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噶舉祖師帝洛巴大師唱了一首歌:
有執著處,就有痛苦;
有偏見時,就有限制。觀念存在處,二元對立;二元分別,暗含無明。不要思維、計劃或尋求了悟,不外求物。清明而無垢,自覺自然生,並能療形勞。安住於不移、不造作,任運自成。
引言
在千年的修行傳承中,帝洛巴大師常以直指人心的偈頌提醒弟子。他不像哲人般繁複推演,而是以最簡單的言詞,指出我們痛苦的根源:執著與分別。這首《執著束縛了我們》,看似平凡的歌句,卻蘊藏了直通心性的力量。若能靜下心來聽,便會發現它不是古代的回聲,而是今日仍對我們切身的提醒。
這首帝洛巴大師的歌,其實就是把「執著—痛苦—解脫」的邏輯說得簡單又透徹。
我們逐層分享:
「有執著處,就有痛苦」
這是最直接的。當我們抓住一個「應該如此」的概念,若外境不符合,就必然生起苦惱。 執著本身就像緊握火炭,還以為能取暖,結果燒傷的永遠是自己。
「有偏見時,就有限制」
偏見就是對立的眼光,比如「這是好、那是壞」「這是對、那是錯」。 一旦進入二元,心就狹窄了,看不到全貌。偏見像牆壁,把我們困在自己的小房間裡。
「觀念存在處,二元對立;二元分別,暗含無明」
觀念不是問題,但若把觀念當作「真實不變的實體」,那就落入無明。 二元對立的基底就是「有個堅固的我在分別」。一切煩惱的根,就是這個「執為實有的心」。
「不要思維、計劃或尋求了悟,不外求物」
修行並不是靠更多的概念,反而是放下「再去找一個更高的答案」的慣性。 大師提醒:外境無法給你解脫,只有回到心的清明當下。
「清明而無垢,自覺自然生,並能療形勞」
當心安住於無造作,就會顯現一種天然的覺性。 這種覺性本身是療癒的,不只對精神,甚至能放鬆身體的緊繃。
「安住於不移、不造作,任運自成」
這就是「任運大自在」。 不是壓抑,不是製造一個「更好的心境」,而是讓覺性自然流露。 就像天空,不需要額外去打磨,它本來就無雲障礙、無所限制。
核心分析
- 有執著處,就有痛苦 —— 不放即會灼傷,緊握就是玩火。
- 有偏見時,就有限制 —— 牆是自己造的,痛是自己撞的。
- 觀念生,二元立;二元立,無明隨 —— 萬事因「我」而對立。
- 不要外求悟,不要計劃悟 —— 解脫不是觀念的積累。
- 清明無垢,自覺自生 —— 天空不需清潔,本來清澈。
- 安住不移、不造作 —— 任運即是自在。
結論
這首偈語不僅是一種修行上的指導,更是生活的智慧。當我們對境生心,不論是恐懼、喜悅,還是厭惡,都可以回頭看見:是我們的分別與執著在主導,而不是外境本身在決定。若能放下那份過度的攀緣,不去造作、也不隨波逐流,心便會顯現出一種天然的安定與清明。
帝洛巴大師要我們記住:解脫不是遠方的高峰,而是此刻轉念之間的自在。
-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