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模型的起點,是一個公共工程案。業主其實只是隨口提到「能不能有模型?」並沒有硬性規定。但我心裡想:既然會做,為什麼不試試?
大學時期我學的是室內設計,常常要做模型;畢業後又在藝術家工作室裡,用各種材質實驗肌理與縮小版的仿真效果呈現,對我來說並不陌生。這些經驗讓我很快就意識到:如果有一個地景模型,不只是輔助圖面的補充,而是能帶來更細膩、更有溫度的感知體驗,所以我決定接下這個挑戰。
雖然現在許多工程案主要用3D繪圖來展示,但我始終覺得實體模型有它獨特的魅力。它貼近人的感知與想像,特別是這個位於半山腰的工程,現場所見往往只是局部的山壁、階梯或樹林,但透過模型,人能一眼掌握全貌,甚至產生更多想像,能讓工程案不只是計畫,而是一個立體的、可觸碰的故事。

現場實景

現場實景
設計思考:比例、元素與精細化
模型的核心就是「縮小比例」。公共工程案通常有完整的地理資料圖,有明確的尺寸與比例。我的任務,就是將它們轉譯成合理展示的比例,並把地景的精神保留下來。
在模型裡,我認為一定要呈現的要素包括:
- 地形起伏
- 樹木分布
- 工程設施與周邊環境(階梯、扶手、石頭、石階、石牆、停車場等)
- 材質的轉譯(土壤、沙、水、木、磚、金屬)
- 周邊的小物件(車、人、建築)
因為大地景如果不精細化,會顯得單調而乏味,所以我選擇用精細刻畫來加強帶入感。這是地景模型最迷人的地方:它能在縮小的比例中,呈現大環境的細膩感。

技術與挑戰:從材料到小巧思
製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時間」。很多工序必須等待乾燥,像紙漿混合藍寶樹酯,沒乾透就不能繼續。很多時候我想立刻往下做,但必須停下來等待,這需要耐心與節奏感。
主要使用的材料與技法包括:
- 結構:風扣板做主體、保麗龍板填充
- 地形:紙漿+藍寶樹脂做基底;衛生紙+紗布+細沙+藍寶樹脂做肌理
- 草地:綠粉+噴膠
- 細部物件:
- 輕黏土+粉彩(階梯、踏石、磚牆)
- 厚紙板+粉彩+壓克力顏料(建築、金屬欄杆、耐候鋼裝置)
- 鋁條+藍寶樹脂+顏料(木頭裝置)
- 白膠+顏料(河水)
- 樹木:鐵絲做樹幹,菜瓜布+綠粉做樹葉
- 場景元素:買來的等比小汽車、機車與人物,再手工上色
過程中也有小意外。由於這片地景有大量樹木與綠地,如果全部使用模型專用的綠粉,成本會過高。最後我靈機一動,用便宜的綠色菜瓜布抽散後搭配使用,讓成本控制得更合理,又創造了不同層次的效果。
時間與流程
這個模型花了一個月時間,最大的時間差都卡在「等待乾燥」。
流程大致是:
- 確認比例 → 建立主體與山坡地形
- 鋪上第一層材質 → 遮住結構,塑造自然肌理
- 疊加更多細節 → 草地、石頭、階梯、裝置
- 加入生動的場景 → 人物、車輛、樹木
如果再做一次,我會將部分紙板換成薄塑膠片,以避免受潮變軟,讓模型更耐久。
作品的價值:從展示到共創
這個工程案的現地在半山腰,人們實際走訪時,往往只能看到局部的山壁、階梯或樹林,很難把整體想像起來。透過地景模型,觀看者能以「上帝視角」看到全貌,掌握更完整的角度,帶來想像力與趣味感。
業主對這個模型非常喜歡,甚至希望放到公司展示,還請我製作一個透明遮罩,避免灰塵沾染。更難忘的是,為了在期限內產出大量的樹,我邀請了兩三位同仁一起幫忙。他們不僅投入,還在過程中樂在其中,甚至有人把自己做的樹帶回辦公桌當擺飾。這讓我發現: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最終完成的樣貌,更在於「共同參與」和「過程的樂趣」。
延伸與未來:模型的不可取代性
這次的經驗,讓我更確信地景模型的價值。即便在3D繪圖盛行的今天,實體模型仍有無法取代的感知力:肌理的溫度感、材質的層次,都能帶來貼近真實的體驗,是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
未來如果再做類似的地景模型,我希望嘗試更多材質與更精緻的表現手法,讓作品既有模型的「溫度」,在視覺上更精練,結合數位的「精準」,彼此互補。
對我來說,這個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它讓「渺小的人」能與「巨大的自然」建立連結。模型不只是縮小的地景,而是一種情感的橋樑:它拉近人與環境的距離,帶來想像與趣味,也呼應了公共工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