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父母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內在父親:內在父親代表一個人對自己父親或父親形象的印象和模仿,包括父親的價值觀、信仰、規則、道德標準以及父親可能對他們的影響,內在父親通常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在權威和控制力

內在母親:內在母親代表一個人對自己母親或母親形象的印象和模仿,包括他們對母親的關愛、照顧、安全感和情感需求的看法,內在母親也往往映了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和情感支持

這樣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情感和態度,例如: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或不安時,可能會表現出內在母親的特徵,尋求安慰和支持;然而,當他們需要做出決策或控制情境時,可能會表現出內在父親的特徵

那麼,什麼是內在的父母呢?擅長家族系統排列的 #劉素珍老師有以下的詮釋:

“當我們失敗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支持,需要一個鼓勵;當我們在人生的交叉路口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指引;當我們被排除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接納;當我們感到孤單、孤獨、空虛、寂寞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陪伴;當我們感受到快樂時候,我們也希望有人可以跟我們分享;這是我們的內在父母”- #劉素珍

簡單的來說,內在父母主要可能會有以下幾種功能:

情感調節:內在父母可以幫助我們調節情感和情感反應,當一個人處於壓力或焦慮的情境中時,我們的內在母親可以提供安慰和情感支持,幫助他們減輕焦慮或壓力,同時,內在父親可以提供指導和自我控制,幫助我們應對挑戰和壓力

行為指導:內在父母對個人的外在行為,也深具有影響力,來自內在父親的規則和道德標準,可以引導個人做出道德和倫理的選擇;內在母親可以引導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和照顧的行為

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心:內在父母的功能還會影響個人的自我價值觀和自尊心,當內在父母給予積極的反饋和支持時,我們的自信和自尊心就會增強;反之,當內在父母給予負面評價或批評時,我們就可能會感到自卑或不值

人際關係:內在父母也影響著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表現,個人對內在父母的模仿和反應會不自覺地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顯現出來,例如:如果一個人內在母親的形象是關愛和溫柔的,他們可能較容易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

療癒師(導護師)有時會使用內在父母的概念,來幫助個人更加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情感反應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方式,並在需要時進行改變和調整,以實現更健康、積極的心理和情感狀態,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內在動機和需求,並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情境和挑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情緒導護師Julie的沙龍
8會員
122內容數
希望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都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舒心自在,並且隨時都能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 Enjoy life!
2025/03/04
#Jan-Paul Sartre 曾說:"有時候,別人一句或者有意,或者無心的話,就會把我們搞得心煩意亂,久久無法懷,甚至陷入一種煩躁、憂鬱的情緒而無法自拔。" 這句話讓我想到另一個類似的觀點:"當你過度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輕易被他人的評價給左右時,很容易把日子活成了地獄。" 我們是不是常常因為
Thumbnail
2025/03/04
#Jan-Paul Sartre 曾說:"有時候,別人一句或者有意,或者無心的話,就會把我們搞得心煩意亂,久久無法懷,甚至陷入一種煩躁、憂鬱的情緒而無法自拔。" 這句話讓我想到另一個類似的觀點:"當你過度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輕易被他人的評價給左右時,很容易把日子活成了地獄。" 我們是不是常常因為
Thumbnail
2025/02/25
之前看到一部連續劇"不良執念清除師" ,內容講的是那些帶著執念死去的人,死得不甘心,靈魂還留在人間想辦法完成遺願的那份執著,不願輕易轉世…,這裡我們就不談靈異的部分,而是來聊聊"執念"這個概念 執念,其實就是一股非常強烈的決心,讓你對某個目標或想法一直堅持到底,這種執著可以帶來滿滿的動力,讓你在遇
Thumbnail
2025/02/25
之前看到一部連續劇"不良執念清除師" ,內容講的是那些帶著執念死去的人,死得不甘心,靈魂還留在人間想辦法完成遺願的那份執著,不願輕易轉世…,這裡我們就不談靈異的部分,而是來聊聊"執念"這個概念 執念,其實就是一股非常強烈的決心,讓你對某個目標或想法一直堅持到底,這種執著可以帶來滿滿的動力,讓你在遇
Thumbnail
2025/02/12
"執著於過去的失去,容易憂鬱;擔心未來的失去,容易焦慮。" #金雅拉 憂鬱和焦慮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待失去的態度,假如過去曾失去珍貴的事物,就很容易憂鬱;倘若總是預想自己未來將失去珍貴的事物,就極可能陷入焦慮,換句話說,當心停留在無法挽回的過去時,就會產生憂鬱的情緒;當心漂浮在難以預測的未來時
Thumbnail
2025/02/12
"執著於過去的失去,容易憂鬱;擔心未來的失去,容易焦慮。" #金雅拉 憂鬱和焦慮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待失去的態度,假如過去曾失去珍貴的事物,就很容易憂鬱;倘若總是預想自己未來將失去珍貴的事物,就極可能陷入焦慮,換句話說,當心停留在無法挽回的過去時,就會產生憂鬱的情緒;當心漂浮在難以預測的未來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愛 是一個抽象概念 即便家人因為我的出生感到快樂 他們並不懂如何去愛
Thumbnail
愛 是一個抽象概念 即便家人因為我的出生感到快樂 他們並不懂如何去愛
Thumbnail
兒童繪畫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和娛樂活動,它還能夠反映出兒童的內心世界、情緒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問題。 透過深入分析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了解他們的想法、渴望和焦慮,這有助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佛洛伊德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為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兒童繪畫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和娛樂活動,它還能夠反映出兒童的內心世界、情緒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問題。 透過深入分析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了解他們的想法、渴望和焦慮,這有助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佛洛伊德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為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為人父母的我們很需要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尋求伙伴與資源、建立支持系統。與其他大人連結,能夠給你支持、鼓勵、滋養和力量,幫助你保持冷靜,彼此陪伴、學習與成長。
Thumbnail
為人父母的我們很需要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尋求伙伴與資源、建立支持系統。與其他大人連結,能夠給你支持、鼓勵、滋養和力量,幫助你保持冷靜,彼此陪伴、學習與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