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370毫米列車榴彈砲
列車炮,也稱為鐵道炮,是一種大型火砲,通常是多餘的海軍火砲,安裝在專門設計的鐵路車廂上,由其運輸和發射。許多國家都製造過列車炮,但最著名的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克虜伯製造的大型火砲。較小的火砲通常是裝甲列車的一部分。它們只能在軌道良好的地方移動,但軌道可能會被砲擊或空襲摧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列車炮逐漸被淘汰。
|設計
列車砲的設計除了一般火砲的射擊問題外,還需要考慮三個面向,即火砲如何旋轉和左右移動瞄準,砲架如何吸收後座力的水平分量,以及地面如何吸收垂直後座力。
▪︎ 運作方法
第一種橫移方法是完全依靠沿著彎曲軌道或轉盤的移動,不設置橫移支架來橫移火砲。第二種方法是讓火砲在車架上橫移車體,稱為車廂橫移支架。一般來說,除非建造帶有中心樞軸和橫移滾輪的複雜基礎,否則這種支架只能向兩側橫移幾度。在後一種情況下,基礎的設計是限制橫移量的唯一因素。第三種選擇是允許單獨的火砲支架相對於車體旋轉,稱為頂架橫移支架。這通常需要將火砲安裝在中心樞軸上,而中心樞軸又安裝在車身上。除少數例外,這些類型的支架需要一定數量的支架、穩定器或地錨來將其固定在適當位置以抵抗後座力,通常更適合小型火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鐵道火砲的評估認為,即使進行少量的橫向移動進行微調,其效用也足夠高,因此後兩種移動方式都比固定砲架更可取。
英國 12 吋榴彈砲,頂部砲架橫向轉動,90°,卡特里克,1940年12月
▪︎ 後座系統
列車砲吸收後座力的方法主要有四種:搖架後座、頂架後座、滑動後座、滾動後座。 「搖架後座」是指火砲在搖架內向後坐,由液壓緩衝器減速並停止後座。火砲通過螺旋彈簧或氣動復進缸中受後座力壓縮的空氣,回到砲位或射擊位置。這是輕型列車砲以及法國1897年推出75毫米大砲(Canon de 75 modèle 1897)後設計的幾乎所有野戰火砲最常用的後座方式。 「頂置式後座」是指火砲安裝在上部砲架上,砲架透過安裝在下部固定軌道上的輪子移動。火砲和上砲架一起後座,由常用的液壓緩衝器控制。後座力可以透過重力(透過使用傾斜的軌道,火砲和砲架可以沿著軌道運行)或彈簧(甚至在某些簡易砲架上使用橡皮筋)來實現。這種後座方式較不適合以陡峭的向上角度射擊,因為它無法吸收大部分垂直方向的後座力。

非橫移式(上);轎廂橫移式支架(中);頂部車廂橫移式支架(下)
「滑動後座式」火砲的車體位於其下方的一組木質橫梁或枕木上,這些橫梁被頂起並固定在軌道上的一組特殊大樑上,這樣砲架大約一半的重量就從車體轉移到了枕木上。火砲、車體和車體都會一起產生後座力,橫樑在大樑上滑動產生的摩擦力會在火砲向後移動約1至2公尺(3.3至6.6英尺)後吸收後座力。必須再次將枕木頂起,才能使火砲向前滾動到射擊位置。這通常由手輪驅動安裝在車輪上的齒輪系來完成,在更現代化的砲架上甚至由電動馬達來完成。幾乎所有這類砲架都是非橫向移動式的,必須從彎曲的軌道或轉盤上發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鐵道火砲的評估稱讚了它的堅固性、易於製造和使用方便,但也承認它不適合較小的火砲,因為使用時間過長且缺乏旋轉能力,而且由於巨大的耳軸力,它不適合大角度射擊的大型榴彈砲。

