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我買下了人生第一台車,柴油的Ford Mondeo(他叫鯰魚車車)。
不過,其實早在14年前,我就已經考到駕照了。2010年,在大學畢業的那個夏天,我跟著一群同學在花蓮團報駕訓班。
因為在東部考駕照很便宜,所以大家畢業前都會「順便」把駕照考起來,當作一個人生里程碑——不管有沒有真的打算開車。每次到了約定的上課日,教練就會從鳳林的教練場,把車開到壽豐的志學村載我們。每一次,都是帶著三個學員一起上路,甚至,就直接讓還沒考到駕照的學員直接路駕。
也是,在那一條又直又寬的台九線上,不是很需要擔心。
我還記得,第一次上課,教練就讓我直接把車從鳳林開回到志學。我應該就是那一梯第一個開車上路的人。
會開車,不代表敢上路,但才剛學會開車的人,真的很喜歡把車開上路。

這是今年六月拍的照片,在東華大學的校園裡,我第一次把車開進去。
後來的很多年,我都沒開車
拿到駕照之後,去了新竹念研究所,那幾年都靠機車代步。
再回到台北工作,依然沒有車。
我爸那時還說過:「如果妳回台北工作,我就買一台March給妳開。」
這句話我記了很久,雖然沒當真,但心裡還是想吐槽一下:為什麼女生就要配小車啦?!
後來我買的第一台車,完全不是 March,而是一台大型的柴油房車:Ford Mondeo。

是我是我,我就是可愛的Mondeo
為了自駕旅行,重新去學開車
2018年,我和朋友計畫去克羅埃西亞自駕旅行。我們打算從克羅埃西亞開到斯洛維尼亞,然後再往北一點點到義大利的南部。
因為申根簽證的關係,我們可以在歐盟範圍內,直接開車跨國境,非常自由。
直到那時,那張 8 年前就拿到的駕照,才終於派上用場。
我跑去找了一間標榜有「雙方向盤教練車」的酷炫駕訓班,從頭開始練轉彎、練煞車、練倒車入庫。教練坐在副駕一起踩煞車,一路幫我找回感覺。
教練主要帶我跑的路線是北宜公路的九彎十八拐。印象中,從大佳河濱出發後就一路直上北宜,一邊練下坡路段,一邊熟悉過彎角度與油門控制。
途中會經過千島湖,我們來來回回經過幾次,但一次都沒進去過(笑)。
雖然我爸的職業是駕駛
那時候,教練問我:「欸,既然妳爸是開車的,為什麼不讓他教妳就好?」
唉,其實啊,「會開車」和「會教人開車」是兩件事。
更不用說,我一開始自己開車出門時,我爸只要坐在副駕,就會下意識地伸手想幫我「扶方向盤」……欸這位大哥,你這樣我才真的要出事好嗎~~~
副駕和駕駛視角不一樣,再加上緊張的家人,真的會讓人更沒安全感(以及生氣)。
第二次重新發動引擎
不過,從克羅埃西亞旅行回來以後,我又把車鑰匙放回抽屜了。
一來生活裡沒有用車的需要,二來也沒有自己的車。那張駕照雖然繼續有效,卻又默默被擺了幾年。
直到2023年,爸爸的身體漸漸吃不消了,體力、視力都大不如前。尤其是夜間,已經沒辦法再開長途的車。身為家中唯二有駕照的人,我自然接過了方向盤。
那時,我找朋友幫我「再學一次」怎麼開車——說是學,其實更像找回熟悉感。
只不過這次練車,不是在駕訓班,也不是開我家的老Nissan,而是開著那一台,後來成為我人生第一台車的Mondeo。
也就是那個時候,我和鯰魚車車第一次見面。
我們一起跑了北部幾條熟悉的路線,一邊練習、一邊默默熟悉這台車。2024年,正好朋友要換車了,我就正式把車買下來。
從那一天起,我不只開起了我家的車,也開啟了自己的駕駛生活。

今年六月,開著我的小車車去自己去花東玩。
🔜 下篇預告:
故事會從我第一次真正「接手家裡的方向盤」開始寫起。
那是一台年紀不小的老 Nissan,我第一次開它跑長途,就是帶爸爸回雲林老家。
後來,真正展開我們一家人旅行的,是鯰魚車車——從南投、台南到嘉義,一路往返宜蘭好幾次,他陪我開出了另一種節奏的生活。
兩台車,一台載我啟程,一台陪我奔馳;這之間的差別,不只是性能,而是我在路上的心情,也悄悄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