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期有點特別,我們要來聊一本經典表演書《即興:全球暢銷40年!即興劇之父給你的表演經典門道,以及面對世界的應變力》(IMPRO-Improvisation and the Theatre)。
這本書同時也是 Palantir 的新人書單,看到這,猜你也會有跟我相同的疑問:表演?即興表演?為什麼是選這樣的一本書?
去年底,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買了《即興》來看。這是我看的第一本表演書,很喜歡它帶給我的啟發。可能稱不上學會即興表演,倒是提供了更多指引和方法,讓人觀察那些在人際互動中沒有明確被說出來的事。這些想法都能讓人更好地應對不同情境。
時間快轉到今年 2 月,Alex Karp 出版新書《科技共和國》,馬上翻開他在談即興的章節。他們認為,即興劇場和創辦或加入新創公司面臨的挑戰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在同個回答:如何更好地面對不確定性?如何更有方法地擁抱偶然、打開更多可能性?
這期內容會有:
- 《即興》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 姿態如何運作?
- 為什麼人的想像力變得僵化?🔒
- 如何重新找回即興能力?🔒
- 結語:放棄控制,才是真正的掌控🔒
預告:下周不會再是 Palantir 有關的題目~(已經連續出現三周擔心讀者會覺得太膩)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 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即興》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即興》是一本超過 40 年、1979 年出版的經典表演書,作者是英國戲劇大師 Keith Johnstone。當他在英國皇家宮廷劇院工作時的觀察,他發現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在即興表演時,竟然比一般人還要糟糕。
這些專業演員變得做作、僵硬,失去了人類最自然的互動能力。這促使 Johnstone 開始探索: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孩童時期的自發性(Spontaneity,繁體中文書翻「即興能力」)?
他的答案是:教育扼殺了我們的想像力。
大多數人被訓練成「說不的人」,學會壓抑第一個念頭,追求聰明的答案。受過訓練的演員傾向於運用腦袋/理智來控制和策劃,而不是選擇相信直覺。當他們試圖追求原創性時,反而變得平庸且無趣。
為了解決演員在表演上遇到的問題,這本書記錄著 Johnstone 開發出的各種技巧,像是姿態練習、鼓勵說好、自由聯想寫作等,重新發掘成年人身上孩童般的創造力,打破他們因教育和恐懼而建立的僵硬防禦。
一開始會先從 Johnstone 本身在劇場表演領域的經驗開始談起,接著全書分為四大章節:姿態、自發性(Spontaneity,繁體中文書翻「即興能力」)、敘事技巧,以及面具與恍惚。
在這篇文章主要會專注在前三章的內容,後面的面具章節,我一直有點看不太懂,就先跳過這部分。

英國戲劇大師 Keith Johnstone
第一部分:姿態如何運作?
每個行為裡都有姿態
想像這個場景:一位身價破億的執行長剛在董事會上展現強勢,拍板了影響數千人的決策。回到家,他看到走廊上亂丟的襪子。
「又把襪子亂丟!」八十歲的母親從廚房走出來,「你是不是永遠學不會?」
執行長低著頭,像個做錯事的孩子:「對不起,媽。」
這位執行長的社會地位沒有改變,但他的「姿態」在一瞬間從最高跌到最低。
這就是姿態(Status)的威力,它在流動、即時、無所不在,卻很少被我們察覺。這也是貫穿《即興》整本書的核心概念。
Johnstone 拋出關鍵概念:「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語氣變化,都暗示著一種姿態。沒有任何行為是真正無意義或偶然的。」每個互動都隱藏著一些訊息,這本書提供了不少指引,讓人解開互動中沒說完的事。
一開始會想,所以姿態和「地位」一樣嗎?讀到後面慢慢理解兩者的差異:
- 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通常是固定的、制度性的,像是你的職位、頭銜、財富等級。
- 姿態(Status)是每個互動瞬間的微妙權力位移,它是流動的、即時的、關係性的。姿態存在於每一次眼神接觸、每一個停頓、每一次誰打斷誰的瞬間。姿態更接近你「在做什麼」,而不是你「是什麼」。
讓我們回到前面執行長的例子。他的社會地位(公司領導者)沒有改變,但面對母親時,他的姿態瞬間降到最低。
