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Tali Sharot & Cass R. Sunstein,時報出版.2024/07.莊安祺譯.

我看的這本的封面
推薦給:
❦ 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會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的人
❦ 想深刻理解「習慣化」與「去習慣化」,並應用於真實生活的人!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習慣化
」會讓人沉浸於習慣中,忘記思考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是否恰當?忘記自己是有權決定與自己有關事情的人。
這就是「習慣化」的威力。
「習慣化」是生物本能,能讓生物節約生理資源,並避免過度的擔憂。老鷹在天上盤旋的時候,小雞會驚荒逃避,但如果是紙飛機在天上飛,小雞慢慢就知道它對自己無害,就不會再驚荒失逃,而可繼續安穩覓食。
紙飛機無害,但不良的生活作息、不健康的飲食、不友善的人際關係……這些也會令人慢慢"習慣",卻對人有害!但別擔心,若有覺察的話,藉由「去習慣化」這把鑰匙,讓自己"重新開始",讓自己再次清醒、再提醒自己一次---自己是有選擇權、決定權去改變的!
而且最令我驚訝的是,"習慣化"的層面比我想像中更廣、更快!作者提醒我們,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對所有事物習慣成自然
,包括財富、貧窮、權力、風險、婚姻、歧視,以及習慣任何情緒,不論好壞,例如愛、恨和羞恥感……這些習慣是來自於不同神經元之間的主動抑制。
當令人驚訝或意外的事情發生時,你的大腦會做出強烈的反應,但是當一切都如預測的一樣時,你大腦的反應就會減弱,有時甚至根本不做反應。
這是因為要求生存,你的大腦就必須優先考慮不同的新事物:突然聞到的氣味、一隻極餓的獅子朝你奔來,或者美女俊男走過你身邊。為了凸顯這個意想不到的新事物,你的大腦會自動過濾掉已經在你意料之中的舊事物。
這本書非常好看,作者們舉了很多科學的實證,讓我更了解「習慣化 vs 去習慣化」在大腦運作的實際生理學原理,及生活中有哪些行為可以調控,讓我更能得心應手地使用這"兩把鑰匙"!閱畢此書,讓我對一些人生疑問又有了新的見解,並回頭註記在曾經發佈的文章留言中。
書中也舉了一些社會運動的例子,讓我對照著現下世態、不勝唏噓,也有許多感憾……
雖然我不能替別人作決定,但在知道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人性"後,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好的品行或行為,可以藉由"習慣化"這把鑰匙,讓自己習慣,讓這些好的品行及行為變成自己的"反射動作"一般,那就能更不費吹灰之力的去執行它、完成它。
那不恰當的觀念或行為呢?即可藉由"去習慣化"這把鑰匙,來避免習慣它!
以下分享書中三個令我最有感的去習慣化主題:「說謊生理學」、「假訊息竟變成真理的過程」,以及「打破習慣化的束縛」!
❦ 說謊生理學
一個人每多撒一個謊,他腦部杏仁核反應就減少一點---這是對說謊的一種習慣形式。
他的大腦對他不誠實的敏感度下降愈大,下回有機會的時候,他就愈會撒謊。
如果沒有人們在做不道德行為時通常會經歷的不安感,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不誠實。
當一個人已習慣了自己的謊言,他就不會注意到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個實驗,讓即將參加考試的學生服用一種叫作ß受體阻斷劑的藥物,可以減少情緒激動,結果與服用安慰劑的學生相比,他們作弊的可能性是服用安慰劑學生的兩倍!這種藥物人為地減少了原本可以抑制作弊的負面感覺(有點像是由於反覆說謊而形成的習慣)。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的道德本性深刻反映了我們的自我,然後透過一顆小藥丸,調節了我們的生物功能,也改變了我們的道德本性。
我們想說的是,小謊言可以且確實會導致更繁頻、更大的謊言。
了解不誠實的行為會因習慣化而惡化,對於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中減少不誠實行為具有明顯的意義:防患於未然
。
如果你忽視小的過失,它們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逐漸發展成帶來嚴重後果的行為。人們可能會習慣於不誠實,不再認為這是錯的。
在家裡,當孩子撒謊時給予指正,讓他們悔恨,可以降低他們對不誠實習慣化的機率。在情況惡化前,這樣的干預措施將明確的規範,讓孩子明白什麼可以容忍、什麼不能容忍。
在工作場所,如果你創造不接受小謊(例如虛報幾塊錢開支)的氣氛,應該比較明智,並且能避免更大的問題。
小過失立即解決,以傳遞明確的訊息。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將來出現更大的過失(例如違反科學倫理的行為),因為那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負面後果,不僅是對那個不誠實的人,而且對我們團隊內外的其他人也是如此。
我們的行為準則通常很嚴格:(永遠)不說謊、(永遠)不偷竊,(永遠)不能不尊重父母,(永遠)不洩露機密資訊,(永遠)不違背承諾。嚴謹的規範似乎有點極端,但這就是重點。它們會導致強烈的情緒反應,使人們更難接受自己的道過失行為。
這就是善用“去習慣化”的這把鑰匙,用以關閉不好的習性。
❦ (假)訊息是如何變成"真理"的?
