使不再掙扎,每天也依然覺得好累。
然而,心理治療並不是什麼神秘的魔法,可以像電視劇演的那樣,當治療師戳中我們的痛點、給予幾個建議,我們就可以馬上改變想法,人生豁然開朗。心理治療是一段長期,甚至不一定會有終點的旅程,即便如此,我們也要保持樂觀,相信生命具有各種可能。
▌“ 我們的生活也需要無聊的時間。必須要有無聊的時間,我們才能安心地存在 ”
什麼才是美好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多無聊的片段,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狂歡。無法理解這種說法嗎?舉例來說,當你跟朋友聚會結束後,回家倒在床上放空滑手機的時間很放鬆吧!但這段時間其實很無聊,絕對不是可以放在社群軟體上跟大家炫耀的。又好比某些心理受傷的患者,他們腦中塞滿了各種聲音與想法,根本沒有無聊的時刻,但他們其實一點都不放鬆,不管待在哪都無法覺得安心。
作者東畑開人是日本的臨床心理學博士,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沖繩的日間照護病房擔任心理治療師,而這本書紀錄了他在工作期間發生的小故事及體悟。一開始,他無法理解在每天十小時的工作時間中,絕大多數就是只是坐在那裡,完全無法發揮過去所學到的心理治療專業,但後來的種種經歷讓他了解到,「存在」對於患者們具有極大意義。
除了單純的描述故事,這本書也包含了作者對於心理照護及心理治療的專業分析、目前心理照護在社會上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以及所有職場人士都會遇到,關於「存在」的無力感。雖然作者原本想撰寫的是專業學術的書籍,但最終,《只要存在著就好》這本書有八成比例是閱讀起來很輕鬆易懂的小說形式,我非常喜歡!
《只要存在著就好》 – 東畑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