這門法國320毫米鐵路炮採用滑動後座式後座。圖中可見被頂起的枕木的全尺寸影像。
「滾動後座」,整門火砲、砲架和砲架都會向後滾動,通常滾動距離在 30 至 50 英尺(9.1至15.2公尺)之間,僅靠煞車進行約束。砲架透過固定在軌道上的纜繩絞盤拉回射擊位置。由於砲架彈簧無法單獨承受後座力的垂直分量,因此此系統通常與支架後座結合使用。這種砲架通常配備車式橫移裝置。由於缺乏橫移裝置,它不適用於較小的火砲。這種方法的巨大優勢在於,它幾乎不需要準備,並且可以從任何合適的彎曲軌道段發射。 這些方法經常相互結合使用。例如,法國的520毫米(20吋)鐵路榴彈砲就採用搖架滑動後座。美國14吋/50口徑Mark II鐵路炮採用搖架滾動後座,英國的14吋和12吋鐵路炮也採用搖架滾動後座。只有最古老的武器才採用頂部搖架和滑動後座的組合。一個例子是英國設計的BL 9.2吋鐵路砲的最早砲架。

搖架後座(上);上托架後座(第二);滑動後座(第三);滾動後坐(下)
▪︎ 地面平台錨地
滾動式和搖籃式後座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吸收後座力的水平和垂直分量,並且不需要特殊的準備,但所有其他類型都需要某種方法將垂直力傳遞到地面。一種方法是在枕木或地面上用大樑、橫樑、墊塊或浮筒搭建一個平台。水平分量可以透過滑動後座或使用軌道夾、拉線或支柱來減輕,以將砲架固定到位。法國施耐德194毫米(7.6英寸)和240毫米(9.4英寸)砲架以及英國的9.2英寸火砲和12英寸榴彈砲使用軌道夾或拉線。美國8吋(200毫米)火砲和法國240毫米Canon de Mle 1893/96 M使用支柱。

這款法國 274 毫米榴彈砲採用了頂部支架和滑動後坐相結合的方式。
另一種方法是在軌道下方建造射擊陣地和後座坑(法語為épi de tir),可以使用重型木材,例如法國的340毫米(13英寸)和400毫米(16英寸)榴彈砲,或使用精心設計的混凝土或鋼製底座。後者主要用於德國21公分(8.3吋)及更大口徑的鐵道砲,以及法國巴蒂尼奧勒砲座。通常,這些砲位的軌道僅用於引導火砲就位,火砲通常安裝在中央樞軸上,以實現高達360°的旋轉。這些陣地的主要缺點是建造時間較長。

無需錨固(頂部);卡車平台錨固(中間);地面平台錨固(底部)

法國聖沙蒙240 mm Canon de Mle 1893/96,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地面平台錨地
|使用歷史
▪︎ 19世紀
1847年,古斯塔夫·科里(Gustav Kori)在俄國首次提出了鐵路火砲的構想,隨後,葉·列賓(Ye. Repin)提出了鐵路火砲的設想,1855年,彼得·列別捷夫(Pyotr Lebedev)在《鐵路火砲的理論基礎》中概述了鐵路火砲的理論基礎,1857年,以及P·福明(P. Fomin)制定了大口徑火砲的方案,在1860年也提出了鐵路火砲的設想。

美國內戰中使用的32磅布魯克海軍列車砲
▪︎ 美國內戰
第一門投入實戰的列車砲是一門32磅重的布魯克海軍步槍,它被架設在一輛平板車上,並由傾斜的鐵道鐵殼保護。1862年6月29日,羅伯特·E·李將軍用火車將這門砲推過里士滿和約克河鐵路線(後來成為南方鐵路的一部分),並在薩維奇車站戰役中用於幹擾喬治·麥克萊倫將軍在聯邦軍向半島推進期間對里士滿的圍攻計劃。 有照片證據表明,在彼得斯堡圍城戰期間,至少有一門聯邦 13 英寸攻城迫擊砲被安裝在火車車廂上。它被戲稱為獨裁者列車或彼得堡快車。當它第一次發射時,後座力摧毀了安裝它的平板車。鐵板覆蓋的附加樑加強的平板車能夠抵抗滿載裝藥的後座力損壞。獨裁者列車隨後從彼得斯堡和城市點鐵路的一段發射,在那裡,加固的平板車沿著軌道曲線移動,將火砲瞄準邦聯防線沿線的不同目標。獨裁者列車壓制了切斯特菲爾德高地的邦聯火砲,以防止它們從聯邦防線的右端進行縱射。還有一張歷史照片,照片中一門火砲安裝在一輛裝甲火車車廂上,照片上的文字說明為「彼得斯堡圍城戰中使用的鐵路砲台」,但由於沒有文字證據支持這一說明,因此聲稱這是1862年南方邦聯火砲的照片的說法值得懷疑。