反過來說,一位剛進公司三個月的實習生(低社會地位)在提案會議上,對產品洞察深刻,侃侃而談時掌握了全場節奏。這時候,他的姿態可能比在座的所有主管都高,即使他的職位是最低的。
互動裡都藏有高低姿態、沒有中立的姿態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感受到微妙又殘酷的事實:人際互動中都有高/低姿態,保持中立姿態是不可能的。也就像是,蹺蹺板一樣,當一個人姿態上升,另個人就下降了,反之亦然。
當知道這個概念後,就會開始觀察更多人際互動中的細節。高低姿態可以出現在言語互動、肢體語言等中。
比如說,當你說「我拿到那個角色了!」別人恭喜你,但在姿態的天秤上,他們暗自降低。這種姿態的變化除了隱藏在日常對話中,也藏在許多非語言的行為裡,Johnstone 觀察到:
- 眼神接觸:通常高姿態者敢於直視對方,甚至讓對方先移開視線;低姿態者會不自覺地避開眼神,或是用「我在思考」的表情來掩飾。
- 停頓長短:高姿態者說話時從容停頓,不怕沉默,通常會用較長的「呃」來警告他人不要打斷。低姿態者則會用「嗯」、「那個」、「就是」來填滿空白。(這點是我覺得最有趣的,下次可以試試看拉長「呃」)
- 肢體語言:誰佔據更多空間?誰的姿勢更放鬆?高姿態者會舒展身體,比如說向後坐下並展開身體,佔據更多空間。低姿態者則會手臂緊貼身體、腿併攏等,盡可能縮小自己。
- 頭部動作:如果說話時保持頭部靜止不動,顯得有權威感,這就是種高姿態的展現;反之,說話時晃動頭部或身體,肢體動作可能緊張或抽搐等,則會被視作低姿態。
在看了《即興》後,可以很容易從這些線索中識別互動關係間的姿態變化,還有其他的線索嗎,有個書中沒提,但我很常遇到的狀況:打斷時機。誰有資格打斷誰?誰的話題被優先處理?高姿態者會自然地繼續說,而低姿態者會自動讓出發言權。
如同,前 Palantir 員工 Nabeel S. Qureshi 曾提到,「成為一名成功的前向部署工程師(FDE),需要對社會環境具有不同尋常的敏感性。」
但姿態的高低這件事是固定的嗎?可以改變嗎?
姿態是流動的,可以任意變換
好消息是:姿態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操作的工具。
Johnstone 解釋:「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姿態。有人喜歡低姿態,有人喜歡高姿態,他們試圖將自己調整到一個更喜歡的位置。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姿態都是一種防禦,它通常也能發揮作用。」
舉例來說,在衝突場景中:
低姿態策略:若你承認一切錯誤(「是的,我是個爛人」),攻擊者會因本能被阻止,難以繼續攻擊。你用極低的姿態化解了衝突。
高姿態策略:完全不作口頭辯護,透過平靜(例如喝咖啡)或蔑視的態度來維持高姿態,從而挫敗攻擊者。
偶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就在玩姿態遊戲,只是沒有注意到。你可以用低姿態和伴侶互動:「殿下的茶來了,請問需要小的服侍更衣嗎?」或是用高姿態的方式:「起床啊你這老太婆,太陽都曬屁股了!」
這種姿態的轉換,不需要事先知道太多情境脈絡,只要注意到高低姿態,反而能創造出有趣且真實的互動。
這也是為什麼 Johnstone 讓演員持續練習姿態。當演員意識到自己是在「扮演角色的姿態」,而不是在展現個人地位,就會有更多自由和彈性。他們不再需要思考,就能根據情境需要,靈活調整姿態。
現在你知道這微妙的互動策略,下次或許可以試試看,觀察有什麼樣的變化:
- 在一個你通常保持低姿態的場合(如與長輩互動、參加不熟悉的聚會),試著提高姿態:保持眼神接觸、從容停頓、佔據更多空間
- 在一個你通常保持高姿態的場合(如主持會議、帶領專案),試著降低姿態:多問問題、承認不確定、給別人空間

第二部分:為什麼人的想像力變得僵化?
專業演員的悖論
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如果姿態可以自由切換,為什麼大多數人做不到?為什麼即興表演這麼難?人為什麼很容易僵化在某種模式裡?
Johnstone 的觀察很有意思,當他要求學生即興表演「普通對話」時,他們演不出來,他發現:
- 在場景中變得刻意、用力、不自然
- 演員拼命想要有趣、聰明、原創
- 結果離真實的人際互動越來越遠
這背後的問題倒也不是技巧不夠,而是我們太害怕展現真實、害怕原創。
因為這些專業訓練的演員,他們太想要「做對」了。他們在腦中不斷審查自己的每一個想法:這個夠不夠有趣?這個會不會太蠢?這個符不符合角色設定?
結果,最自然的反應被層層過濾,最後呈現出來的是一個經過包裝、失去生命力的表演。一般人反而更自然,因為他們沒有「應該怎麼做」的包袱。他們只是反應,不經思考地回應當下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