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日本的時候,我得承認,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沉默派」。
在路上看到老人跌倒,我心裡第一反應就是「千萬別靠近,這要是牽扯上麻煩怎麼辦?」遇到不文明的現象,我裝作沒看見;別人遭遇不公,我心裡或許憤憤不平,但嘴上絕對不敢說半個字。這不是因為我天生冷血,而是因為在中國的環境裡,我早就被「沉默」訓練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剛開始來日本時,我依然延續了這種習慣。畢竟,人要活得安全嘛,少說話、少惹事,總是穩妥的。可是慢慢地,我開始發現,周圍的人似乎跟我不太一樣。
記得有一次,在我住的社區附近,真的有位老人摔倒了。
我還沒來得及糾結「要不要幫忙」時,周圍的人已經紛紛跑上去。有的幫忙攙扶,有的直接打電話叫救護車,還有小學生蹲在老人身邊輕聲詢問「大丈夫ですか?」(您還好嗎?)。
那一刻我愣住了,心裡有點慚愧:原來在這裡,幫忙不是一種「冒險」,而是一種理所當然。
後來我發現,這樣的例子不只一件。比如在電車上,遇到有人製造混亂,真的會有人挺身而出制止,而不是默默裝睡。
再比如,當有人被不公平對待時,身邊的乘客會替他發聲,甚至願意陪著他去找站務人員。這些小小的舉動,慢慢動搖了我心裡那堵「沉默的高牆」。
我開始明白,一個社會的氛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就像錢包的故事。在中國的時候,如果我錢包掉了,大概率是找不回來的,所以即使我撿到別人的錢包,也會下意識覺得「反正人家多半也找不回來」。
但在日本不一樣,我親身經歷過:錢包掉了,裡面的錢一分不少地回到我手裡。正因為有這樣的良性循環,我也更願意在撿到錢包時,主動交給派出所,因為我知道,這是對別人的善意,也是在維護這個循環。
十五年下來,我不得不承認,環境真的會改變一個人。不只是外在的生活習慣,連內心的思維方式也會被慢慢雕琢。
我從一個選擇沉默、害怕麻煩的小市民,變成了一個願意多說一句、願意伸手幫忙的人。不是因為我突然變成了「聖人」,而是因為我看到這樣的善意,真的會推動更多的善意。
當然,我還不是那種「見義勇為第一名」的人,但至少,我不再嘲笑那些比我勇敢的人,反而會心生敬佩。
甚至在潛移默化中,我也學會了去做一點小小的勇敢。這種改變,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因為它已經深深影響了我的日常生活。
我想說的是,善意真的是會傳染的,就像一個人打了個哈欠,周圍的人也跟著打哈欠一樣。當大家都願意伸出手時,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柔軟,更有人情味。而我很慶幸,能在日本這片土地上,經歷並見證這樣的循環,甚至自己也成為其中的一環。
如果你問我,這十五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會說:不是賺了多少錢,也不是學會了多少日語,而是學會了「行動」這件事。因為沉默或許能保護自己,但行動,卻能溫暖更多人。
———
如果你也對這種「小市民的改變」有共鳴,別忘了幫我點個讚、留個言。也許你的鼓勵,就是推動我繼續寫下去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