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媽:
我希望自己能把這封信寫出來。
目前,我們之間的這場抗爭
,是我需要的,我需要這場抗爭。我無法告訴你,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用言語來表達它,而且跟你講也沒有任何意義。但,我真的需要這場抗爭。特別需要。
現在我要反抗你,也需要你能夠承受,我需要你能夠承受我對你的增恨和你對我的憎恨,雖然我也恨這場抗爭,但是我需要它。
這場抗爭因何而起並不重要:學業、成績、手機、凌亂的房間、談戀愛、沒有朋友、壞朋友……都不重要。我需要在這些事情上跟你抗爭,而且我需要你反擊。
我拚命需要你抓著繩子的另一端,要抓得緊緊的,特別是當我在繩子的一端亂搖亂晃時,我想在這個我剛感到的新世界裡尋找抓手和立足之地。過去,我知道自己是誰,你是誰,我們是誰,但現在我不知道了。現在,我正在探尋自己的極限,有時只有當我使勁拉你手中的繩子,使勁拽你的時候,我才能發現它們。當我把過去的一切都推開的時候,我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才得以呼吸片刻。我知道你內心渴望我能像過去一樣乖,我懂你的心,因為我也渴望能回到從前,然而正是這種渴望讓我現在非常痛苦。
我需要這場抗爭,而且我需要看到,不管我的情緒是多麼糟糕,多麼強烈,都不會將你我摧毀。即使我表現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即使「我恨你」,我仍需要你愛我。為了我們兩個人,現在我需要你既要愛自己,也要愛我,我需要你包容我並且讓其他的成年人幫助你,因為我現在控制不了自己。如果你想把你所有的成年朋友召集在一起,舉辦一個「在孩子面前挺住的支持團抗議集會」的話,我能接受。或者在背後談論我,我不在乎,只要你不放棄我,不放棄這場抗爭,因為我需要它。
這是能夠讓我明白我的陰影不及我的光明的抗爭,這是能夠讓我明白壞情緒並不意味著關係終結的抗爭,這是將教會我如何傾聽自己心聲的抗爭,即使此刻它可能會讓別人感到失望。
這場特別的抗爭終將結束,就像任何一場風暴, 它將會消散。我會忘記,你也會忘記,然後它又會捲土重來,我將需要你再次抓緊繩子,我需要這個過程,一遍又一遍,持續多年。
我知道你要做的這份差事沒有內在讓人感到滿意的東西。我知道自己很可能永遠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感激你,甚至不會承認你的付出。事實上, 我很可能會把有的不快和難過歸咎於你,似乎你做的永遠都不夠。可是,不管多麼嘴硬,不管怎麼生氣,不管如何沉默寡言,我能堅持這場抗爭,全靠你的能力。
請緊緊抓住繩子的另一端。請相信,在所有人為我做的事情當中,唯有你所做的最為重要
。
愛你的青少年
⋆⌁⌁⌁❤⌁⌁⌁⋆
【關於這封信的五個Q&A】
Q1:這到底是誰寫的信?
是小昕引自《解碼青春期》中第358~360頁內容,原著是哲學博士/執業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穿越精神創傷之旅》作者 格雷琴.施梅爾澤 女士。
Q2:格雷琴為什麼要幫孩子寫這封信?
因為孩子現在還寫不出來,(說不定連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處於這種情況?) 但格雷琴卻看透了這一切,而且希望能代孩子說明,讓父母能知道。
Q3:孩子真的是這樣想嗎?
如果從哲學層次來看,這有點像莊子與惠施的濠梁之辯,所以沒有答案。
如果從專業層次來看,聽大家說不如聽專家說,我相信,有些孩子,身心裡真的曾是這樣的情況。
Q4:為什麼孩子非要抗爭不可?難道不能和平相處嗎?
雖然不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這麼明顯的"抗爭",但這本來就是人類發展歷程。自然界大部分的生物,子代在成年後就會離巢而去,獨立生活,父母的責任也將缷下;但人類世界卻不是如此,人類自有人類的特色,只是仍然留在父母身邊的"準成年人",身體雖無法自由,但在心靈上嘛……總還是要想辦法讓自己試圖自由看看!
自由意味著和父母不一樣,這樣才自由。
和父母不一樣則意謂著---"抗爭"!!
Q5:小昕你自己讀完是什麼感受呢?
我很敬佩格雷琴能把青少年身心狀態用文字翻譯出來,給已經脫離青少年很久的大人看看,而且從頭到尾,TA都沒有用到那個詞,『叛逆』。
我身邊許多導生家長、親友,都會很輕易地用這個詞來描述自己家中青少年的狀態。但基於不要讓錯誤訊息的習慣化在不經意發生,我個人是從不使用這個詞的,所以我也建議大人不要輕易使用,因為『叛逆』一詞帶著"你不該反對"的意涵,這個意涵,本身就是錯的。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孩子不必凡事照著父母的意思去做。
而『抗爭』則透露著"我要為我自己爭取"的態度,我覺得這是孩子發展自我認知的必經過程,所以,這是對的。
而當我看完這封信後,我的心理準備,就做得更足了! XDDD

格雷琴的這封信就是指令,Copilot繪圖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