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一個人平時很重視自我照顧,也可能陷入慣性模式中,忽略了正在累積的壓力與不良習慣。
這時候,除了日常的規律作息、運動、飲食管理等基本自我照顧方式外,更需要一些「大格局」的行動,幫助自己跳脫日常框架,重新整理生活優先順序。
這些行動可以是旅行、參加舞蹈課、長時間關掉手機,或任何與日常節奏不同、卻能相輔相成的活動。關鍵在於,它們能讓人暫時遠離日常狀態,創造新的視角與體驗,進而促進心理與情感的更新。
完全抽離日常,打破循環
如果不知道現在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徹底離開熟悉的環境。不一定要出國旅行,換個城市、到近郊住幾晚,甚至是安排一次無人打擾的居家假期,都能達到目的。
當人離開原本的節奏,許多細節才會被放大:日常中不自覺累積的緊張、過度專注於某些事而忽略其他重要的地方、或是習慣性忽略內心的真實需求。這種抽離,像是在給大腦一次「重啟」,幫助自己重新檢視什麼才是當下最該優先處理的事。
重設自我照顧方式
很多人一講到「自我照顧」,就會想到一些制式的做法,比如早上冥想、寫日記、運動計畫之類的。但其實,偶爾換個玩法,也能讓自我照顧更有用。
這裡說的「重設」,不是要你把原本的好習慣全丟掉,而是試著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養自己。像是暫時不要排滿行程,單純跟著當下的感覺走;去一個沒去過的地方逛逛、嚐嚐新口味、臨時決定參加個活動,甚至只是發呆放空一整天,都可以。
這種「照著感覺走」的方式,會讓你更能察覺自己的身體和情緒,也能把長期累積的壓力慢慢釋放掉。自我照顧不一定要一直遵循制式的作法,有時候換個方式,反而能把那股活力找回來。
把「玩樂」當作深層練習
成人的生活往往充滿責任與壓力,即使偶爾放鬆,也常帶著功利或目的性。然而,真正能喚醒內在能量的,往往是那種毫無包袱的純粹玩樂。
無論是參加手作營、戶外遊戲,還是單純唱歌、跳舞、搞怪——只要能全心投入並感到開心,就能激活內心被忽略已久的部分。這種「允許自己幼稚」的時刻,能讓情緒重新流動,對心理健康的滋養程度不亞於冥想或專業療癒。
關鍵思維
- 週期性抽離:至少每隔幾個月,為自己安排一次脫離日常的時間,檢視生活方向。
- 彈性自我照顧:不要被固定模式束縛,適時調整方法,才能讓自我照顧更貼近當下需求。
- 玩樂的正當性:玩不只是消遣,而是一種深層的自我修復手段。
自我照顧並不只是每天重複既定的習慣,而是透過不斷調整與嘗試,找到最能支撐自己身心的方式。
偶爾脫離舒適圈,重設生活步調,並認真地去玩,都是維持長期心理健康的重要策略。
今日重點
📍 定期跳脫日常,重新檢視生活優先順序
📍 彈性調整自我照顧,找到最適合方式
📍 真正玩樂有助深層心理修復與活力
📝經驗分享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或焦慮的時候,但真正重要的是能不能察覺到自己的狀態。很多時候,我們太專注在手上的工作或目標,反而忽略了內心的感受。長期陷在這種負面循環中,不僅心情被壓得喘不過氣,還可能演變成心理層面的問題。
我特別有感的一次,是在準備考試的時候。那段時間,我非常想拿到好成績,幾乎把所有時間都塞滿讀書計畫。但慢慢地,我發現大腦已經過度疲勞,吸收能力越來越差。雖然花了更多時間努力,效果卻不如預期。因為太在意成績,我陷入了惡性循環,越學越沒效率,最後只剩下失落和懊惱。
後來我才意識到,偶爾從緊繃的狀態中抽離,反而能讓自己更有餘裕去面對挑戰。不論是短暫的休息、轉換環境,或是單純靜下來感受當下,都能讓心情回到穩定的狀態。這種覺察力,就像一個重置按鈕,幫助我在高壓中保持清醒。
所以,不要以為不停往前衝就一定有效率。適時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狀態,才是讓努力真正發揮價值的關鍵。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按下「♥︎」鼓勵我繼續創作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留言建議和回饋,讓小弟能產出更有價值的優質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