獨裁者,彼得堡列車
▪︎ 法國
法國在巴黎圍城戰(1870-1871年)期間也使用了簡易列車砲。在法國,佩尼中校(Lt. Col. Peigné)通常被認為在1883年設計了第一門鐵路炮。穆然司令官(Commandant Mougin)被認為在1870年將火砲安裝在火車車廂上。法國軍火製造商施耐德公司在1880年代末推出了多種型號的火砲,並生產了一門用於海岸防禦的120毫米(4.7英寸)火砲,並在1890年代將部分火砲出售給了丹麥政府。他們還在1910年為秘魯設計了一款200毫米(7.9英寸)的「秘魯」型火砲(Obusier de 200 "Pérou" sur affût-truck TAZ Schneider),但這些火砲從未交付。
▪︎ 英國
英國在火車車廂上安裝了數門4.7英寸(120毫米)火砲,參與了第二次佈爾戰爭期間萊迪史密斯圍城戰和救援行動。一門9.2吋火砲從開普敦海岸防禦工事中取出,安裝在火車車廂上,支援英軍進攻位於約翰內斯堡東北部貝爾法斯特的布爾防禦工事,但戰鬥在火砲投入使用前就結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陷入重型野戰砲短缺的困境。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大量大型靜態岸防砲和艦炮被調往前線,但這些砲通常不適合野戰使用,需要某種形式的砲架。列車砲顯然提供了解決方案。到1916年,交戰雙方都部署了多種類型的列車砲。
▪︎ 法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生產的鐵路炮數量、口徑和砲架種類比其他所有國家加起來還要多。法國最大的火砲是法國施耐德公司生產的 520 型列車砲,這是一門 20 英寸(520毫米)口徑的鐵路「堡壘終結者」,其作用類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 16.53 英寸「大貝爾塔」列車砲的作用,可以摧毀德國最後一道防線中的堡壘。其中一門在試驗中被毀,另一門在停戰協定簽署前未完成射擊試驗。該砲一直被儲存,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國人繳獲。後來,在列寧格勒圍城戰期間,它成為德國砲兵部隊的一部分。該砲因過早爆炸而失效,隨後被廢棄。
▪︎ 德國
- 15厘米SK「內森」
- 17 公分 SK L/40 iRL auf Eisenbahnwagen
- 21厘米SK「彼得·阿達爾伯特」
- 24公分 SK L/30「西奧多·奧托」
- 24公分 SK L/40「西奧多·卡爾」
- 28公分KL/40「Kurfürst」
- 28公分 SK L/40「布魯諾」
- 38公分SK L/45砲
- 亞眠砲
- 巴黎砲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海軍 14 吋列車砲,位於新澤西州桑迪胡克
▪︎ 美國
1918年4月至5月間,鮑德溫火車廠為美國海軍運送了五門 14 吋50倍口徑列車砲。每門 14 吋50倍口徑火砲都安裝在一節長72英尺(22公尺)、重535000磅(243噸)的火車車廂上,車廂配有四個六輪轉向架,由一名美國海軍中尉指揮,車上還配備有一輛標準的美國陸軍兩用重裝機具、一架重型機組 2-8 起重機、兩輛運載後座坑基礎材料的車廂、兩輛燃料和車間車廂、三輛停泊車、一輛廚房車、一輛軍需品車和一輛藥房車。第六台機車為海軍少將查爾斯·佩沙爾·普蘭克特(Charles Peshall Plunkett)拉著一輛指揮車,該指揮車還配有一輛機械車間車、一輛備件車、一輛停泊車、一輛廚房車、一輛補給車和一輛藥房車。這些列車透過船運交付後,於 8 月在聖納澤爾組裝,並在西線的25天內共發射了782枚砲彈,射程在27至36公里(30000至39000碼)之間。每枚 14 英吋(36公分)砲彈重1400磅(640公斤),以每秒2800英尺(850公尺)的速度發射。火車車廂可以將火砲仰角提高到 43 度,但如果仰角超過 15 度,則需要挖一個有足夠空間容納火砲後坐力的坑,並用鋼結構支撐地基,以防止坑壁因周圍土壤吸收後座力而塌陷。火車行駛時非常小心,因為火砲身管下的軸重為50330磅(22.83噸),而法國鐵路的最大設計承重為39000磅(18噸)。這些軸頸在時速超過10公里(6.2英里)時就會過熱。到達預定射擊地點並建造後座坑後,每門火砲每小時可以發射約兩發砲彈。戰後,其中一門砲被保留在達爾格倫武器實驗室作為彈藥測試炮,直到二戰結束後不久,所有裝備 14 英寸/50 火砲的美國戰艦都被拆毀。隨後,這門砲被放置在華盛頓海軍造船廠的美國海軍博物館外展出。 鮑德溫公司建造了 6 具類似的砲架和 2 具改進型 Mk II 型砲架,這種砲架允許火砲以所有仰角射擊,而無需將重量轉移到單獨的基礎上。這 8 門火砲完工太晚,沒能投入實戰,被命名為 14 吋 M1920 列車砲。在二戰期間,有些火砲被部署在加州聖佩德羅(靠近洛杉磯)和巴拿馬運河區的特殊海岸防禦設施中,在那裡它們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從一個大洋轉移到另一個大洋。改良砲架設計用於將火砲運送到幾個固定射擊陣地,包括混凝土基礎,在這些基礎上,鐵路車廂被撤回,以便火砲可以快速轉向(水平旋轉)以攻擊移動的船隻目標。 1917年4月6日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陸軍意識到在西線使用列車砲的必要性。當時美國沒有列車砲。由於產量低和運輸優先,陸軍在西線的列車炮貢獻包括四個配備法國製造武器的美國海岸砲兵團。另外三個鐵路砲團在法國,但在停戰前沒有完成訓練,也沒有參加戰鬥。其他海岸砲兵部隊也操作各種法國、英國和美國製造的重型火砲。陸軍也將部分海岸砲兵武器改裝成鐵路砲架。總共有96門 8 吋火砲(包括一些海軍備用)、129門 10 吋火砲、45門12 吋火砲和150門12 吋迫擊砲可以從固定海岸防禦砲台或備用庫存中節省下來。當時,海軍也為智利製造了12門7吋火砲和6門12吋火砲。除3門8吋火砲外,這些火砲均未運往法國,因為停戰前完成的火砲數量很少。法國訂購了47門8吋列車炮,其中18門在停戰前完成,合約取消前共完成37門(或47門,具體數字可能有所不同)。法國訂購了54門10吋列車砲架,其中8門在停戰前完成;12門12吋鐵路砲架也於1919年4月1日前完成;12吋合約也於此時取消。至少有部分10吋火砲砲管被運往法國,並安裝在法國製造的砲架上,但相關資料顯示它們並未用於戰鬥。智利12吋火砲的3個鐵路砲架已在停戰前準備好裝運,其餘3個砲管則作為備用零件保留。最後共安裝了22門10吋火砲。訂購了91門12吋鐵道迫擊砲,其中45門於1919年4月7日完成,其餘的也最終完成。 7吋和8吋火砲以及12吋迫擊砲使用共同的砲架,砲架中心呈現向下凹陷,配有兩個 4 輪或 6 輪轉向架。轉向架可互換,適用於標準軌距或(12輪轉向架)60公分(23.6吋)軌距軌道。舷外支架和旋轉砲架可全方位射擊。這使得這些武器可用於海岸防禦,並打擊移動目標。戰後,8 英寸火砲和 12 英寸迫擊砲被保留在鐵路砲架上,而幾乎所有的 7 英寸、10 英寸和 12 英寸火砲都被送回了沿海堡壘。截至1942年,共有47門 8 吋火砲可用,另有24門退役海軍 Mark VI 火砲安裝在鐵路砲架上,因此 8 吋火砲是二戰期間美國最常用的鐵路砲。其中約12輛用於保衛夏威夷瓦胡島。其餘則駐紮在馬尼拉(最終在科雷吉多爾島從火車車廂卸下)、百慕達、紐芬蘭、普吉特灣、切薩皮克灣、特拉華灣和新澤西州漢考克堡(紐約市附近)的海岸防禦中。 儘管有許多 12 英寸鐵道迫擊砲可用,但部署的很少。1930年,美國陸軍在新澤西州漢考克堡和特拉華州邁爾斯堡對它們進行了測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四門鐵道迫擊砲成為華盛頓州格雷港的臨時港口防禦工事之一,另外在華盛頓州喬治角建造了四門鐵道迫擊砲的砲台,但從未投入使用。在1916年至1942年期間,美國建造的250多門鐵道炮中,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運往法國的五門海軍 14 英寸/50 炮和可能還有兩門在菲律賓的 8 英寸炮被用於戰鬥。據報道,1941-42年在菲律賓的八門 8 吋列車砲被空襲摧毀,而且還缺乏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

