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ntroduction
- 夏天蚊子惱人,許多人改用「電蚊香」取代傳統蚊香,以為更安全。
- 但「電蚊香 ≠ 無害神器」,仍存在健康風險。
1️⃣ 成分:殺蟲劑家族
- 電蚊香主要成分:擬除蟲菊酯(如 Prallethrin、Transfluthrin)。
- 功能:麻痺昆蟲神經。
- 風險:長期吸入 → 刺激眼鼻喉、頭暈、頭痛、過敏反應。
- 兒童長期暴露與呼吸道症狀增加有關【MDPI 2012】。
- 擬除蟲菊酯會影響哺乳動物神經鈉通道【EHP】。
2️⃣ 釋放方式
- 傳統蚊香:燃燒產生 PM2.5、一氧化碳、PAHs → 對呼吸與心血管有害。
- 電蚊香:雖少煙,但藥劑仍在空氣中被吸入。
👉 「少煙 ≠ 無害」。
3️⃣ 暴露風險
- 密閉空間長時間使用 → 藥劑濃度累積。
- 高風險族群:嬰兒、孕婦、氣喘患者 → 應減少使用。
- 寵物(貓、觀賞魚):對菊酯類極度敏感,可能中毒。
🦟 安全用電蚊香 3 原則
- 睡前開,睡覺關:睡前 1–2 小時開啟,入睡時拔掉插頭。
- 保持通風:避免密閉環境,防止藥劑濃度過高。
- 物理防蚊,減少依賴:紗窗+蚊帳,降低化學需求。
✅ Conclusion
- 電蚊香比傳統蚊香「稍微乾淨」,但仍屬化學暴露。
- 一般成年人短期使用風險低,但 嬰幼兒、孕婦、呼吸道病患、寵物需特別小心。
- 最佳策略:化學(短期輔助)+物理(長期屏障),雙管齊下才能真正防蚊又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