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那個受傷的小孩現在有你了,他再也不孤單了」 (取自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
什麼是內在小孩Inner Child
- 內在小孩(Inner Child)是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的概念,代表我們童年累積的情感與記憶,以及未被滿足或創傷的部分。
- 儘管人成長成熟,童年時光的感受會潛藏於潛意識,影響現今的反應和處世方式。
內在小孩的影響
- 內在小孩會因童年不同經驗,呈現出開朗、樂觀、好奇或悲觀、恐懼等特質。
- 它左右成人的情緒反應,如遇到批評時特別容易受傷,或在人際互動中有過度討好、敏感等現象。
內在小孩五種原型
- 創傷小孩:受創傷記憶影響,容易陷入自憐與悲傷。
- 孤單小孩:覺得自己格格不入,難以自我認同。
- 貧窮小孩: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擁有的不夠多。
- 神奇小孩:富有想像力,不切實際,有勇氣與創意。
- 永恆小孩:抗拒長大,缺乏責任感與行動力。
如何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
- 重新建構過去並善待自己,學會自我關懷。
- 適當表達和釋放情緒,尋求專業協助或親密關係的支持。

張修修影片分享
- 坦承曾長期陷入高度「內耗」與焦慮,並因童年經驗累積了完美主義、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等有毒信念與冒牌者症候群。
- 他以「電腦內部無意義迴圈」比喻這些反覆自我懷疑、拖延、焦慮的內耗狀態,影響生活效率與心理健康。
- 談及心理諮商歷程,指出覺察過去的創傷與不良信念是療癒的起點,並引用專業心理師的理論,說明破壞性的情感或行為,常來自被忽視或未得到滿足的「內在小孩」。
擁抱內在小孩療癒就開始
- 內在小孩的創傷如童年被忽視、情緒需求未被接住,會在成人後以強烈情緒或不理性的行為表現出來(例如對親人的憤怒或自責)。
- 張修修舉例:在家庭爭執時被觸發情緒,意識到反應其實是內心深處那個曾經受傷的小孩「跑出來亂了」。
- 心理師建議先「覺察」內在小孩的情感與需求,然後用溫柔、同理的態度安慰並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例如用照片或自我對話讓自己感到被愛與陪伴。
- 完形心理學派強調處理「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即面對並撫慰童年未被照顧的部分是改變的關鍵。
- 除心理諮商以外,影片推薦課程、書籍和自我練習(如空椅練習、對話批評者)來調整與療癒內在信念,幫助修復與自我及世界的關係。
- 創作者分享自我療癒後的正向改變:情緒更穩定,內耗減少,更能善待自己和身邊的人,並鼓勵大眾勇於覺察與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
➡️ 觀看影片:消失 2 個月,我終於下定決心直面人生的大魔王
如您也想更深入踏上內在小孩療癒之旅,我們提供個人/企業方案,歡迎來信討論 jamiea9025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