1941年3月21日,位於英國肯特郡畢曉普斯伯恩的伊爾漢姆谷線伯恩公園隧道
▪︎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了列車砲的最後一次使用,納粹德國部署了口徑高達80厘米(31英寸)的古斯塔夫巨砲,這是當時投入戰鬥的最大火砲。法國淪陷後,德國繳獲了58門法國火砲,而義大利則獲得了19門法國火砲,其中許多是在義大利投降後被德國繳獲的。 納粹德國和英國都在多佛和加萊周圍地區部署了能夠跨越英吉利海峽射擊的列車砲。德國國防軍部署了三門 40.6 公分(16吋)火砲。英國陸軍在東肯特輕軌上部署了三門 13.5 英吋(34.3公分)列車砲,位於萊登和謝潑茲韋爾附近。這些砲的代號分別是「角鬥士」、「場景變換者」和「和平締造者」,9.2 吋 Mark 13 火砲位於肯特郡坎特伯雷和海斯附近;12 吋榴彈砲 Mk 3 和 5 位於加斯頓附近多佛以北通往迪爾和拉姆斯蓋特的南方鐵路線上。 18吋榴彈砲「德國佬破壞者」(Boche Buster)部署在布里奇、肯特和萊明奇之間的埃爾哈姆谷鐵路上,目的用於海岸防禦入侵。它無法跨海峽射擊,最大射程僅為約20公里(12英里)。 日本帝國陸軍(IJA)擁有一門九十式240毫米列車砲,作為東京灣的海岸砲台,當時駐紮在黑龍江地區的滿洲國。1945年末, 蘇聯入侵滿洲時,九十式240公厘列車砲被撤退的關東軍摧毀。