口號應該不斷地重複,直到最後一個人都明白了這個想法。---阿道夫.希特勒。
只要你重複某句話的次數夠多,人們就可能會開始相信它。
希特勒知道,有些網紅也知道,重複,會讓你產生一種熟悉感。
當某件聽起來熟悉,你就會認為它是真的
。這是因為在生活中,熟悉的感覺常常(正確地)與真相聯繫在一,而驚訝的感覺常常(正確地)與荒謬聯繫在一起。
例如,我告訴你有一隻會說中國話的七色貓,你必然會感到驚訝,這種感覺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顯示有些事情不對勁,你應該放慢速度,並仔細考慮這個陳述。
「比較熟悉,比較真實」的捷思法不壞,但是當人們有錯誤的想法,或者試圖傳播假訊息,使謊言因重複而變得熟悉時,問題就會出現。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你的大腦非常擅長指認出「我以前聽過這種說法」(即這是「熟悉的」),但不擅長記住你以前是在哪裡?由誰?在何處?什麼情況下聽過這個說法。貯存額外的資訊需要付出怒力,並且需要寶貴的資源。
這表示你必須小心,不要重複謊言
,即使是為了揭穿它們。
不要讓錯誤訊息的“習慣化”在不經意發生。
有時最好完全忽略謊言,以避免它獲得認同。誠然,有時需要與謊言正面對決,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也應該避免重複錯誤訊息,而應陳述事實。
例如,如果想反駁有關「美國大多數的囚犯都是移民」的貼文,你認為下列哪種說法更好?
A「美國只有不到10%的囚犯是移民。」
B「美國91%的囚犯都在美國出生。」
在本質上,這兩種說法都傳達了相同的想法,然而,A在人們的心中把「移民」與「囚犯」連結在一起,連結這兩個概念可能會在無意中觸發熟悉感信號,導致幾週後,人們再度聽到「美國大多數的囚犯都是移民」這個陳述時,就會覺得它很合理。但陳述B則避免了這個陷阱!
❦ 打破習慣化的束縛
一個明顯的難題的是,如果習慣化是普遍且完全的,那麼以打破這種束縛為目標的運動就不可能發生。
如果習慣化不改變,情況就會永遠固定如此。就如George Orwell小說《一九八四》中的一個冷酷角色說的:「如果你想要一幅未來的景象,就想像一隻靴子踩在人臉上---永遠。」
社會運動要發生,必須有人未完全習慣化
---對某些做法或某種情況感到不滿,並且願意對此說些什麼或做點什麼。
社會由各式各樣的人組成,他們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已經完全習慣了現有的事物,包括不公不義,他們會把目前的做法視為背景噪音,或視為生活中正常且自然的一部分。
有些人已經大致上習慣了,他們會聽到自己腦海中抗議的聲音,只是那個聲音相對比較安靜。
有些人只習慣了一點點,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會感到憤怒或震驚,但他們也會敏銳地意識到改變很困難或不太可能,這表示他們會讓自己保持沉默。他們可能會認為,明知道會徒勞無功,又何必枉費心機?這些人所做的就是「假裝偏好」;由於現有的規範,他們不會透露自己的實際偏好和想法。他們或許會願意這麼做,但前提是規範得要改變。
人們會有不同的行動門檻。習慣化最低的人最有意願採取行動,即使他們孤單而沒有同伴,我們姑且把他們稱為「零」。
其他已稍微習慣的會願意行動,但不願打頭陣,他們需要有人帶領,我們把他們稱為「一」。
還有一些雖然願意採取行動,但不會做第一或第二批,他們需要先驅,他們是「二」,二後面是三,三後面是四,四後面是五,一直到無限(就是已經完全習慣化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反抗)。
在這個說明中,只有在正確的社會互動發生之後,才會發生變化,如果一看到零行動,他們就會跟著行動,二看到一和零,那麼二就會跟著行動。最後我們就會看到一種社會的連鎖反應,大規模的運動就因此發生。
但仍有一個神祕之處:我們如何解釋不習慣化的人---零?
對這個問題,我們提不出完整的答案,但我們認為,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在某個階段可能接觸到「去」習慣化的事物---讓現有的做法不再自然,也不再必然,而這讓他們產生了一種震撼或驚喜。
讓他們去習慣化的事物,可能是在其他時空的不同做法,可能是由某些遭遇或經歷所激發的想像情境。我們把這些人稱為「去習慣化的倡導者」。
#小昕認為,也有可能是透過大量閱讀
!
❦ 寫在最後---去習慣化的未來
如今要當實驗者或觀察者都比以往容易得多。你可以在網路上接觸你震驚的文字、圖像、影片和虛擬實境。你遇到的事情可能使人反感,也可能令人興奮。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它都可能讓你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處境和生活,並對眼前的事物感到驚訝。
這些接觸都可以充當「去習慣化的機器」,讓我們脫離自己的現實,然後再次回到自己的現實。在某些情況下,它的結果會令人不安和不快,我們會突然看到可怕的事物,但在其他情況下,我們希望,我們的世界將會重新煥發光彩。
##
【🔮小昕藏書】
【🤐腦神經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