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你用心準備了一場簡報或提案,
內容紮實、數據完整、邏輯嚴謹,結果講完後,聽眾的反應卻是一片沉默,或是冷淡地點頭,
最後丟下一句:「再想想好了」
你心裡可能會冒出幾個問號:
❓明明我的內容這麼豐富,為什麼他們聽不懂?
❓我講得已經很專業了,為什麼沒有得到期待的反應?
❓是不是對方根本不重視?
但事實上,問題常常不在對方,
而是在我們的表達方式。
🎯 聽眾的反應,其實是最直接的回饋
無論是主管的眼神、客戶的追問,
還是觀眾現場做筆記、提問或主動聯絡,
都反映了一件事:你的表達是不是有打中他們的需求。
專業 ≠ 被理解
很多時候,你講得越專業,
對方反而越聽不懂。
因為真正的客戶、決策者、甚至是你的老闆,
他們可能沒有你那麼豐富的背景知識,
也不會按照你的學科、經驗邏輯去思考。
結果可能就變成你越想展示專業,
他們覺得越難理解、越難判斷要不要接受或採取行動。
最後,專業反而變成了阻隔,而不是橋樑。
💡 把專業內容用簡單好懂的方式表達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專業
把複雜的東西講得讓人聽得懂、記得住,
這不是「降低專業」,
而是更高一層的專業。
因為真正的影響力,不在於你懂多少,
而在於你能不能讓對方理解,並且願意採取行動、產生改變。
🔑 一個實用技巧:「總-分-總」
如果你想讓聽眾真的跟上,
可以試試這個結構,
簡單卻非常有效。
1️⃣ 總 → 提出框架
一開始就先讓人有整體感。
例如說:「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 3 個重點。」
對方馬上就知道接下來的流程,心裡有個預期方向。
2️⃣ 分 → 展開重點
3 個重點逐一展開,層層遞進:
- 先一句話點出核心
- 接著用簡單的解釋
- 再補一個例子來支持
這樣聽的人不僅能抓到大意,還能有畫面感。
3️⃣ 總 → 收斂與行動
最後再把 3 個重點收回來,
前後呼應,同時提高價值,
例如提醒:「只要你開始用這個結構,下一次簡報就會更清楚,對方也更容易採取行動。」
這樣的「總-分-總」結構,
能讓專業內容變得有層次、易理解、可記憶,
同時引導聽眾進入你想要的行動。
🚀 全新方案預告
剛剛提到的技巧只是冰山一角,
近期我會推出一個全新的 CLEAR 精準表達輔導方案,
專注於幫助你把專業轉化為影響力,
讓你在簡報、提案、甚至職場對話中,
不只是「聽起來專業」,
而是「讓對方聽得懂並採取行動」。
如果你:
- 正在準備一場重要簡報或提案
- 想在職場上更快被看見、被升遷
- 想把專業轉化為副業與多元收入
👉 歡迎追蹤我的 IG 或加入 FB 社團
鎖定最新技巧與案例分享。
一起學習、持續精進,
表達不是說得漂亮,
而是讓對方「聽得懂、記得住,並願意行動」。
Dr. Soon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