日本帝國陸軍所使用的九十式240公厘列車砲,照片攝於法國
|倖存的列車砲
- 在英國,有一根BL 18吋榴彈砲管倖存下來。這門砲建造時間太晚,未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服役;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但從未投入戰鬥。2013年9月,它被移至漢普郡納爾遜堡的皇家軍械庫砲兵博物館。
- 一門 12 吋列車砲保存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格雷格-亞當斯堡的美國陸軍軍械博物館。
- 一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的14 吋/50 口徑列車砲保存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華盛頓海軍造船廠。
- 一門德國283毫米克虜伯K5火砲(安齊奧安妮)陳列在維吉尼亞州格雷格-亞當斯堡的美國陸軍軍械博物館。這門火砲的零件取自兩門砲,這兩門砲曾在安齊奧灘頭陣地砲擊,部分火砲被砲手摧毀後被盟軍繳獲。
- 第二門 283 公克虜伯 K5 砲現藏於法國北部奧丁岡附近的托特砲台博物館。

克虜伯 K5,法國托特砲台博物館
- 蘇聯時代的 305 毫米MK-3-12火砲保存在俄羅斯羅蒙諾索夫附近的紅山堡和聖彼得堡鐵路技術博物館。

TM-3-12列車砲,紅山堡壘
- 蘇聯 180 毫米 ТМ-1-180 火砲可以在紅山堡壘、莫斯科衛國戰爭博物館和烏克蘭塞瓦斯托波爾火車站看到。

TM-1-180,紅山堡壘
- 最後一支現存的美國製造的 7 吋(178 公釐)列車砲現正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利尼亞雷斯伯爵軍事博物館展出。
- 雖然不是火砲,但華盛頓州奇黑利斯的奇黑利斯-森特勒利亞鐵路公司(Chehalis-Centralia RR)卻藏有一件非常值得關注的東西。它是一輛1918型鐵路車廂支架,用於安裝一門12吋海岸迫擊砲。這些車廂建於1920年代初,目的在提高過時的海岸火砲的機動性。雖然所有火砲在二戰初期都被報廢,但這輛車廂卻保存在布雷默頓海軍基地。
- 佛羅裡達州坦帕市的坦帕大學裡有一門 8 吋火砲,安裝在 M1918 鐵路砲架上,車廂較小。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