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自由」。1941 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世界正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納粹德國節節進逼,亞洲也陷入動盪。羅斯福深知,美國終將無法置身事外,但他選擇不只談戰爭,更談一個遠大的願景——人類的四大自由。
他說:
「我們期盼一個世界——每一個地方的人民都能享有四種基本的自由:
第一,自由言論與表達的自由(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
第二,信仰的自由(freedom of worship);
第三,免於匱乏的自由(freedom from want);
第四,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
這段話後來成為許多國際人權宣言的基礎,也成為自由精神的象徵。
你是否注意到了?這四大自由中,前兩項是 freedom of,後兩項則是 freedom from。
這不是語言上的巧合,而是一種價值的劃分,也啟發了兩種不同層次的思考。
第一層啟發:
freedom of ——去做你想做的自由
“Freedom of speech”、“freedom of worship”,這些自由是一種 「能去做」的權利。
你可以說你想說的話,可以信你想信的信仰——這是「我能夠選擇」的自由。
哲學家 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 將這稱為 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
「積極自由,是成為自己的主人,是實現自己生命可能性的自由。」
它不只是「沒有人阻止你」,而是「你真正有能力去行使」。
我們努力學習、爭取教育、保障投票權,都是在追求這類自由。
它讓我們不只「存在」,而是真正「活得像自己」。
但積極自由需要條件:知識、資源、勇氣與安全感。
沒有這些基礎,自由就像一份美麗的菜單卻沒有餐券,只能看著卻吃不到。
第二層啟發:
freedom from ——免於不想要的痛苦
“Freedom from want”(免於匱乏)、“freedom from fear”(免於恐懼),則是一種「不必承受」的自由。
不再挨餓、不必害怕戰爭與暴力,這是保障你能「好好活下去」的自由。
柏林將此稱為 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
「消極自由,是免於外在強迫與壓迫,是人最基本的喘息空間。」
這種自由不會立刻讓人飛黃騰達,但它能守護基本尊嚴。
就如有人說的:「你不必活得閃閃發光,但至少不該活得發抖。」
歷史上,林肯也曾說過:
「凡剝奪他人自由的人,本身就不配擁有自由。」
自由,總是伴隨責任
當我們談自由,我們不能只談「我的自由」,也要談「我們的自由」。
自由不是任性行事,而是我們在選擇自己人生的同時,也願意讓別人選擇他們的人生。
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說過:
「人是注定要自由的,而自由意味著責任。」
因為你自由地說出話來,也要自由地承擔話語的影響;
你自由地選擇生活,也要準備好去面對那條路上的光與影。
你呢?
今天的你,感受到的自由是哪一種?
是能夠「去做某件事」的自由,還是「不用承受」某種痛苦的自由?
你是否也開始思考,要如何讓自己的自由,帶著更多尊重、責任與理解?
願你今天,不只是自由地走,而是自由且有方向地生活;
並在路上,與他人共享這條名為「自由」的長路。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