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殘骸》
序篇_#03
沒有信仰的人,也在尋找信仰
---
這篇不談寺廟,不談宗教,而談「信仰的替代品」。這是現代人、城市語感——「世俗」。
讓人看見:就算你說你不信神,你仍在信點什麼。
---
我們以為,信仰是有神的人才有的事。
其實不是。
只要你還在尋找依靠、還在問「為什麼」,
你就還在信。
---
你說你不信神,可你每天都在拜。
拜的是工作、錢、愛情、算法、運氣、情緒穩定。
只是神壇換了樣子,香火變成焦慮,經文換成KPI、留言數、訊息回覆率。
我們嘴上說「理性」,
但心裡依然需要一個更大的東西告訴自己——這樣活,是有意義的。
---
沒有信仰的人,也在尋找信仰。
只是那個信仰,不再叫神。
它可能是你手機裡的每日提醒:「要變好。要更快樂。」
可能是你愛的人、你的孩子、你的事業、你的夢想。
你為它哭、為它熬夜、為它失望。
那就是一種信仰的樣子——只是沒有香,沒有佛。
---
人不是不信神,
是我們把「神」換成了「自己想控制的一切」。
我們希望世界照著我們想要的走,希望愛不變,錢不缺,健康不壞。
這些願望的結構,和古人點燈祈福並沒有兩樣。
只是我們換掉了「求神」這個詞,改說「我努力」。
---
信仰的本質,是=承認我們不是全能。
但現代人最怕的,就是承認這件事。
我們寧可焦慮、寧可過勞、寧可把一切扛在肩上,
也不願意低頭承認:我們需要被安慰。
---
所以我們在失眠裡滑手機,在崩潰前說「我很好」,在忙碌裡假裝清醒。
這些動作都像祈禱——只是沒有對象。
---
> 我們丟掉的是神像,
> 卻沒丟掉跪著的姿勢。
---
真正的信仰,不一定要有神。
它可以是你在黑暗裡仍願意相信:明天還是可以重來。
但如果你只是用新的名字去取代舊的依賴,那不叫自由,那只是信仰換了一張臉。
---
> 信仰不會消失,它只是換了藏身的地方。
> 而我們,仍在那裡——
一邊懷疑,一邊祈禱。
---


















